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二胡演奏技巧对江南丝竹地域风格的影响

2018-01-23成佳玮

黄河之声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丝竹二胡江南

成佳玮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江南丝竹是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在中国民族乐坛上,它以典雅、柔美、清丽、细腻的风格闻名于世。江南丝竹以笛、萧、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等丝竹类乐器组合演奏,迅速遍及各地,影响深远。人们称之为“丝竹”“国乐”“清音”“仙鹤”。

一、江南丝竹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江南丝竹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及其周边是它起源、命名、成熟的重要地域。“江南丝竹”的由来,始见于《上海民间古典音乐观摩演出》的节目单,之后逐渐固定下来名扬海内外。早期的丝竹音乐,并不作为独立乐种存在,从民间用于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的“细吹打”到南词、宣卷、评弹等江南曲艺,都与江南丝竹互相影响,互为渗透。有学者认为江南丝竹前身,是明清时期环太湖流域的丝竹合奏音乐[2]。继承宋、元丝竹乐的传统后有所发展,并倚赖于各种民间活动才得到广泛传播。丝竹乐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一是出现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如正月十五出灯、闹元宵、端午舞龙舟、中秋赏月等。二是出现在婚丧礼俗中,如红白喜事等。三是出现在宗教祭祀中,如庙会、道场。四是出现在良辰吉日、寿辰、店铺开张等。这些都为民间丝竹班社提供了众多演奏机会和场所使这一民间乐种代代相传。所以江南丝竹乐曲有浓厚的民间民俗色彩,后通过广大丝竹演奏者长期精雕细琢,互相切磋,最广为欢迎的八首曲子脱颖而出,这就是江南丝竹的“八大曲”即《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慢六板》、《云庆》、《欢乐歌》和《四合如意》。

到20世纪初叶,上海以长三角为首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丝竹精英荟萃的中心。在城市和乡村,大批江南丝竹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一种由丝竹爱好者,自发组织集交流、研究、演奏为一体的集会组织形式“丝竹雅集”,悄然发展成为江南丝竹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3]。1911年,文人郁达夫创办的“文明雅集茶楼”便是近代第一个有据可考的丝竹集会,参加者大都是爱好江南丝竹的音乐人,他们以“清客串”的方式,每周末定期集会,消遣娱乐,称之为“文明雅集”。后来为适应茶楼的环境,原有的唢呐和锣鼓逐渐被淘汰,只加少量打击乐器。“清丝竹”成为都市独有的演奏形式。一些乐曲也开始放缓节奏追求典雅。1920年郑瑾文创办了“大同乐社”,1920年创办“紫韵国乐会”,1935年创办“霄乐社”,1941年成立了“上海国乐研究会”等著名丝竹团队。上世纪40年代,卫仲乐、孙裕德、许光毅先生等把江南丝竹带出国门,他们远赴美国为抗战募集资金。

江南丝竹宛转悠扬雅俗共赏,上世纪50年代,丝竹名家金祖礼先生,就以“小、轻、细、雅”的四字诀,总结了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这四个字道出了丝竹雅乐沁人心脾,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4]。“小”,乐队形式呈现小型精干的特点,江南丝竹演奏时,演员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至十几人,小巧灵活。“轻”,江南丝竹音乐使演奏者心旷神怡,更让欣赏者闲适怡情。“轻”是指音乐形式轻快典雅,乐曲表现愉悦轻松的特点。“细”,是指演奏风格细腻精致,这与乐队之间默契程度息息相关,“看来无谱却有谱,说是无谱却有谱。各人各有心中谱,各人各有一条路。”演奏家们在长期磨合中形成规则,使江南丝竹有了支声性复调的织体,也造就了细腻精致的演奏风格。乐队大多使用音量适中,音色圆润的乐器,也凸显了“细”的音律特征。“雅”指曲调优美、婉转、清亮,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清丽的魅力,慢板旋律的华丽细腻,委婉动听。快板旋律的清亮质朴,活泼有力。演奏者无形中,都把旋律错落有致、节奏变化多样、一张一弛为特点当作曲调素材的标准。江南丝竹还根据不同的演出性质分为“职业班社”和“清客串”两大类。丝竹乐师也分为“堂名”“清客串”两类,“堂名”一般出现在节庆、婚丧中,属于职业化丝竹艺人演奏,收取报酬以此为生。“清客串”则是因个人爱好客串演出,不收报酬。

现如今,诞生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发掘、整理、改编、演出了一批江南丝竹音乐。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也把江南丝竹纳入课程设置,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江南丝竹音乐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民族音乐教育家李民雄先生《民族器乐概论》中有专门阐述江南丝竹的章节,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教学填补了空白。李民雄先生撰写的《江南丝竹述略》和《江南丝竹概述》被学术界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江南丝竹乐种最全面的论述。现在专业音乐院校与团体对江南丝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性的作用,上海音乐学院也把江南丝竹纳入成为课程设置,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优秀人才。2006年,承载着传承与发展使命的江南丝竹,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5.20日,国务院公布了上海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南丝竹赫然在目[5]。

二、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渊源

胡琴的前身为“奚琴”,至元代后胡琴被列为“宴乐之器”。在中国国乐二胡兴起时,苏南地区被称为“二胡之乡”[6]。从明代太仓乐师杨仲修改制为“提琴“算起,江南的胡琴历史久远。到清代以后,以“柔曼婉转”的演奏风格形成“江南名乐”。到晚清时,出现一大批江南音乐名家。江南一代宗师周少梅便是江南音乐名家其中之一,拜盲艺人陆宝世为师学习《中花六板》,之后受到启发把二胡音域的两把半扩展到三把半。为适应三把位的演奏,做了二胡许多改革与创新,如琴杆变长,由原来使用的老弦,中弦换为中弦,子弦。这样的举动使得他以“三把头”胡琴而闻名。周少梅最早将二胡的演奏、创作、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专业的学习道路,开启了二胡新的发展方式。

以周少梅为起点,二胡家刘天华、华彦钧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继续继承发展。形成了二胡的南、北派。北派以“豪迈粗犷”为主要风格,代表人物有刘长福,宋国生,等演奏家。南派“细腻婉转”,注重即兴加花、小滑音、滚揉的运用,音色细腻柔和,宛如“小桥流水”,代表人物有朱昌耀、邓建栋等。在刘天华、华彦钧的继承发展演奏下,加上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域与当地人民性格环境熏陶,新创作的曲目日益增多,演奏技巧也逐渐丰富起来。直到现在成就了一大批演奏家与作曲家,如南派朱昌耀、邓建栋等,他们演奏的《行街》、《江南春色》、《中花六板》等一系列江南丝竹音乐,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经典。沈凤泉作为江南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在长期的时间演出中,沈凤泉将祖传的上海南汇江南丝竹音乐的乡土味和浙江民间音乐的地方音韵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浙派江南丝竹音乐艺术,它的特点是音色华丽、润厚、恬静、典雅,具有江南地方特色[7]。由于以上江南独特地域与二胡南派音乐风格的影响,江南的二胡作品如小河流水,涓涓细流。形成了与北方音乐粗犷、豪爽的鲜明对比。

江南丝竹音乐在长期的演奏中,形成了特有的即兴演奏手法,乐师不依据曲谱,或事先未经排练而临时发挥的音乐表演,特点在于发挥各种乐器的不同性能,使合奏中的每件乐器都具有最佳的表现力。其中二胡根据江南丝竹的地域风格特点,在即兴演奏中产生了“加”“减”“抢”“变”的演奏特点。所谓“加”,就是加花,把原来的简单的四分音符加花变成两个八分音符,或者再加花变成十六分音符。所谓“减”,就是把之前加的密的词,抽出来简化。所谓“抢”,又叫“嵌档”,在其他乐器休止时,把字眼嵌进去,繁复的字眼彼此之间让档,尤其是二胡和笛子要让档。所谓“变”,就是变速度,比如《云庆》在演奏时,有连续反复演奏三遍,速度越来越快,就是“变”。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陆春龄先生曾说“江南丝竹的即兴,必须有乐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在一起,这样才能表现江南丝竹的特点你快我慢,你急我缓,相互之间的交汇突出了江南民族的特点特色。”

江南丝竹中的二胡,它的产生、成长与成熟都离不开江南丝竹音乐这片沃土。江南丝竹音乐成就了二胡,二胡也成就了江南丝竹音乐。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领域广、历史悠久、演奏技巧变化多,这种良好的先天条件和天然的环境为二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与创作。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江南丝竹对二胡的影响,形成了与江南丝竹风格一致的音乐,同时江南丝竹也为二胡的演奏创作了特殊的演奏技法和创新。在“江南丝竹”二胡演奏时,力度起伏不大,强弱起伏不大,迂回婉转,便是二胡演奏的一大特点。与此同时出现的演奏家们,演奏风格轻快明亮,典雅动听,引起了演奏界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二胡的新的审美与演奏境界。二胡传承了江南丝竹音乐优秀传统,还传播了江南地域风情和思想。

三、二胡演奏技巧与江南丝竹地域风格关系

江南丝竹中二胡的演奏技巧涉及到了二胡所有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如左手的上滑音、下滑音、垫指滑音、回滑音,右手的点弓、连弓、饱满的长弓等,都是在学习二胡时会涉及到的二胡传统演奏技巧,掌握这些技巧是表现“江南丝竹”的手段,也是对传统二胡技法的继承。

上述二胡的演奏技巧皆因江南地区所处地域和人文环境而形成的,江南地区地势平缓,气候湿润,由于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性格也大多温婉细腻,江南丝竹音乐也形成了轻快明亮、细腻柔和的音乐风格。由于江南丝竹音乐风格的特点,二胡演奏时也慢慢形成了特殊的演奏技巧。江南丝竹中二胡演奏技巧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的韵味。

四、结语

江南地域性民间音乐的乐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江南地区人文环境,历史渊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江南丝竹与当地其他艺术形式相联系,与地方戏曲、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其他艺术,包括宗教音乐相关。二胡运用最传统的演奏技巧与其他民族乐器相互合作,构成了如今的江南丝竹音乐,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重视二胡的传统演奏技巧,让更多的人了解与认识江南丝竹这一民间乐种。■

猜你喜欢

丝竹二胡江南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下)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思乡(二胡短曲)
一把二胡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