APP下载

中国环境下 之声乐艺术指导养成计划

2018-01-23

歌唱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歌者歌剧声乐

谈到国内和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差距,我认为无须冗言,肯定是非常大的。按目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论基本可以分成两派,他们都承认这种差距,但是还有一些不同。一派可以称之为“业内本土派”,这些人往往是国内目前正在从事声乐艺术指导工作,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这个岗位,但是往往受到强烈的质疑甚至指责,认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够。于是怨气和抱怨就产生了,他们的说辞往往是:能做好钢琴伴奏就不错了,我们没受过艺术指导的专门训练呀;再者说,也没给我们艺术指导的地位和待遇,凭什么这么要求我们?另外一派可以称之为“外行留洋派”,这些人以歌手居多,他们大多见识了国外声乐艺术指导的高水准,于是感叹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的不专业。

我一直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声乐艺术指导工作,也曾有幸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学习声乐艺术指导两年。抱怨也好、感叹也好,我觉得都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缩小差距、努力向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让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马上赶上国际水准恐怕非常不现实,这是多方面客观因素导致的。

首先,我国的声乐艺术消费市场在近些年才渐渐形成,由老一辈声乐艺术家们为我们打开了国际视野,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温饱已解决的基础之上才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进步和充实,之后慢慢在学院教育中真正地普及和渗透。商业演出也随着广大声乐爱好者和专业队伍的不断扩大而渐渐趋于成熟。这是一个很乐观的态势,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在欧美国家,歌剧或是音乐会都已流行两百多年,无论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母语的理解力,还是起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这一表演形式,都已发展成熟;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商业演出,也都早已是有规格且系统的产业化链条。不仅仅是商演,欣赏古典音乐的能力和需求也根植于百姓的平常生活,他们对乐队的演奏风格和歌者一开口的声儿是不是那个味道,在一瞬间就可以捕捉到,因为这是他们“先人留下的、骨子里的动静儿”,已融入他们的血液中。这跟我们这些即便受西洋音乐影响颇深的中国人,偶尔听到国粹“京剧”的感受是一样的,外国人再学到精髓,也还差点儿意思。

我记得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除了参加学校和社会的演出以外,大部分课余时间就是参加小型音乐会沙龙,甚至有很多私人家庭的演出。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歌剧音乐的普及与渗透早已无处不在。

在国内学院教育中,我们有很多情理中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十八九岁,变声期结束后的学生们,从美声唱法的初级阶段逐步开始专业训练,他们对演唱发声技巧的需求,要远远多于与声乐艺术指导合作打磨作品。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花费大部分时间反复地练习发声,在这个时期纵使国际顶尖的声乐艺术指导恐怕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沦为一遍遍陪练的钢琴伴奏。而对比欧美市场,尤其是艺术歌曲发源地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早在19世纪,由于中产阶级的兴起,社会对于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出有着强烈的需求,剧场、作曲家、歌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由此才逐渐孕育出成熟的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群体。

其次,目前我国高校中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开设得非常少。即使已经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例如中央音乐学院)所学的课程内容,也没有达到国际上欧美音乐学院所教授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单一化,没有系统地开设达到国际水准的声乐艺术指导所需的课程内容。当然,这与是否具有国际水准的师资是有关系的,因此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获取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但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途径是:通过大量给学生们弹奏考试和音乐会去慢慢习得和积累声乐伴奏、合作方面的感觉和经验,从而提高音乐演奏诠释能力。大部分国内取得声乐艺术指导学位的学生都是已经工作的教师,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去提升。然而对于语言的掌握,却并不在必修课程范围中,更没有被作为艺术指导的重要考核内容,也就是说这一项核心能力是否具备往往取决于每个声乐艺术指导对自身要求的标准和热情了。

我们再来比照一下美国音乐学院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学习过程。大多数这一专业的入学考试内容是,用英文来将不同语言的歌曲歌词逐字逐句现场翻译过来,这就不仅仅需要掌握拼读要领,还要掌握语法知识。同时艺术指导还要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弹自唱的过程体会歌者演唱中对咬字发音及呼吸的感受,以便在合作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歌者的状态并给予恰当合理地调整和纠正。在作品学习方面,大量分析歌词内容中的文字以及作者的相关创作背景,对同时期或者不同时期的类似作品风格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文字更深层的含义,分析一句话中每个字的主次关系,强调用钢琴弹奏出词的味道和韵律而不是简单的识谱,与歌者的音韵配合得更加默契,整个作品演绎得更加立体和清晰,使观众对作品有最直观的理解。在钢琴演奏方面,学习国际上著名声乐艺术指导大师的理论观念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仅仅凭借主观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对比国外的教学内容,我们国内的教学内容目前还是不完善、不够细化、不系统全面的。因此,如果国内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无论如何是练就不了声乐艺术指导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的。

这些客观事实制约了我国声乐艺术指导行业的发展,成熟的声乐市场、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内对于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责还存在诸多误区,这同样也使很多声乐艺术指导无所适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误区一:在美国声乐艺术指导是不参与歌剧排演的,因为那不是他(她)的活儿。术业有专攻,尤其是欧洲歌剧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已经将工作职责做到相当细节化,即便是乐队上场前的谱子也一定是有专业的乐务去将每一位乐手的谱子翻到正确的页码并摆好在谱架上。当然还有灯光、舞台道具、导演、指挥、指挥助理、合唱排练钢琴家、歌剧艺术指导等。负责为各个角色排练的工作,可以由歌剧艺术指导、助理指挥及指挥来共同搭配完成。歌剧艺术指导(Opera Coach)是一个专业,排练时用钢琴弹奏乐队缩编谱来与各个角色进行音乐作业,这就要求歌剧艺术指导要对歌剧烂熟于心,所有唱段和乐队部分歌剧艺术指导都可以背下来给演员们模拟乐队音响效果,并随时在复杂的合作中及时纠正歌者的音乐、语言等问题,目的是将整部歌剧的音乐作业做得准确、完整、流畅。可以看出这个定位更加专业和详细化,而不是哪个声乐艺术指导偶尔来“跑龙套”,除非他是两个方向都有研究和获得学位,否则就是跨行。但这也并不是说声乐艺术指导就完全不了解歌剧,其中的区别在于是对歌剧片段的辅导,还是整部歌剧综合完成的能力。在美国,无论歌剧院还是音乐学院的歌剧中心,都不会聘任一位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人来负责主持歌剧艺术指导这个工作的。而如今国内很多专业人士却一直混淆声乐艺术指导的职能,认为声乐艺术指导就必须是艺术歌曲和歌剧两项都能胜任,这是不专业也是不公平的,这就好比我们要求歌者必须达到钢琴十级的水平。大家对这个角色定位不严谨、易混淆的原因,与歌剧艺术指导这个专业在国内一直空缺也有关系。可喜的是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开始招收这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并归属于指挥系,这就更说明歌剧艺术指导跟声乐艺术指导完全是两类人。歌剧艺术指导还需要具备指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读总谱的技能、将总谱缩编为钢琴伴奏谱演奏、指挥等。尽管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仍有很多短板,但我们也欣慰地看到它正越来越细化、系统、严谨、科学和完善。

误区二:目前我国的声乐教育模式完全以声乐教师为主,艺术指导教师话语权极少。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声乐教师占主导地位,无论是声音技术还是音乐处理学生基本都要依照声乐教师的要求,即便声乐教师抱怨音乐处理不应该是他们负责的,声乐艺术指导提出的观点也几乎不被采纳。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内目前的声乐艺术指导整体水平的确不高,声乐教师不够信任艺术指导也在情理之中。如此一来的后果就是,国内的艺术指导与学生进课堂基本上就是一言不发的钢琴伴奏,而且这种不开放的态度也会导致声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失误。记得我曾经在课堂上纠正过一个学生的发音,结果被其声乐教师训斥后又改回错误发音,这种情况学生也表示只能听自己的声乐教师的。在此,我想阐述的观点是,这种大包大揽的为学生奉献的精神,其实也是在更加弱化声乐艺术指导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声乐教师“一人独大”,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前景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美国音乐学院中艺术指导基本是不进主科教师课堂的,双方各上各的课,分工和责任均占百分之五十,互相信任又互不干涉,从不同角度和出发点去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国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同样堪忧,美国大学的声乐教师基本都是博士毕业的。在美国,并不是可以轻松拿到博士学位的,因为要学习非常多的理论知识,选择攻读博士就是为毕业后进入大学执教进行专业技能储备的。而国内很多声乐教师是由所谓“唱得好”的歌者担任的,但并不是唱得好就可以教得好。唱得好的直接获益者应该是观众,歌唱家不等于教育家,前者应该服务于歌剧院而不是学校。教书育人一定是以科学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尤其是声乐学生,他们的乐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如果仅凭感性经验去教授、让学生们体会,是极其主观的。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更何况初入大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还没有太多的生活经历,所谓的感觉往往会“奇形怪状”,有多少学生都是糊涂地毕业了、转行了。当凭感觉教学的声乐教师和运用客观知识的声乐艺术指导共同教授同样内容时,显然会产生非常大的冲突。

误区三:我们需要正视目前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水准与国际同行的差距,这个时候拿国际标准来衡量国内声乐艺术指导的水准,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此外,我认为拿国外歌剧院歌剧艺术指导的水平和工作范围与中国高校的声乐艺术指导进行比较也是不科学的。欧美国家也是近些年才孕育出比较成熟的艺术指导群体。在这里有必要提及合作钢琴家(Collaborative Pianist)这个提法,这个概念可以认为是介乎声乐艺术指导和钢琴伴奏之间的概念。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这个概念在欧美正火,大家还在这个生僻的单词拼写上出错,不知是写作“Collabrative”还是“Collobrative”,或者是“Collborative”。所以,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也是近些年才完全成熟的,在这个词出现之前也是一直在用“Accompanist”(钢琴伴奏)这个名词。培育成熟的声乐艺术指导有赖于成熟声乐市场的需求,任何拔苗助长式的要求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所以,我认为我国目前的声乐艺术指导水平不应该不切实际地看齐国际水准,而是要承认差距的存在,缩小这种差距不能只依赖于相关从业人员,而是需要借助我国声乐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甚至整个声乐市场的成长和成熟。不要认为我们出了几个活跃在国际上的歌者,我们的声乐水平就和国际接轨了,我们还要看这个群体量的积累。而这有限的几个成名歌者是在国外培养出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和市场孕育出来的?这些歌者在国内的演出又有多少?当然,作为从业人员的我们不能只是等待,而是要在认识到差距的基础上研究目前中国市场需要的声乐艺术指导发展的现状,以及如何缩小差距,这才是务实之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声乐艺术指导服务于声乐,其成长也依赖于声乐艺术的发展。那么,哪些内容是国内声乐艺术指导迫切需要完善的呢?纵观国内市场,无论商业演出还是教学基本都是在演唱国内外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作品,极少有新作品出现,关于这些经典作品的分析、演唱时气息的运用、旋律及和弦等“大线条”的知识已经被各种专家、声乐教师反复分析、教授过了,而对于节奏、音高和歌词的准确把握则需要声乐艺术指导的反复指导和陪练。我认为上述的几个方面是我国声乐艺术指导需要努力的方向。

其中,歌词的准确发音在国内叫“正音”,英文称为“Diction”,对于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是一门分量很重的专门课程,尤其对于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来说正音更加重要。这是因为,首先国际上流行的声乐作品使用的语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外语,并且与声乐同行的交流大多使用英语,而英语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外语。在中国,要做好一个声乐艺术指导,最起码要精通四种以上的外语(德、法、意、英)。什么叫精通呢?“精通”不仅是指会国际音标(IPA)的拼读规则,还要能有语气的抑扬顿挫的连贯朗读,甚至要清楚地表达音韵重音、韵律节奏及语调转换时的微妙差别,还有语法关系。

语法也是非常关键的,现在很多国内歌者的语言功底非常差,外语水平基本限于会拼读,演唱时只会生搬硬套,连动词、名词都分不清楚,怎么可能在一个句子中找到读音的重点。声乐教学的曲目多少年没有变化,声乐教师即使不懂外语也基本记住了发音,甚至生硬记下了全部演唱。有些声乐教师曾经在国外留学,有些还是不错的学校,但是在和外籍声乐大师交流时连普通聊天都还需要依赖翻译,可以想象他们的外语水平。

精通多种外语发音对于有些国家的人来说不是难事,但对于中国人来说确实很困难。汉语是单音节发音,欧美语言都是多音节发音。就拿最简单的英文单词来说,“唱歌”这个词的英语是“sing”,后面的那个“g”,中国学生基本不知道是要发音的,还有“what”衍生出很多“wh”打头的辅音,国内学生基本都是读成“w”的音,实际应该是[hw],有很明显的“h”发音,“w”仅仅是随“h”轻轻带过。因此极少有不通过纠正就能在歌曲演唱中准确发音的。

一个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语言必须过关,如果能有机会出去接触国外的语言环境最好;如果不能,国内也有很多机构可以学到地道的外语,我的法语就是在“法语联盟”学习的。通过两年多的业余学习,我达到了法语中高级水平,可以和法国人自由交流。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演唱法语歌曲也会游刃有余。

关于节奏,肯定要通过大量练习来把握,这也是目前我国声乐艺术指导教师一个主要的工作,无论是和声乐教师一起,还是单独给学生上课。

关于声乐与钢琴合作搭配方面,我有一篇论文《声乐钢琴伴奏之平衡理论》,里面提出了国内歌者和钢琴在合作平衡中常犯的典型错误和错误提法以及如何纠正,并且第一次准确定义了声乐伴奏的平衡理论。谈到钢琴与歌者的合作,就不得不说欧美对钢琴伴奏冠以的全新的名字:合作钢琴家,这个提法是很准确的。现在很多国内的钢琴伴奏在谈到如何与歌者在台上表演时还使用“烘”着、“托”着这样的主观说法,很多国内知名的钢琴伴奏甚至还出现在与歌者合作时把自己保持在一种背景的状态中,而在前奏、间奏和尾奏中尽情演绎和发挥的情况。我们经常看到,钢琴带来一段完美而激昂的前奏,然后声音突然放低,歌者进入,歌者唱完钢琴再恢复“慷慨激昂”。这样演绎作品对于听众而言完全没有办法完整感受作品,是一种糟糕的经历。对于歌者而言,三角钢琴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很怕出现和钢琴比声音的情况,于是很多歌手要求放下三角钢琴的琴盖,殊不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关闭的琴盖或者只打开一点的琴盖掩盖住了钢琴演奏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不光听众听不到了,歌者也不能捕捉到,于是只能依靠提高钢琴音量来保持和歌者的合作,这反而出现和歌者抢声音的情况。欧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直到声乐伴奏平衡理论慢慢被大家所认可。

目前,我国声乐艺术指导与欧美国家的差距确实非常大,这是我国声乐发展的客观现状形成的,作为从业人员我们有责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同时也要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去改善和发展,而不是完全照搬国外的标准。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欧美国家的声乐艺术指导也是基于市场需求而逐渐成熟的。声乐艺术指导与歌者并非“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关系,那种担忧声乐艺术指导欠佳会影响我国声乐发展的担心是有一些多余的。声乐艺术指导的完善肯定有助于声乐艺术的发展,但是即使缺少声乐艺术指导,也一样可以培养出大批伟大的歌者,这已经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证实。

我国声乐界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合格的声乐艺术指导,而是我们与国际市场的脱轨,“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们目前几乎还在演唱那些欧洲的古典曲目,很少引进新的曲目和新的唱法。这些古典曲目已经被各种文章和声乐教师反反复复的分析研究并传授给学生,这种情况下声乐艺术指导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声乐教育者、声乐艺术指导和歌者共同努力,才能迎来我国声乐事业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歌者歌剧声乐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者和履痕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