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保证
2018-01-23■张燕
■ 张 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决策,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吹响了我国向强国迈进的进军号!对于我们曾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更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成为了二、三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农村还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无数廉价的土地!如何让农村和城市同步发展,农民和市民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央十分关切的问题,近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
上海市委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不仅统筹规划建设了覆盖全市的基础设施,还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40年是郊区农村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村得益最多、农民收入增长最高的时期。农村不仅为城市的副食品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城市发展、工业扩散、人口转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今我们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现在覆盖全国的大市场、大流通已经形成,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已经源源不断流进了市民的菜篮子,甚至欧洲的奶、南美的虾、大西洋的鱼也已经陆续进入了中国人的餐桌。我们如何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竞争?为什么我国虽然粮食连续11年丰收,大量粮食压仓,却还连年进口粮食每年高达1400多万吨。据报道我国大豆每年进口6000多万吨,占全球各国出口量的60%以上。这是由于我国是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太高,所以进口农产品比国产的便宜。上海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也面临着和全国同样的问题和挑战。
“三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党中央反复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己规划了2020年乡村振兴应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应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目标振奋人心,相信通过全党全民的共同努力,这一宏伟目标定能实现。
对于上海的乡村振兴,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愿同大家讨论:
一、制订政策,加强领导
大城市郊区的上海,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曾接受过不少高瞻远瞩的指导,实行市区联动的规划,制订支农惠农的扶持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希望强化市委农办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因为农委仅是农业的主管部门,对于农村农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因为涉及许多职能部门,需要市委协调解决。
二、上海必须重视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他们可以从市区干部中选拔,也要重视从出身农村的干部中培养。他们是振兴乡村的骨干力量。通过农村实践锻炼和老同志的传帮带将非常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产业兴旺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将难以持久。让农民富裕起来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农村不宜利用大片农田建造水平不高的公园。农村旅游要在让市民体验现代农业上下功夫,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让人有吃有玩,流连忘返。这方面台湾的观光农业很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样板
上海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应该较大规模地实行土地流转,推动80万亩粮田和50万菜地的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化栽培。要发挥上海的科技优势,对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组织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产业化后向内地辐射。上海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农业产品为全国服务。例如,我们的温室工程、奶牛良种、耐旱水稻、花卉种苗、蔬菜种子、畜禽疫苗等都曾为全国农业作出过贡献。
五、上海的农业应该立足上海,走向全国
中央决定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市调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鼓励上海的涉农企业到外地去,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优质农产品,同时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