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客家家训的继承与现代性转化
——闽西某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

2018-01-23肖慧欣

客家文博 2018年4期
关键词:客家人家训

肖慧欣

萧屋是闽西一个比较典型的客家村落,位于福建省武平县十方镇,由黎畲、黎明两个自然村组成,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两个村的人口总数约为5000人,其中肖姓人口约为4000人,占两个村总人口数的90%左右1。和其它客家村落一样,萧屋人也继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家庭美德,恪守家规家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家风家训。在萧屋祠堂崇德堂碑上刻着醒目的萧氏家训:

萧氏家族,源远流长,浪迹天涯,怀祖念乡;尊师重教,育子有方,耕读为本,奋发向上;从政为官,敢于担当,廉洁勤政,造福一方;务工务农,从兵从商,各显神通,事业兴旺;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永续辉煌;待人接物,礼貌当先,敦亲睦族,携手共勉;敬老亲贤,百善孝先,兄弟友爱,夫妻谦尊;忠孝洁廉,为人榜样,贪赃枉法,苍天不让;为人正直,细察兼听,是非善恶,爱憎分明;乐善好施,公德无量,勤俭持家,子孙荣昌;以人为善,博采众长,优良家风,社会崇尚;走遍天下,爱国思乡,践行祖训,世代毋忘。

在排除传统封建、保守的糟粕基础上,萧屋家训至少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核心精神:一是在国家层面,强调“爱国爱家”“先大家后小家”的家国情怀;二是在家庭层面,强调“耕读为本”的持家方略;三是在做人层面,强调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一、弘扬“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多种史料研究表明,客家民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思想特性的族群2。经过历史的抗争、生活的融入,客家人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血性。从太平天国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乃至新中国的建立,客家人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正因为族群形成的特殊性,客家人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与所有客家人一样,萧屋人也秉承了客家人独特的血性,坚决守护好家园,恪守一大批爱国志士。

辛亥革命时期,黎畲村的进步青年萧其章加入到讨伐袁世凯的革命队伍,不幸被捕遇害。萧其章,字焕东,号闇然,清末考入汀州府中学堂,升入甲班生,勤苦力学,每次考试均列前茅,而数学一科,尤其擅长。清宣统三年(1911)中学毕业,民国元年(1912),升学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本科。同年寒假回归故乡,召集乡中父老筹办两等小学。白天,他深入乡亲家中或到田间地尾动员群众上夜校;晚上,他利用夜校为阵地,对群众宣传进步思想,讲革命道理。民国二年(1913),孙中山兴师讨袁失败后,国内政治教育已毫无生气,萧其章慨然东渡日本,进入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并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建的中华革命党4。萧其章遇事敢于担当,为党内同志所推许。1915年1月,日本提出欲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作为支持袁世凯做皇帝的交换条件,为了称帝,袁世凯几乎全盘接受。在日留学的萧其章等爱国学生闻讯后,义愤填膺,发动留日学生共同反对《二十一条》,并向国内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反抗。此后,奉孙中山之命,与刘佐成、罗伟等人回闽继续开展策划讨袁武装运动。不慎被李厚基的侦探郑慕韩、姚秉忠所悉,率队将萧其章等人包围、逮捕。萧其章被捕后,仍对众人宣传革命道理,大骂袁世凯“既忘共和,即为国贼”。面对官府的严刑拷打,萧其章大义凛然,绝不供出革命党的半点内情。见刑逼不成,反动派就用高官厚禄引诱,但萧其章矢志不渝,遂遭敌人毒手5。1915年4月28日,萧其章英勇就义于福州屏山,时年三十三岁。1916年,袁世凯毙命,闽垣各界在城南公园召开追悼萧其章大会,孙中山特电亲书“杀身成仁”四字挽之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屋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加入到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中。他们以祖祠崇德堂为阵地,成立黎畲赤卫队,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黎畲苏维埃政府成立,由萧九生担任主席并带领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实行减租、减息,打土豪、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帮助萧屋取得了许多革命果实,也为中央红军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革命形式,也引起了周边村庄革命青年的注意。随后,十方镇周边村庄的五六十位青年农民也以祭祠堂、祭祖宗为名聚集到崇德堂,举行了黎畲农民赤卫队成立大会,他们共同宣誓: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夺取革命胜利。1931年10月间,这些赤卫队员有二三十人参加了红十二军,并参加了多次战斗,涌现出了加和、兴生、中和、贺声、占先等10多位革命烈士7。

在历次革命斗争中,萧屋人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爱乡精神,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国家前途、家乡发展的思考。这种“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正是得益于萧屋人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的涵养。在这种家风中,萧屋人树立了牢固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将家国情怀与人生抱负和理想融为一体,共鸣共振,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崇尚“耕读为本”的持家方略

成了独特的耕读文化8、9。实际上,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过上耕读生活、称得上耕读人家。所谓“耕不靠读,读不为耕”,耕读人家多指财主或富裕的农家10。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而言,耕种是保证家庭生存的基础,耕种既是解决生计和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如果想要在人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那么选择读书考取功名则是最好的途径和选择。因此,“耕”和“读”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耕”为“读”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而“读”在某种程度上又为“耕”提供了知识储备。只是在某种场域下,人们会认为“读不为耕”,甚至认为耕作是件卑微的工作,实则不然。“耕”和“读”在农耕文明时代,是普通百姓收获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朴素的且带有一定功利主义色彩的持家方略。

客家人历来也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客家先民认为,要想改变人生命运,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好的出路就是晴耕雨读,立志勤学,金榜题名11。在这种崇尚读书的环境熏陶下,萧屋人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学向上、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在黎畲村,至今仍存在三处“大夫第”(注:士大夫居住的地方)。这三处“大夫第”均出自同一个祖宗十四世的萧普也(萧龚)。当地民间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父举人,子举人,父子举人;叔进士,侄进士,叔侄进士。”这句话指的就是萧氏第十四世的萧龚,萧龚在清朝康熙丁卯年(1687年)中了举人,尔后调湖南省广济县任知县12。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建了两座颇具规模的土楼:一座圆形土楼,形似斗签,当地话称之“签麻寨”;一座方形土楼,谓之“四方寨”(今已倒塌)。其子十五世的萧蕃露后来也考上了武举人,故有“父子皆举人”之说。萧蕃露中举后,在仕途上仍不断进取,又于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考中武进士。其侄子十六世的萧超,长期受前辈好学精神的熏陶,自幼刻苦求学,奋发进取,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文进士,调往陕西省蓝田任知县,故又有“叔侄皆进士”之说13。300余年来,萧普也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至今,当地祠堂门前还树立着几根石旗杆,旗杆基部大石碑上刻着萧龚等人的官职、任职时间和科举级别。在科举时代,有人中了进士或举人后,村里人便会在各族宗祠前的广场上立一对石旗杆,立的石旗杆越多,就证明这个地方人才越多,科举荣耀越多14。石旗杆便成为宗族和个人荣誉的象征,实则为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

萧龚等人的事迹,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萧屋人,整个萧屋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弥漫着浓厚的读书氛围。一些爱乡人士、有识志士纷纷捐资助学,兴办学校,如创办了龙冈书院、馥兰书院等。后来,因时代更迭、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战争等原因,书院被毁。到了民国时期,萧屋两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民筹建黎畲保国民学校、馥兰保国民学校。据武平县志记载,馥兰保国民学校校产除由萧馥、萧兰两公拨充之校田外,其余由黎明公尝指额凑用;黎畲保国民学校校产由各公尝捐助田亩,年可收谷五十余石。时至今日,萧屋人仍恪守祖训,勤学苦读,涌现了大批硕士、博士生。

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作为客家人,萧屋人不仅保留着中原古语,同说一口客家话,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养成了平等、友善、谦逊的品格与追求正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封建时代,萧屋的妇女们虽然在某些领域无法享有与男子完全对等的待遇或地位,比如入祠堂抑或参与宗族内政,但是在大多数社会生活领域与男子一样,绝大多数女性同时承担着家庭内和家庭外的工作。在萧屋,妇女当家作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家庭重要事务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决定权,特别是在经济资源的分配上,也享有一定的支配权,这与武平北部一些村落的客家女性极为相似15。这种平等的意识除了体现在萧屋人的家庭内部外,也体现在与外部的往来活动中。比如,萧屋与邻村鲜水塘经常因为一些利益的争夺而发生冲突,但最后均通过通婚嫁在两村的女方各自回到娘家,疏通关系,传递信息,最后化解矛盾。这种地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利益的博弈与平衡,体现出了“强不过头,输不献底”的社会理念16。这种理念也渗透到各种地域交互活动中,突出平等、合作在地域间来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人文、历史、社会环境的共同孕育下,萧屋人养成了质朴、谦逊的品格。黎畲村东老屋下仍存一座“挡官墙”遗址,这座“挡官墙”正是由清乾隆乙丑科进士萧超所建。据史料记载,萧超高中进士后,朝廷赐了一块“进士”横匾,被悬挂在大门横楣顶上,非常显眼。一天,有位官员打轿路过萧超门前,看到“进士”横匾后,忙下轿登门拜访、问好。在一般人看来,这原本是光耀门楣之事,但萧超却觉得不胜其烦,遂叫人在门前筑起了一道可以掩蔽路人视线的高墙,以减少路过官员的拜访17。后人称这座墙为“挡官墙”,借以凸显萧超的谦逊、正直的高尚品格,也激励着后人学习萧超的精神。

如今,萧屋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好事,他们或乐善好施或敬老亲贤。萧屋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和睦共处,遇事相互帮助,不论红、白事,每家每户都会无偿上门帮忙。这种互助模式早在清朝时期就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据萧氏族谱介绍,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就建立了“联甲尝”。这种“联甲尝”或“公尝”实际上就是一种村民的自治组织或合作组织,不仅涵盖了本村内部间的合作,也外延到与邻村间的互助合作,以甲为单位,民众自主推选“甲长”作为管理者。时至今日,“联甲尝”的形式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但是萧屋人仍然保留了村民互帮互助的传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村里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哪户人家有人去世,村中年满18周岁以上的男青年都要轮流出力当“八仙”(出殡时抬棺材)。即使现在已经实行火葬,不需要将棺材抬上山土葬,但是整个葬礼的完成,各家各户的自觉参与和帮忙仍延续着。

四、扬弃与转化:传统客家家训的现代启发

萧屋客家人的经历给后人提供了新的启发:迁徙的经历使客家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成果,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果实,他们固守着一些传统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形成了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家训家风。这既是萧屋客家人经过世代积淀凝结成的生存智慧和哲学,也孕育了爱国爱家、崇文重教、团结友善的优良品质。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萧屋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萧屋90%以上的农田被征用,绝大多数的年青人外出务工,村里已鲜有民众种田,“耕读为本”的持家方略也在悄悄发生改变,甚至将会被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所取代。再加上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萧屋的村落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以宗族或小自然村为单位的聚居方式,逐渐被规划一致的新农村所打破。“熟人社会”渐渐被“陌生人社会”取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打破村民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原先邻里间的亲密关系和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传统的客家生活形态也在慢慢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不断作出调整,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上,也渐渐摒弃传统封建守旧的东西,而对世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家风家训则需继续弘扬和继承,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以优良的家风家训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广大家庭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这既强调了家庭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如何建设家庭的道路和方向。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好坏,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父母和家长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的人生成长打下基础,帮助其扣好人生起点的第一粒扣子。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家庭成员恪守传统的优良家训家规,弘扬优良家风。引导家庭成员和后代继承爱国爱家、孝老亲贤、人人平等、勤学向上、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树立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忠诚意识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培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学习精神。同时,既要通过采取合理合法的途径为家庭谋利益、谋幸福,更要以实际行动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积小善成大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二)以全新的耕读思想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虽然现在萧屋耕种的农民越来越少了,但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耕读思想仍有重要的现代作用。只不过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耕读”的内涵与外延都要随之发生变化。“耕”的场域在很大程度上要从传统的农田中转至其他生产领域,比如,进厂打工、经商、养殖或从事其他工作,而这些生产领域同样需要具备“耕”的精神。需要按照一定的生产规律开展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付出劳动、智慧,需要吃苦耐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质。换言之,“耕”已不像传统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生产和收获方式,而是融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生产模式。“读”则在很大程度上为“耕”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撑,现代农民需要借助多种学习途径,习得适应各种生产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耕读”思想的与时俱进,满足了农村“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满足了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19。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

(三)以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传播和渗透客家优良传统美德

家训家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道德教育深入民间的重要方式,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人的更多关注和效法20。因此,对于优良的家训家规应当继承和发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客家优良传统美德,形成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的合力。通过建设家训家规展览馆或主题公园,充分挖掘客家传统美德,将优良的家训家规、历史名人的家风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供民众参观学习;村村树立文化墙,让好人好事、传统美德、村规民约上墙,使百姓看得见,学得到,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打造一批“乡音”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客家传统美德的宣传和传播工作。比如,组建一支由乡村知识分子、退休教师、专业人才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民间大舞台,用最质朴的乡音,讲老百姓听得懂并乐意听的道德文化、伦常秩序,讲孝亲、爱家、睦邻,讲老百姓自己的事,让村民成为忠实的听众。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最美媳妇”“最美家庭”“最美村庄”“感动人物”等各类评选活动,树立更多的文明道德榜样,让各类模范现身说法,影响身边的人。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和支持,让书院重新回归社区,通过建立新兴的社区书院,为百姓提供修身养德的场所。

猜你喜欢

客家人家训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家训伴我成长
行酒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