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企业进军养猪业的发展
2018-01-23古其燕夏新成刘传高
古其燕,夏新成,刘传高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养猪分公司,安徽 肥西 231241)
对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需求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去产能的背景下,饲料企业数量从2012年、2013 年分别为 10 858、10 113 家,到2015年年底,全国饲料加工企业数量为6 772家,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51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年产100万吨以上的有32家,多分布在广东、山东等地区,产量占全国饲料总产量的50%以上。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饲料企业减少至3 000余家,100万吨产能的企业增加至60家,约占全国饲料产能的60%,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猪饲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历史峰值后出现分水岭,一度强劲的需求增长成为历史。缺乏差异化经营使得饲料价格越来越透明,利润空间无限缩小。中国饲料工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最初谁能生产谁就赚钱—资本扩张—服务营销等阶段进入到当前协同竞争阶段。随着饲料企业暴利时代的终结,经过2015年轰轰烈烈“互联网+”洗礼,以及在创业板第一市值和利润的温氏集团刺激下,饲料企业纷纷加入了养猪大军。
中国的猪肉市场,一方面市场容量足够大,另一方面国家并未充分放开进口,受进口肉冲击有限。这就保证了目前的竞争仍然是在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下。据统计,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6.89亿头,全国最大的肉猪养殖企业,温氏集团2017出栏1 904万头,其市场占有率约3%。这意味着在这个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寡头。一个行业只有出现了寡头才没了投资空间和价值,而中国养猪业,则是百花齐放、万马奔腾。从散户、小户走向适度规模化和规模化的道路,具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如今散养户纷纷退出竞争,将留下巨大的缺口,为饲料企业进军养猪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相对于散养户和专业户来说,饲料企业资金更充沛,更懂经营和管理。
1 饲料企业如何养猪
饲料行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企业需要发展全产业链,养猪是必经之路。然而,怎么养猪才能赚钱?想必也是未来几年饲料企业需要探索的问题。像养猪巨头温氏那样的“公司+家庭农场”模式,或是大北农集团旗下“猪联网”智慧养猪模式,又或者直接以传统模式自繁自养,出售商品猪。
1.1 温氏养殖模式
温氏集团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养殖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商品率低、抵抗市场波动能力弱的特点,利用“公司+家庭农场”的形式把农区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将农区分散养殖转变为规模养殖,将无计划盲目养殖转变为有计划科学养殖。由公司牵头,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公司对签约养殖户提供仔猪、饲料、防疫药品药械、技术服务、肉猪的收购外销,保障签约养殖户的利益,饲养期间所领用的物质一律实行赊欠记账,肉猪出售后再行结算,解决了一般养殖农户在养殖过程的许多技术问题及资金周转难题。这一经营机制既把公司经营与养殖农户联系在一起,把分散养殖户组织起来,又减少了养殖的风险,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
健康的猪苗、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以及物料监控体系是确保该模式成功运营的关键。如果猪苗生产场不完全属于饲料企业,很难保证猪苗质量,加大了养户饲养的难度,导致养户开发举步维艰。不健全的物料监督体系和生物安全体系等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1.2 大北农集团旗下“猪联网”智慧养猪模式
当前,互联网正在颠覆着以往的生活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着向前走,一些传统行业也纷纷与互联网“联姻”,从报刊、网站到医院、银行,从读书、教育到娱乐、购物,几乎各行各业都在尝试,从而衍生出新的价值。“猪联网”是在农牧业的基础上,培植出的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大北农集团旗下“猪联网”智慧养猪模式是以遍布全国的大北农养殖服务中心为触角,将自主开发的信息化产品迅速渗透到经销服务事业伙伴与养殖事业伙伴的日常管理与生活中。同时,依靠收集到的市场大数据构建起的网络空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推送一些广告产品和服务,指导市场活动。因此,通过以猪为主线,以猪联网为第一入口,初步建立了“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的生态圈。充分整合了农村的人流、信息流和商流。
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该模式成功运营的关键。一些小户、散户由于思想意识不够,或者物联网并不能带来更多效益,不愿意配合安装导致此部分信息不全。较大规模的场一般有自己的生产流程且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生产出现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愿意对饲料企业公开自己的这些真实数据,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准确或者不全面。
1.3 直接以传统模式自繁自养,出售商品猪
实行自繁自养,采取“饲养能繁母猪—繁育仔猪—育肥”这一模式,可实现母猪、仔猪及育肥猪的饲养效益互补,有利于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养猪户进购仔猪时的价格对后期利润有很大影响,就市场来看,生猪价格不稳,当养猪户在猪价高时购进仔猪,在生猪出栏时遇到价格下跌,必将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若采取自繁自养,能规避采购仔猪的价格风险,根据市场行情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将饲养成本均摊,且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从而提高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已不止于数量,对猪肉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肉的安全性、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更加关注。专门育肥的养猪户,因仔猪来自于不同母猪,其品质参差不齐,每批猪的质量偏差大。自繁自养的猪场可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配套生产。从这一点上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同样的产能,自繁自养的模式需要更多的土地,承担更大的环保压力,扩张速度较前2种模式慢。
2 饲料企业进军养猪行业面临的风险
饲料企业进军养猪业还要承担猪价波动风险、环保政策影响下的养殖量下降风险、自然灾害及疫情风险、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汇率波动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2.1 猪价波动风险
生猪价格在经历了2016年的高位运行之后,2017年进入下行调整期,2018年上半年猪价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呈低位震荡走势,一度甚至跌出近8年最低价。就当前的猪价而言,非洲猪瘟发生的省份存栏量与价格呈负相关。在排除掉偶发性疫情的影响之外,生猪价格波动主要取决于养殖供给量的周期性增减。因此生猪价格下行的过程本身也是行业里优胜劣汰、部分参与者退出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饲料企业只要做好自身的养殖效率提升,使自己的养殖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那么在价格下行过程中就能相比竞争对手仍能获得更多收益,或者经受更少亏损。当部分参与者退出,总供给量下降,价格重新上行的时候,企业就可能获得比之前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更高的回报。
2.2 环保政策影响下的养殖量下降风险
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政府对养殖场的整治力度和决心非常大,各地都有对养殖场拆迁、禁养、限养的新规。在中央层面,2015年1月1日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4月,农业部又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把南方八个水网密集省份划为限养区。2016年11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更是明确地提出了“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2018年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针对环境治理中的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回头看”过程中,各地对养殖场污染排查力度加大,一些养殖户因棚舍设备不达环保标准或废水超标渗排等原因而被责令停产修复环境或关闭取缔。这些来自环保政策的压力将强制一些环保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退出市场,使养殖量缩减,会给养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业务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由于这些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的退出,将使继续留在行业内的优秀生产者获得更好的盈利能力,对全行业仍有积极意义。
2.3 自然灾害及疫情风险
2018年入夏以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国多地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使得部分省市受洪涝灾害影响较为严重,这也给农牧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疫情方面,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生的疫病主要有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等。以非洲猪瘟对行业的影响为例,根据测算,中国的生猪存栏量为4.3亿头,俄罗斯有2 400万头,2011年俄罗斯暴发非洲猪瘟,扑杀了30万头,由于扑杀不彻底,时隔六年,也就是2017年的俄罗斯再次暴发了非洲猪瘟,大约有200万头猪全部被扑杀,若按照这个比例来套用,这次中国暴发的非洲猪瘟蔓延火势,中国将有3 500万头猪会被扑杀,据推算,我国养猪户将要损失至少700亿元人民币。在积极应对自然或者疫病的同时,饲料企业要利用集中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有效地调配资金、原材料、设备、人员等尽快恢复生产,减少自然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失。企业所建设的养殖场,须规范化、标准化,配备了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能够很好地防范和控制疫病的发生。
2.4 食品安全事件风险
食品安全事关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影响企业声誉和经营的重要因素,对食品企业来讲,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食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任一环节如果出现疏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或事故,都会导致企业存在被追溯、诉讼或受到相关处罚的可能,甚至影响企业的品牌和美誉度,从而对企业的业务、财务状况、股票价格或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2015年10月1日起,修订版《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新法从原来的104条增加到154条,被称为“史上最严”,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5 汇率波动风险
当前饲料生产的原料全球化采购程度越来越深,饲料企业在玉米、大豆、乳清粉、鱼粉、DDGS等国外供应为主的饲料原料采购方面,受到汇率方面影响越来越大。2018年上半年,受中美贸易战、地缘政治等事件影响,人民币汇率先升后贬,双向波动增大,这种上下震荡对企业的外汇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
2.6 人力资源风险
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拓展,企业将面临新业务领域中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互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员工的薪酬也成为企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农牧行业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近年来各种跨界资本进入农牧行业,各类企业对人才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特别是掌握市场和技术资源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等关键人才,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会给原所在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最终可能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企业要加大新业务领域人才招聘力度,同时积极展开跨行业培训学习,丰富公司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企业的战略转型期,通过激励机制,搭建后备人才发展平台,激活内部创业激情,创造员工多样化的成长平台。此外,企业还可通过流程化、制度化、机械化等实现人均效率的继续提升。通过构建竞争、选拔、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职业经理人发展通道;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及价值分享机制,打造员工与公司成长共同体。
不管怎样,在环保压力升级、运费频繁调整等行业环境突变的背景下,饲料企业甚至其他领域财大气粗的企业涉足养殖将成为市场大趋势,未来规模化生猪养殖行业扩张速度也将持续加快,而散养户退出市场的节奏却是不可控的。若生猪产能集中释放的时刻到来养猪业又将进行一次大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