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馨花与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生活
——以竹枝词为中心的考察

2018-01-23徐静琼黄忠鑫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竹枝词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府

徐静琼 黄忠鑫

广州花卉种植业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有“花城”之称。凭借其温暖湿润及珠江绕流等优越自然地理条件,花木资源蔚为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花卉在广州花卉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如素馨、茉莉等。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最早记载了素馨:“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①(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经刘家兴、刘永连考辨,“素馨是在汉末三国时期,作为制作‘花鬘’的必需品,经由海上丝绸之路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②刘家兴、刘永连:《“素馨”考辨》,《暨南史学》2015年第2期。长期以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是域外物产传入中国的前沿地,以香料尤多,因此具有芳香气性的素馨与茉莉则有可能是作为香料植物传入中国的。目前学界对素馨花的研究除探讨传入时间、路径外,还多集中于用农业史和社会生活史等研究方面,亦有剖析素馨花名实及相关社会现象的,如赵艳萍就素馨花名实变化、传入途径、功能应用、种植销售等方面做了综合性探讨。③赵艳萍:《广府素馨名实、栽培及贸易初探》,《中国农史》2012年第2期。另有周正庆、潘虹的《茉莉、素馨、耶悉茗名称探析》④周正庆、潘虹:《茉莉、素馨、耶悉茗名称探析》,《农业考古》2012年1期。等文章也做了关于素馨花名称变化的探析。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有载:“素馨花番禺甚多,广右绝少,土人尤贵重,开时旋掇,花头装于他枝,或以竹丝贯之卖于市,一枝二文,人竞买戴。”①(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页。素馨颜色纯白,气味清香,深得广人喜爱。南国素馨花又以广州最盛,并日益成为重要的生活饰品,加之制香、制药、制酒等功用普及,素馨花的生活实用性被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一度成为广州特色花品。在民众对素馨的钟爱风气及素馨日益商品化的趋向影响下,衍生出广府地域踏春赏花、花艇游览、花市行街等独特的民俗风情。这种社会风情为当时文人雅士所推崇,因此向来讲究“志风土而详习尚”的广州竹枝词一般都大量载录了吟咏素馨花及反映赏花风气的诗词。随着《中华竹枝词》《历代竹枝词》《广东竹枝词》等书的面世,大量记载素馨花的广州竹枝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而便捷的条件。遗憾的是,前人对于素馨花的研究较少利用竹枝词的信息。②管见所及,仅有周肇基《花城广州及芳村花卉业的历史考察》,《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3期;赵艳萍:《广府素馨名实、栽培及贸易初探》,《中国农史》2012年第2期等论文使用了少许竹枝词材料。有鉴于此,我们将有关竹枝词进行梳理,从历史地理学、社会文化史等角度探究素馨花与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变化把握素馨花与广州社会的互动过程。

一、素馨斜的传说:文化地理意象的塑造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刘氏王朝统治岭南,建都广州后大兴土木,修建离宫苑囿。同时由于南汉皇室崇尚佛教,需要用大量花卉装饰宫廷和节日礼佛,客观上推动了广州花卉市场的兴旺,刺激了花木种植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南汉统治阶级的观赏之好,于城西跨越白鹅潭辟地大量种植素馨等花品,形成专业栽培的“花地”,以及“桃花夹水二三里”的刘王花坞。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商品经济发展,由于“稻田利薄”“每以花果取饶”的农业收利差影响,广州城郊出现了许多花果农业基地,进一步推动花木业的发展,其中素馨花种植的专业化规模不断扩大。清乾隆进士李如筠《广州竹枝词》云:“一声柔橹香风过,知是前头卖素馨。刘王花坞百花芳,黄木湾头艇子忙。”③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6页。这里的船艇主要用于鲜花的运输贩售,往来匆忙的运输船只是花卉销售市场兴盛所致的商品快速流通现象。《粤东竹枝词》有诗云:“花田花坞隔东西,骇绿纷红路欲迷。”④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3页。另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今府西(广州府)十七里有花田,平畴弥望,皆种素馨。”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166页。南汉时期开辟的城西花地,作为素馨花栽培的传统地带,在明清发展为规模甚大的专门性种植基地,花品种类趋于繁多,但依旧以素馨花为主。

城西花地(花埭)历来被广府文人关注,源于一个宫廷轶闻。据传一位喜簪素馨的南汉司花宫女埋葬于此地的三角市(今第十甫、珠玑路一带),汉后主命人在其坟墓种上素馨,故名“素馨斜”,“至今素馨酷烈,胜于他处。”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558页。尽管素“素馨斜”早已湮没无踪,无从考稽,但作为它美景与史迹的结合体,惯为中国文人所推崇瞻仰。明清时期,广府文人常将雅集之地择定于花地花田进行,成立了不少诗社画苑,花卉吟咏之风遂为盛行。广州竹枝词中亦多见前往素馨斜寻迹感怀,踏春游赏的诗文词句。如:“南汉偏隅迹已陈,冈头歌舞渺前尘。刘家寸土无寻处,偏有花田属美人。”①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67页。“艳说名花是美人,素馨名字唤来频。花田旧日无花种,花月花魂认化身。”②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61页。“素馨棚下语郎君,横髻梳头八字分……花田簌簌美人花,一点芳魂逐汉家。”③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3页。“楼台隐约冷烟遮,说到埋香忆汉家。千古美人魂不散,春风化作素馨花。”④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闻道素馨斜尚在,美人千载播芳名。”⑤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2页。据竹枝词相关内容,知清代广府文人多把素馨比作美人,即比作南汉宫女。素馨花被赋予美人的文学意象,在清代《珠江棹歌》中可寻其原因:“素馨花是素馨身,脉脉芳魂恋望春。画舫宵来张翠幄,问郎可似汉宫人。”⑥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6页。作者曾燠认为素馨花即素馨本人,而素馨花最大的特点在于洁白清香,与南汉宫女纯洁美丽的品性相通,故广府文人多把素馨喻为美人。广府文人将南汉逸事与花卉吟咏相结合,使素馨花的人文内涵得到提升,而这种被人化的花品更容易为广府地区民众所推崇。“十里花田百卉芳,个中惟有素馨香。”⑦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64页。“若得香魂同不死,一生长伴素馨花。”⑧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95页。“不死人间是素馨,春风岁岁唤来生。”⑨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40页。因素馨花香气留久,因此又被广府文人比作生命永恒象征,或者男女寄情思念之物。原本作为外来花卉的素馨在广府文人的笔墨渲染之下,其融入广府文化的品性意象日益明显,成为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花品。因此,城郊专门种植素馨花的产地也随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空间。可以说,悠久的种植销售传统及独特的广府人文地理条件奠定了明清时期的素馨花在广州一带重要的地位。

二、花埭与花田:从种植区到游览区

广东花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素馨种植规模的扩大。发展至明清时期,素馨花产区主要集中于珠江南岸。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名河南。”⑩(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695页。河南一带埭堰堤滘相间并连,造就了南岸水乡这一地理环境特色,同时此地又具有地阔人众、膏壤沃野、货畅其流等地理优势,使得花卉种植业得到迅速发展。史梦兰的《粤东竹枝词》载曰:“河南春聚绮罗丛,串串香球贯彩绒。花好尽供城里卖,个侬绕屋种油葱。”11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3页。彭玉麟的《广州竹枝词》则载:“河南花埭百花肥,万紫千红燕子飞。”1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56页。河南地区花卉种类多样,但最主要的品种是素馨花。“汉宫遗种有名花,只在河南水一涯。”13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41页。河南一带33个村庄广种素馨,其中尤以庄头村最为出名。正如《广东新语》载:“有村曰庄头,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庄头人以种素馨为业,其神为南汉美人,故采摘必以妇女。”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695页。从素馨传统种植地——城西花埭到集中种植区——河南花田这一地理空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广州素馨花的专业化生产特色日渐显现。随着河南花田的发展,珠江南岸大面积的农业文化地理景观也随之孕育而生。

经过广府文人的花卉吟咏风气熏染,花田花地成为独特的历史人文地理景观。同时随着花田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民众前往游玩赏花提供了具有文化情怀的广阔场地。原先作为素馨花主要产区的花地与河南地区逐渐变成民众赏花游玩的休闲娱乐场所。“逍遥花市趁春闲,三十三村水一湾。多谢小姑勤荡桨,探花早去载花还。玉貌花洲拥花桡,赏花刚好值花朝。”②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73页。“袖敛裙拖粉黛娇,邀游花地趁花朝。”③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95页。“花朝”指的是百花诞生的花朝节,亦称“花神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在节日期间,广府地区举办的民俗活动主要是踏青游赏。“花埭游春趁晚晴,画纨扇子画裙轻。”④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17页。“花团锦簇队如云,着意寻春日未曛。闺阁怜香心更切,踏青先访素馨坟。”⑤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02页。“春来花埭众香稠,拾翠寻芳乱泊舟。”⑥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13页。“游人不记清明节,便携龙女上花田。”⑦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竹枝词中对广府民众花田踏青的现象记载颇多,每到春天,花田便成为明清时期广府女子成群结队前往的游览地,甚至形成清明节及正月初七“人日”游花地的传统。当然,花地游玩者并不局限于女子,男子亦有。花地游览在广府地区出现的主要动力受当时广州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活动随之备受关注。而花田花地均在广州城郊,距离近,自然成为民众出行游玩的主要地点。潘有为的《花渡头·竹枝词》记载河南花田踏春的盛况是“江阴杂踏哗如市”⑧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熙来攘往的游人使得花田如闹市一般,氛围热烈。“芳村村里百花芳,姹紫嫣红斗艳妆。最是素馨斜上好,往来游女一春忙。”⑨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2页。直到近代,粤人游玩花地的习俗依然延续不变。花田踏春蔚然成风,在长期的历史中相沿成习,遂渐成广府一大习俗特色。爱好花田游玩既体现广府民众崇尚自然的族群性情,也反映当时作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港口的广州商品经济之发达。

清后期素馨花在广府花卉业中的地位开始滑落,对于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竹枝词记载的内容进行侧面理解。“金缕银丝迹化霜,刘王花坞半苍茫。”“荒草夕阳迷路处,无人知是素馨斜。”⑩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花埭荒凉游客稀,旧时花事近来非。”11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这三首竹枝词反映出城西花地游人罕至,甚至荒草丛生的景象。“第五桥踪迹可怜,桥头南望素馨田。沧桑人事多变更,坠髻横钗向紫烟。”12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46页。这座第五桥指的是位于城西三角市北面的永宁桥,永宁桥作为“西关八桥”之一,其南面为大片的素馨花田,为传说中的素馨斜所在地。这里曾经一片繁盛,游人如织,但是清后期花田却变为妓楼烟馆①《广东竹枝词》中有收录蔡士尧的《西关八桥竹枝词》,在竹枝词后蔡士尧自注“永宁桥南三角市,昔为花田,今变妓楼烟馆”。。素馨花原来的大片种植地被改作他用,是产区衰落的表现,也是素馨花产业规模收缩的结果。竹枝词有载“问谁凭吊素馨斜,寂寞芳魂只自嗟。处处提倡崇国货,市场偏爱摆洋花。”②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012页。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广州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海外贸易的新发展,其他外来花品如玫瑰逐渐占据广州花卉市场。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素馨花产业大受打压,独具特色的广府农业文化景观——素馨花田也随之退缩。

三、花市:颇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区域

清代中期后,随着“一口通商”政令的颁布,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民间商业发达,市井生活日益丰富③马啟亮、邝以明:《广州花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人文关怀》,《岭南文史》2014年第1期。。赏花游花的休闲娱乐活动空前兴盛,花卉成为重要的商品,刺激花木行业迅速发展。素馨花产业作为当时广府地区花卉业的重要支柱,在种植业方面出现“家家衣食素馨花”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出现“花奴花叟各奔波”,民众“抛钱争买素馨花”的旺盛局面,成为清代广府一大特色产业。

广州花卉种植中以素馨花为多,“城郭烟村十万家,家家衣食素馨花。花田儿女花为命,妾独河南歌采茶”④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958页。。随着素馨花商品经济的发展,大片的土地开始被用于专门种植素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遍及城郊之地。《珠江竹枝词》记载“稻田不及花田好,毕竟花农胜老农。”⑤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75页。《花田竹枝词》记载“傍田户户花为粮,春事还同蛱蝶忙。寄语东风休太恶,留侬花税纳官仓。”⑥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1页。另有《广州竹枝词》记载道“南关官船高建牙,东关民田多种花。”⑦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8页。《珠江杂咏》载“花埭花农花样巧,贫家生计在生花。”⑧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67页。清代广府地区农田收利淡薄,而花农获利远高于一般农民,因此民间种花日益盛行。“古道生香一水通,花洲衣食岁常丰。”⑨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这里的“花洲”指的是珠江南岸大洲——河南地区,河南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素馨花生产区,当地花农能够“衣食岁常丰”正是得益于素馨花可观的经济价值。

除了花农的数量在增加外,以卖花为生的花贩以及鲜花批发商的数量也日益增多。竹枝词中多记载花贩花客奔走广州城内外,活动频繁。有竹枝词记载庄头素馨的运销方向:“庄头到处素馨开,冲早何人采摘回。和露贩来花渡口,晓妆未竟厌频催。”⑩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早上妇女将素馨花采摘之后,必须要先从广州五羊门南岸码头上船贩运至城,因航行往来多是载花,故名“花渡头”。广州竹枝词对河南花农在花渡头贩运的场景有众多描绘。明末清初时伍瑞隆在《岭南竹枝词》中就描绘了花渡头贩运景象,如“水头潮长卖花去,水尾潮来人卖鱼。”①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35页。另有竹枝词载:“花田一片光如雪,照得卖花人过河。”②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40页。“三月卖花人过河,东河不似西河多。”③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83页。“素馨花放近清和,花渡头前唤渡河。”④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942页。“十三村口水如油,唤艇人来花渡头。扇影香衣成队去,拣茶红粉总风流。”⑤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9页。“入港索尝番舶酒,渡江齐贩素馨花。”⑥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52页。“花奴花叟各奔波,齐集花圩撑过河。”⑦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竹枝词对素馨花中转站——花渡头繁荣景象的生动写照,反映出素馨花产销两旺,是素馨花日益商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素馨花贩卖点既有沿江流动、沿街散卖,也有定点成市。李史屏在《羊城竹枝词》中载:“河头花郎惯卖花,河尾女儿常采茶。谁道河南少风景,半为香国半农家。”⑧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4页。广州地区素馨花贩角色多由男子充当,洪应奎的《珠江竹枝词》反映了这些花贩在珠江沿岸的销售活动,“茉莉花宜衬晚妆,沿江都是卖花郎。花篮千样齐围住,不买满船花也香”⑨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48页。。花贩常常就地贩卖,在靠近花地附近的珠江沿岸叫卖,因为滨江地带商贸繁荣,为侨商旅客聚集之地,销路较好。但更多的花贩选择运送入城,“素馨花贩担头轻,一路香风送入城。”“担到七门花市去,卖花花债债无多。”⑩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941页、第2942页。大量的素馨花被送入城内贩卖,聚集地点在广州的七个城门之下,于是城内民众纷纷前往购买,在城门底下聚往成市。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素馨花的销售及商业性流动区都为广州城营造了一种别致的商业文化景观。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粤东有四市(药市、香市、花市、珠市)……一曰‘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1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695页。屈大均生活于明末清初,推知广州花市形成时间最迟在明末。“素馨花市闹黄昏,抛掷金钱价莫论。”1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64页。一般素馨花市成市时间在早上,能够延续至黄昏时分,说明花市热闹非凡,在花市举行过程中民众争买素馨不问价格高低,足见素馨受广州市民喜爱之深。清中后期由原来的城门下集散素馨花发展为岁暮举行,花市最热闹时候是除夕夜。“种花花埭百花生,编就筠篮早上城。最是风光除夕好,六更犹有卖花生。”13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8页。“铜壶滴漏夜无声,爆竹如雷响满城。贴罢挥春人小醉,卖花听唱到天明。”14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9页。每到除夕,香花售卖直到天明。“城内外卖者万家,富有者以斗斛,贫者以升。”1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695页。无论富商巨贾或升斗小民对素馨花都有很大需求。清代广州竹枝词描述了当时广府民众的买花场景,如:“素馨人爱素馨花,花地聊开十亩塘。不见晨光泛小艇,满街争唤卖花郎。”①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庄头花旦露盈筐,手奉银云用斗量。”②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0页。“花市迷人恨若何,卖花人少买花多。”③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4页。广州市民对素馨花的消费需求巨大,清晨开市大量的民众便聚到城门底下购买,导致城内素馨花市供不应求。于是常常出现“金钗翠羽簇宫鸦,都向花田斗买花”④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棹入花田才系缆,抛钱争买素馨花”⑤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2页。的场面,部分民众直接渡江前往素馨花产地订购,不论价格高低争相买入。在这样兴盛的消费市场带动下,有清一代广府花卉集市达到7个之多,其中南海2个,番禺3个,顺德1个。⑥冼剑民、许五州:《清代广州的花卉消费》,《江苏商论》2005年第5期。素馨花市场的发展为众多花农花贩提供了衣食生计,花客的巨大需求又进一步推动花市的发展,生产与市场的两相得利是广州花卉行业长久发展的重要维系,使花卉产业成为广府地区别具特色的产业。

四、素馨花与广州民众日常生活

通常情况下,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花卉流通较广泛,在民众的生活中也越为密切。明清时期,素馨花具有的制香、酿酒、制药等多种功能被人们发掘,在广府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素馨花常被广府人作为香薰之物,用以装饰房屋庭院。《广东新语》有关于素馨气性的描写,“上人头髻乃开,见月而益光艳,得人气而益馥,竟夕氤氲,至晓萎,犹有余味,环之避暑,吸之清肺。”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4年,第695页。因素馨具有清香的味道且香气留存时间长,广府民众常将其摆置房中。《珠江杂咏》记载“花市栅头花聚处,斑斓五色各盈筐。花篮载去沿街卖,散作千家绣阁香”⑧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67页。。“西园春市剧繁荣,春到园林处处花。”⑨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61页。当时以素馨为房屋摆饰、庭院花木的风气十分盛行。因素馨花日夜相伴左右,香气袭绕,文人对这一现象感触颇深,于是有了“夜半发香人梦醒,银丝开遍素馨花”⑩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738页。,“夜半齐开郎梦醒,不嫌损肺更熏香”11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943页。诗句,常被后人复咏。

素馨花常被女子作为施妆之物,诞生了广府特色妆容——花梳。明清时期,广府女子兴盛以素馨花及茉莉花盘绕发髻,谓之“花梳”。竹枝词对广府女子扮花梳妆容有诸多记载,如“芭蕉红蕾绽花瓶,茉莉簪头串素馨。”12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3页。“水阁花开助晚妆,素馨盘髻亦寻常。”13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67页。“素馨茉莉竞新妆,宝串堆围髻两旁。”“撇兰衫衬绣金鞋,宝髻香围茉莉钗。好个观音佳节会,一条山路变花街。”①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943页。从中窥见明清时期广府女子喜欢以素馨、茉莉作花梳,以赴节会。“河南人卖素馨花,珠江渔女斗明霞。要郎扮作生菩萨,插得清香一帽斜”②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这首竹枝词反映广府男子亦有头插素馨花的习惯,实际上表明以素馨花作为近身香薰之物的习俗在广府民众中广为流传。

广府人用素馨花装饰船舶,制作花灯孕育了广府地区特色的游艺活动。广府地区江河众多,沿河街市繁华,游船成为民众喜好的水上娱乐活动,特别是在节庆之日,民众多以素馨、茉莉作为船艇装饰之物,谓之“花船”。但后因停靠在珠江之上的妓船亦多用花卉作为装饰品,故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把“花舫”作为妓船的代称。“扇影衣香入管弦,花船灯舫斗华妍。素馨茉莉西庵句,花事相沿五百年。”③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67页。广州素馨花市场的发展与市民娱乐休闲生活紧密契合。除了节日游船外,日常的游船也需用大量的素馨花装饰。“十里楼船翡翠屏,珠帘斜卷水痕青。谁家艇子闲来往?不载游人载素馨。”④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0页。“有时打浆乘潮去,半载游人半载花。”⑤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708页。在以素馨为舟船配饰风气盛行的熏染下,甚至出现游船主要乘载的是素馨花的现象。另外,素馨花还常被广府人用于制作花灯。竹枝词中有“屏开茉莉素馨灯,灯影花香第几层”⑥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4页。“午食不离荷叶饭,夜灯长结素馨花。”⑦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8页。“绣户初秋夜色良,家家乞巧集群芳。素馨红袖灯明艳,七巧盘呈梳洗妆”⑧钟山、潘超、孙忠铨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04页。等诸多记载,素馨花外形秀美,又可溢香,常被被人们视为吉祥之花,因此在节日庆典时多用此花作花灯,尤其是在乞巧节。此外,素馨花还有制酒、制药、制香等多种功用,凭借自身的美学与实用兼具有点,素馨在广府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清代广州随着素馨花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且通过文人的花卉吟咏及民众踏青等方式,使素馨花主要产地河南、花地成为与广州城市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独特地理空间。竹枝词所见大量素馨花农、花贩的出现以及素馨花市的发展,呈现了广府地区特色的产业经济生活。另外,竹枝词中关于素馨花被应用于房屋装饰、女子妆容及花艇花灯等生活方面的记载则展现素馨花在广州民众日常生活中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竹枝词中所记载的素馨花与广州民众在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表现出清代素馨花作为外来花卉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与广州文化相融合,孕育出别具一格的广府花卉文化。

猜你喜欢

竹枝词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府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My Views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书法《竹枝词》
从“广府文化”的发展探索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Stylistic Features in News Report
How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English Reading Ability
《竹枝词两首》其一
“广府庙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How to Improve the English Learner’s Listening Dr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