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8-01-23苏昶
苏 昶
(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辽宁 海城 114200)
膝骨性关节炎是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致软骨丢失、破坏,伴有关节周围骨质增生反应的疾病,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是疼痛门诊的常见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绞锁、功能障碍。关节疼痛在早期可仅表现活动时隐痛,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疼痛逐渐加重,性质改变为胀痛,在上下楼、下蹲、起立时明显,严重时在静止状态也可有疼痛发作。有的表现为在行走过程关节腔内砾轧音、关节打空、绞索。有的表现为关节僵直。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还可伴有关节肿胀、周围水肿、肌肉萎缩等[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挑选2017年2月31日至2018年1月1日来我院就诊的90例膝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两个对比组类,分别为实验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均为45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关节清扫术,对实验组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实验组有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18例,组内平均年龄为(64.91±7.25)岁,病程为(3.25±0.77)年;常规组有女性患者30例,男性患者15例,组内平均年龄为(66.34±6.82)岁。病程为(3.34±0.81)年。虽有患者均已被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Ⅳ期,且均未伴随有其他方面的重大疾病,例如泌尿疾病等。所有患者都对本次研究的方式有详细了解,且均为自愿接受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研究同意书。将两组患者的各类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符合统计学条件。
1.2 治疗方法。常规组:对患者行关节清扫术,并记录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数据。实验组:对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其膝前正中做切口,切口为纵行,为患者彻底清除关节内的增生的骨质、半月板等,采取髓内定位法进行截骨,长度为8 mm,安装试模与相应的假体,用骨水泥进行固定[2]。关闭关节手腰围患者的逛街墙内注射500 mg氨甲环酸,术后患者必须接受四天的抗生素静滴输液[3]。
1.3 观察治疗指标:据治疗效果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组内患者总例数。治疗显效:即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显著增加,疼痛感基本消失,肌肉能力恢复,关节功能运作良好;治疗有效:即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较大的改善,疼痛感有效降低,肌肉能力逐渐恢复;治疗无效:即患者的肌肉能力与关节功能都未发生明显改善,疼痛感加剧。依据国际生活质量水平评分表对患者术后的生活水平进行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评分表进行计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生活质量水平评分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采取统计软件SPSS19.0对本次实验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与计量均实施标差表示法与百分比表示法,采取t检验对比组间差,数据的显著性用P值表示,P<0.05即为差异性显著。
2 结 果
经统计得出:实验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为(91.56±6.99)分;常规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2%,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为(76.32±5.74)分。术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数据比对,P>0.05,无明显性差异。由此可见,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且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本文通过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数据:实验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5%,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为(91.56±6.99)分;常规组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2%,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为(76.32±5.74)分。由此可见,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膝骨性关节炎Ⅳ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