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明初宁夏镇的形成

2018-01-23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永乐朱棣研究所

胡 凡

明代的宁夏是九边重镇之一,在明代北边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军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以来,学界对此众说纷纭。余同元在《明代九边述论》①《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一文中将宁夏镇的形成定在永乐初年(1403);肖立军在《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②《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一文中判定宁夏镇镇守参将设于洪熙元年以前;范中义在《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③《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宁夏镇始建于建文四年(1402),完成于正统元年(1436);韦占彬在《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④《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宁夏镇设置时间应为建文四年(1402);于默颖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⑤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中则判定为:洪武九年(1376)设宁夏卫(治今银川)是宁夏设镇之始,建文四年(1402)以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宁夏正式称镇;赵现海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中又提出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新建宁夏镇,成为九边第二处建立之军镇等等。由此看来,关于九边宁夏镇的形成时间还是有些分歧的,笔者亦拟对此作一探讨,以便能够澄清历史的原貌。

一、关于称镇的标准

明初,朱元璋为了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在北部边防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用以划出一条与分界线,力图使双方各守疆界,彼此相安无事,由此而形成了明朝廷为防御蒙古族南下而设立的北边防线①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随着明蒙形势的变化,九边军镇由此演变而来。

说到明代北边军镇的建置,首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称镇标准。余同元提出:“九边(镇)设置以镇守总兵官之常设为标志。”②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韦占彬也对此观点持赞同态度。范中义提出:“一是要有武职大臣,即总兵的镇守,一是要有文职大臣,即巡抚的提督。”肖立军也持这种观点,并认为“不设巡抚说明此镇还不够典型。”③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而于默颖则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认为“若以巡抚设置为各镇形成的标志,就会普遍推迟各镇设立和称镇的时间”;而洪武时边防基本体制是都司卫所,边镇之设始于永乐时期的观点“显然割裂了边镇的历史”。她提出“九边各镇情况各异,不应简单地以总兵官和巡抚的设置作为设镇的唯一标志。就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诸镇而言,设镇应以洪武时设立都司、卫所为标志,武臣镇守或总兵官的设置则应是称镇标志”④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90页。,其余各镇设立称镇情形不可一概而论。

笔者认为,北部边防的安危不仅关乎明廷生死存亡,更是朝廷与北元关系的大问题。而斗争的另一方又基本没有留下可供研究的资料,因此对它进行研究考察主要应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依据。

通过对《明太祖实录》的考察可得出结论:北边军镇形成的标志就是洪武初年(1368)都司和军卫的建立,都司是由卫一级的军镇所组成的防御体系,都司所在地即为一方军镇,同时朝廷为了加强对边防军队的掌控和领导,又有镇守总兵官的派出。因此笔者认为,明朝北边宁夏镇的形成时间是洪武二年(1369)八九月间,而其称镇的时间则是在洪武三十五(1402)年亦即建文四年(1402)八月。

二、宁夏卫

宁夏在明代洪武时期是属于陕西都司的一个卫,地位并不比其他军镇重要。关于设卫的时间,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七月“置宁夏卫,调甘州左护卫将士守之。初,发府军前卫将士之有罪者隶甘州左护卫,既而以负罪者不可为亲王扈从,遂徙于宁夏置卫,别调兵为护卫。”⑤《明太祖实录》卷229,洪武二六年七月甲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3347页。但这个记载其实并不可靠。在此以前,实录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宁夏卫的资料,最早反映宁夏有明军驻防的记载是洪武三年(1370)三月,朱元璋“赏宁夏军士白金一万三千七百余两”⑥《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983页。,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此时的宁夏已经设卫。洪武六年(1373)正月,“置绥德卫,以宁夏卫指挥佥事马鉴为指挥使”①《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正月是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34-1435页。。这是最早明确提到宁夏已经设卫的史料,笔者推断时间在洪武二年(1369)八月至九月间,其间徐达攻下庆阳,以都督佥事陈德驻守,同时又“以指挥孙某与指挥余思明、朱祐等同守平凉,命都督副使顾时将骑兵略靖宁州,以(何)文辉守潼关,继又以指挥韦正守临洮”②《明太祖实录》卷45,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77页。。徐达还师南京。洪武十一年(1378)四月,宁夏地震,东部城垣其中一段坍塌,朱元璋为此敕谕宁夏卫指挥耿忠:“今都司奏至,言宁夏地震,颓城坏屋,灾亦甚矣。尔以功臣子弟,前者不循轨度,谪降守边,所统者皆非习战之人,亦非忠良之士,若尔所为恩威并著,则功业可成,一或倒置,将恐变生不测。今四方宁谥(谧),而尔所守之地其变若此,深可警惧也。当省心克己,慎守边隅,毋为憸人所惑,则无患矣。”③《明太祖实录》卷118,洪武十一年四月辛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26页。耿忠原任大同卫都指挥使,因错被贬到宁夏,又遭遇地震,所以朱元璋这样说他。洪武十二年(1379)八月,“以秦州卫指挥佥事赵隆为宁夏卫指挥佥事”④《明太祖实录》卷126,洪武十二年八月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012页。的史料也足以证明宁夏卫存在的事实。

三、宁夏镇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八日朱棣对何福任命后,宁夏从一个普通的卫级军镇上升为有总兵官驻扎的都司一级的军镇,此后宁夏镇得以形成。实录载:朱棣“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前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陕西、宁夏等处,节制陕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军。”⑤《明太宗实录》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己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8页。何福节制五个都司常驻宁夏,此后宁夏地位上升,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朱棣任命何福为总兵官的同时,又“调河南都指挥使葛进掌宁夏卫事”⑥《明太宗实录》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壬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81页。,以都司级的都指挥使掌一个卫的事务,足以说明宁夏作为军镇地位的上升。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八日,朱棣任命何福镇守宁夏,十九日,就“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钦天监言火星犯上将,尔为将,御边宜慎之。毋忽!’”⑦《明太宗实录》卷11,洪武三十五年八月庚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87-188页。这反映着太宗对西部边防的重视,天象一有变化,马上做出反应。何福在宁夏总兵官任上也是尽心尽力,认真履行职务。十月,他向朱棣奏请“所调马步官军在边者,五月一更,以息之”,这是为使戍边官军能均平劳逸而定的办法;“屯田鞑军内,选骁勇者免征其租,令操习听调”,这是加强战备的重要措施;“河州多产马,购其良者以广边防”,这是加强边防的重要措施;“把隘军士,宜给皮裘狐帽御寒”,这是为守关军人争取御寒衣物。太祖对此全部批准,并为何福发出指示说:“所筹边务,悉当朕意。今冬寒,正虏寇出没之时,尤宜严谨边备。回回有来市马者听,须立官市于城外,定其价,官与收买,为长久之法。仍严出境之禁。凡诸事务,悉宜慎察。”⑧《明太宗实录》卷13,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壬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43页。这里一是要加强边备,二是要为与马市立规矩,说明明代边防的基本状况。十一月,何福又就边务进行请示:“比虏袭凉州,掠近城三十里,守将都指挥丁斌畏怯不进。时舍人王荣差使在凉州,见寇已去,辄督兵穷追,致官军失利。斌失机,荣擅命,皆当明正其罪。”①《明太宗实录》卷14,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庚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61页。这里的凉州,正在当时何福管辖的范围之内,所以何福才有权对二人提出处置意见,朱棣马上“命法司治斌、荣罪”。何福又奏:“边警不时,而堪战之马少,无以应猝远。”朱棣当即“命河南都司于属卫选千五百匹给之”②《明太宗实录》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庚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61页。。十二月,西北边地有些蒙古人降而复叛,何福“请举兵讨之”,朱棣没有批准。他教育何福说:“夷虏谲诈,不可凭恃,自古则然。但今朝廷大体,当以诚心待之。《春秋》驭夷之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盖被(彼)之来既无益于我,则其去也亦何足置意!况其同类颇众,其间必有相与为亲戚者,今若以兵讨叛,其未叛者亦将置疑。不若姑听其去,但严兵备、固疆圉、养威观衅,顺天行事。如造次轻举,后悔无及。”③《明太宗实录》卷1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辛酉条,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78页。这是很有政策水平的谋略,反映出朱棣的边防思想。几天后,何福又就边务问题提出建议:“陕西都司、行都司军士,精锐者下屯,疲软者操备,非防边捍敌之道,宜简阅而易置之,庶可适用。且宁夏各卫马军不善骑射者,一概全支月粮,宜简阅,依步兵半给。”④《明太宗实录》卷15,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辛酉条,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81页。从何福上述奏请的各项事情来看,他真是尽心尽力地履行职务,认真地筹划边务,成祖对此看得很明白,因此对何福的奏请一概批准。

永乐元年(1403)正月,朱棣将从辽东逃回的宁夏士兵许善才送回宁夏,并向何福发出指示:“今辽东送至宁夏小卒许善才者,其人尝为虏寇所掠,久而纵其南回。善才言:‘虏先欲掠大同、宁夏,后不果,已北行矣。’今遣善才还宁夏,至可备询之。其所言虏北行者,或诈而欲绥我边防,不可不深虑。”⑤《明太宗实录》卷16,永乐元年正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95-296页。四月,因天象有变,朱棣“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今钦天监言:月犯氏宿东北星,其占主将有忧。又言:金星出昴北,主北军胜,而我军在南,卿等守边,动静之间,常加警省,不可轻率。’”⑥《明太宗实录》卷19,永乐元年四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345页。反映出边防安危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十月,有人在朱棣面前谗毁何福,朱棣为此“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朕委尔镇守一方,凡大小事务,计度合宜即行之,勿以小人之言有疑惑意。朕推心任尔,尔不能自任,何以成事?’”⑦《明太宗实录》卷24,永乐元年十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38-439页。这反映出朱棣的英察和对边将的信任。十一月,甘肃总兵官宋晟奏报鞑靼伯客帖木儿欲寇甘肃、宁夏,朱棣“即日封晟所奏,付宁夏总兵左都督何福,令严固守备”⑧《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十一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55页。。闰十一月,朱棣又就边报“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得报,知鞑寇伦都儿灰等于不老山屯住,欲侵宁夏。尔其励士马、严斥堠以备之,毋或少怠”⑨《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巳条,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63页。。再次要求何福严固守备。十天后,何福向朱棣奏报侦查到的敌情:“塔滩鞑贼龙秃鲁灰等见在不老山,其众议欲寇宁夏,惟贼帅嵬的哥以资粮不给,不从。”①《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巳条,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70页。朱棣接报后对敌情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情报未必可信,蒙古“龙秃鲁灰必心计可行,然后发言。且胡地非有耕种,不过钞掠取食,岂如中国之人必裹粮然后启行,其以资粮不给辞者,嵬的哥恐泄其事机,故外托此为说,内实阴谋袭我不备”,并推测蒙古军此时“若不出枪杆、野狐二岭及云州之地,必向山西大同”,遂命马上“书敕往谕北京行都督府并山西都司、行都司,令简士卒、严哨了、固守备,不可怠忽”。当写好了敕书尚未发出之际,山西都司奏报“鞑贼五十余人劫掠灰沟村、黄甫川之地”的奏报就到了,朱棣又命在敕书末尾再附上申戒之令:“虑(虏)寇至,但坚壁固守,彼寇掠无得,计劳食乏,又惧我军断其归路,必自遁去。切不可轻追,恐人马俱困,堕其计中,不可不慎。”②《明太宗实录》卷25,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巳条,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471页。这是很典型的一条史料,一方面表明明朝在北部边防的高度戒备;另一方面他反映出明朝的防边思想——“坚壁固守”,使蒙古军寇掠无所得,自然退去,其退去时又不可轻追,以免“堕其计中”。这是一种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防边方针。

永乐二年(1404)二月,何福向朱棣建议“河州等处永乐元年官所易(恭)马多,请给军士”③《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二月甲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512页。,得到朱棣批准。八月,朱棣得到情报:“鬼力赤率众各赍三月粮,挤乳马二匹,骟马二匹,持斧锯为开山伐木之用,言与瓦剌战罢,即旋兵南来。”④《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八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592页。据此朱棣向宣府副总兵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及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等发出警报:“斧锯或为破寨之用,又赍粮颇多,南来之言或然。其严兵备之,来则击之,虏或先以数骑来诱,切勿穷追,恐堕其计。”⑤《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八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592-593页。接着又敕谕何福对那些屯军的防卫做出安排,“又敕福曰:‘宁夏多屯所,虏卒(猝)至,恐各屯先受掠。可于四五屯内择一屯有水草者,四围浚濠,广丈五尺,深如广之半,筑土城约高二丈,开八门以便出入,旁近四五屯辎重粮草皆集于此,无警则各居本屯耕牧,有警则驱牛羊从八门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则寇无所掠,此特守屯一事,朕遥计如此,其攻取战守之策,在尔深筹之。”⑥《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二年八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593页。从朱棣对何福的指示中,我们可以看到成祖在北边防御上是要建立一种耕战结合的体制,有屯田军,有野战军,屯田军就如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敌来就收保于土城,敌去则继续生产,野战军则相机以御敌,这也成为以后明代北部边防的常态。十月,由于何福在边防招徕有功,朱棣赐敕奖谕:“赐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敕曰:‘为将之道,贵能抚辑招徕,以靖边圉。比命尔镇守西陲,尔能宣布朕命,招抚远人,使其格心向化,边境宁谧,朕用尔嘉。今往来者日多,恐尔资用不给,特赐钞万锭,至可领也。’”⑦《明太宗实录》卷35,永乐二年十月丙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16页。看来何福在宁夏的作为使朱棣很满意,所以又是表扬,又是赐钞。永乐三年正月,何福就指挥人选进行奏请,“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请调泗州卫指挥佥事张麟赴河州卫,巩昌卫指挥佥事后瑛赴洮州卫,宁夏卫指挥佥事董聚赴宁夏前卫管马”⑧《明太宗实录》卷38,永乐三年正月乙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40-641页。,朱棣予以批准。六月,“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奏:灵州鞑靼宣(宜)垛集为兵,以足边备”,这是要征发灵州的归附蒙古人为军,朱棣命其“斟酌人情,可行则行”①《明太宗实录》卷43,永乐三年六月乙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81页。。七月,朱棣将安置甘肃镇归附的蒙古把都帖木儿事通告何福,“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曰:‘近鞑官把都帖木儿等归附,其部属五千余人、驼马二万余匹皆留甘肃,把都帖木儿等赐之姓名,优与爵赏,令率其部属于凉州居住,给与牛羊孳牧。今以所给牛羊之例付尔观之,自今尔处有归附者,给与如例。’”②《明太宗实录》卷44,永乐三年七月己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95页。这是指示何福,今后有蒙古归附人,都按把都帖木儿的标准进行安置,是为明代边疆安置降附者的“例”。十二月,朱棣又就边报向何福发出预警:“近伯客帖木儿弟歹必都驴来言:虏寇议舍甘肃,来春径掠宁夏、大同,其言虽(未)可信,然宜严兵待之,所谓有备则无患也。”③《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三年十二月辛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741页。永乐四年(1406)正月,朱棣“敕宁夏总兵官左都督何福,领所部军马赴灵州操备”④《明太宗实录》卷50,永乐四年正月己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748页。。以上都是对边防警备的部署。五月。何福向朱棣奏报:“陕西神木县在绥德卫之外七百余里,盖极边冲要之地,虏之所常窥伺者。洪武中,每岁河冻,调绥德卫官军一千往戍。后设东胜卫,又在神木之外,遂罢神木戍兵。今东胜卫率调永平、遵化,神木虽如旧戍守,然兵少不足以制寇。且县治在平地,四山高峻,寇至,凭高射城中,难为捍卫。县城东山有古城,颇险峻,且城隍坚完,请移县治于彼,益兵戍守为便。”⑤《明太宗实录》卷54,永乐四年五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10页。绥德卫和神木县均属陕西都司,正在何福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何福上言“移县治,增戍兵”。朱棣采纳了何福的建议,“命于绥德卫再调一千户所往戍守”⑥《明太宗实录》卷54,永乐四年五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10页。。其实,这是朱棣撤回东胜卫给明代北部边防造成的直接影响,但朱棣并未醒悟。六月,朱棣给何福布置任务:“漠北脱归人郭大都等至京,言虏俟冬欲南来圆山孳牧。尔宜严固边防,待九月尽,令郭大都为乡道,遣精骑出塞觇之。”⑦《明太宗实录》卷55,永乐四年六月戊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15页。这是根据郭大都提供的情报,准备在九月底派何福出塞侦查蒙古情况。八月,朱棣就如何养马以及选择牧地事向何福及宋晟、吴高等征求意见,前已叙述。九月,设置了“陕西、甘肃二苑马寺”⑧《明太宗实录》卷59,永乐四年九月壬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56页。。十一月,由于何福在宁夏总兵官任上“多为小人所忌”,朱棣怕有人伤害何福,“特敕戒之曰:‘朕委尔守边,尔能恪遵朝命,无所顾忌。然闻小人多有不便尔者,宜谨关防,虽居处出入之际,皆须谨之。或有遗尔饮食,亦不可不谨。盖小人之心,险不可测也’”⑨《明太宗实录》卷61,永乐四年十一月庚辰条,壬午条,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84-885页。。以最高统治者皇帝的身份而对何福发出这样的警告,其中必有许多隐情,大概朱棣亦不便明说。两天后,朱棣接到了何福关于牧马地点的考察报告,“按视陕西所属平凉等府堪牧马之地十有八处,宁夏之察罕脑儿,铁柱泉;平凉府之麻务川子,策底川,红城川;固原里白崖,双井;巩昌府之庙山,长小城,芦子沟;凤翔府之小寨,雪白里;陇州之咸宜;西安府之桑家庄,终南里,利翟里;并图上其他(地),命吏部各立苑名,设官理之。”可以看出,这应该是实地踏勘后提出的奏报。又过了两天,朱棣就边情敕谕何福和郑亨:“近西宁侯宋晟送至归附鞑靼答丹等,言虏寇欲南行,尔等宜谨守边城,严兵以防其侵掠。”并且专门再敕何福说:“答丹言:有鞑官苦木帖木儿者,率家属百余口来宁夏归附,来则抚绥之,处置必得其宜,又须察其诚伪,未可轻信。”同时誊录了“答丹所言,付福观之”①《明太宗实录》卷61,永乐四年十一月庚辰条,壬午条,甲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886-877页。。

永乐五年(1407)四月,朱棣就军务的保密事宜“敕宁夏总官左都督何福曰:‘尔等边境军务,宜一切谨密,使人不得窥测,(无)庶无败事。比内使林清以他事至边,清无知,擅(问)率兵马之数,尔缄不密,而遽与之。以此劝之,边备虚实,鲜不泄漏,自今慎之!慎之!凡内官内史往来,无敕旨者皆勿听信。’”②《明太宗实录》卷66,永乐五年四月甲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927页。这是林清擅自问讯兵马之事为朱棣知道了,于是告诫何福谨慎保密,即使是内官,没有敕旨也不要听他。到了八月,何福就被调去镇守甘肃镇了③《明太宗实录》卷70,永乐五年八月乙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981页。。

永乐六年(1408)三月,朱棣“命宁阳伯陈懋以(备)御官军镇守宁夏”④《明太宗实录》卷77,永乐六年三月癸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041页。,这是第二任宁夏镇守总兵官。十二月,居于甘肃的吴允诚之子吴答兰、柴秉诚之子柴别力哥等自请率精骑巡逻漠北,以报效朝廷,朱棣命何福“选其所部壮勇者,与汉军相兼,以都指挥、指挥有智力者率与俱往”;居于宁夏的“都指挥柴苦木帖木儿、马朵尔只、指挥柴铁柱、千户梁答哈、百户吴汝真卜等亦有是请”,朱棣“命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选宁夏右卫旧鞑官壮勇者二百人与俱,令都指挥柴苦木帖木儿、马朵尔只、柴铁柱总之,俱给鞍马、兵器、糗粮”。这些人为什么在此时有此举动呢?原来是漠北草原发生了变故,“时鬼力赤为众所戕,北虏迎立本雅失里,有不相附而奔溃者,故吴答兰等请出塞自效”⑤《明太宗实录》卷86,永乐六年十二月癸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142-1143页。。我们从这里了解到了北元内部汗位更替的情况,也看到了归附的蒙古族效忠朝廷的举动。经过一番准备,永乐七年(1409)正月,朱棣“命凉州都督佥事吴允诚等率骑士,会都指挥刘广等,往亦集乃觇虏情实”。为了防止有什么闪失,朱棣又“敕甘肃总兵官何福、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等出兵,为吴答兰等声援”⑥《明太宗实录》卷87,永乐七年正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154-1155页。。在这次军事行动后,二月,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向朱棣报告:“都指挥柴苦木帖木儿于塔滩山后获虏寇十一人及其马驼。上命懋厚赉之”⑦《明太宗实录》卷88,永乐七年二月戊戌条,己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174页。;第二天,就“赐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钞二万贯,牛五十只,羊百羫,米百石,助其供具往来之费”⑧《明太宗实录》卷88,永乐七年二月戊戌条,己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175页。。这是朱棣看到了行动的成果,赐给陈懋的行动经费。六月,随着蒙古草原内部矛盾的发展,“伪国公阿滩卜花、朵来等率所部来归”,陈懋向朱棣汇报,朱棣“敕懋善抚之,毋扰之,宜禁戢小人,毋出入其中,侵其资畜。一应之人,非朝廷差使,不许出塞”。第二天,朱棣就“遣使往宁夏,赐迤北来归伪国公阿滩卜花衣一袭,金织文绮十表里,牛三十,羊二百,米三十石;朵来衣一袭,金织文绮六表里,牛二十,羊一百,米十五石;所部头目各赐彩币、牛、羊、米有差;军民男女皆给钞布衣服。仍敕宁阳伯陈懋厚宴劳之”⑨《明太宗实录》卷93,永乐七年六月丁巳条,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35-1236页。。从这里我们看到朱棣对漠北来归附者的重视。七月,朱棣为与归附的蒙古人易马事给陈懋发出指示:“敕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官帑有绮、帛、布、钞,可与新附鞑靼易马,良马勿吝直,次者亦约量增直易之。”①《明太宗实录》卷94,永乐七年七月乙酉条,乙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47页。这是提高马价、让归附的蒙古人获得好处的政策。到七月下旬,蒙古草原前来归附的部落持续增多,陈懋向朱棣奏报:“伪丞相昝卜、王亦儿忽秃、典住哥,平章都连脱儿赤,司徒秃鲁塔失,国公卜答失里,同知朵儿只、速可,同佥阿束等各率所部来归,至宁夏,众三万,牛羊驼马十余万”②《明太宗实录》卷94,永乐七年七月乙酉条,乙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50-1251页。,朱棣接报后,“遣使赍敕劳之,赐昝卜金织袭衣及金织文绮十表里;其亦儿忽秃等赐衣服、金织文绮有差。敕宁阳伯陈懋厚宴劳之,仍给昝卜等牛羊米如赐阿滩卜花例。加赐酒五千瓶,羊三百羫,军民户给米千石,牛十只,羊二十五只,其家属给绵布、绵花有差”③《明太宗实录》卷94,永乐七年七月乙酉条,乙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51页。。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陈懋在招徕远人方面做得也很不错。由于丘福的败没,朱棣向北边总兵官发出预警,也包括宁阳伯陈懋,命他们“谨斥堠、严侦伺,周察人情,以防不虞”④《明太宗实录》卷96,永乐七年九月乙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70页。。十月,陈懋率兵出巡,“至下梧桐之地,遇鞑官知院秃赤与弟司徒、知院伯颜不花率家属来归”,陈懋派人把他们送至北京,朱棣“赐秃赤等袭衣、钞币,命为都指挥等官,俾还居宁夏”。两天后,朱棣“命镇守宁夏宁阳伯陈懋宴劳新附鞑靼太尉阿的、阿剌撒儿等,给与牛羊、布米等物”⑤《明太宗实录》卷97,永乐七年十月辛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81-1282页。。十一月初一,已经降附的“鞑靼平章都连等叛去”,陈懋得报后立刻“率将士追至黑山,擒都连等,尽收所部人口及陀(驼)马牛羊四万余”,把这些叛逃的人又追了回来,朱棣命陈懋送“都连及驼马赴京”⑥《明太宗实录》卷98,永乐七年十一月己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89页。。十二月,鉴于陈懋在宁夏镇守总兵官任上的优秀表现,朱棣“遣使持节,封宁阳伯陈懋为宁阳侯”,就像此前封西宁侯宋晟、宁远侯何福一样,陈懋达到了他人生的高峰。朱棣在给陈懋的敕谕中说:“昔朕遘内难,艰危迫身,尔父亨首帅义师,从朕征战,功未竟而先没。尔时随父兵间,亦效劳绩,事定,论尔父子之劳,特授伯爵。比者命守边陲,又能殚心奋力,招徕远人,剿戮叛逆,使边境靖宁,朕用嘉之。兹特进封尔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宁阳侯,食禄千三百石,子孙世袭。其益励忠勤,永光荣命,钦哉!”同时赐陈懋冠服、玉带、文绮、彩帛各十五疋,钞三万贯,米二百石,羊百羫,并命陈懋将上个月所追获的“都连牛羊,分给将士之有功者”⑦《明太宗实录》卷99,永乐七年十二月壬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296-1297页。。

永乐八年(1410)正月初四,朱棣“召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随征漠北”⑧《明太宗实录》卷100,永乐八年正月辛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303页。。在这次北征的战斗序列中,“宁阳侯陈懋督左掖,都督曹得、都指挥胡原副之”⑨《明太宗实录》卷102,永乐八年三月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323页。。在陈懋跟随朱棣北征期间,宁夏的军务应该是由都指挥使王俶负责,因为王俶在永乐三年就晋升为都指挥使“守宁夏”⑩《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四月庚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669页。,朱棣在北征回程的七月又专门敕命他镇守宁夏,“敕宁夏备御都指挥王俶曰:‘朕闻尔在边,守法奉公,抚绥有道,兹特命尔镇守宁夏,宜严固城池,谨慎堤备,遇寇相机剿捕,不可怠忽。”11《明太宗实录》卷106,永乐八年七月壬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368-1369页。但是王俶镇守宁夏不是总兵官,笔者以为可以把他看作临时代理,总兵官跟随皇帝出征了,让都指挥使临时负责一下,这也是行政上的通例。十一月,朱棣率领北征大军回到北京,十二月中,给王俶发去敕书说:“闻虏欲寇近边,须严备之。寇若入境,慎勿轻战,必计度事宜,毋堕其谲计。有来归者,审实即送京师。”①《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25页。看来朱棣对王俶并不放心,怕他轻敌中计,所以专敕告诫。但是事情往往就出在薄弱环节。转年正月,在朱棣发给宋琥的敕谕中我们看到:“得报,鞑贼失捏干剽掠黄河东岸,宁夏都指挥王俶无谋轻敌,为贼所陷。尔受任总边务,非王俶比,尤宜昼夜谨慎堤备,时刻不可怠忽。”②《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正月庚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32页。朱棣以王俶轻敌的实例教育宋琥,“谨慎堤备,不可怠忽”。

永乐九年(1411)正月,朱棣对宁夏镇守总兵官人选做出新安排,“命安远伯(侯)柳升佩平羌将军印,充总兵官,领陕西、河南、山西所调备御军马镇守宁夏”③《明太宗实录》卷112,永乐九年正月丁丑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32页。柳升在北征后已晋升为安远侯,此处称伯不确。。据我的考察,朱棣发布对柳升的任命是在正月十六日,给宋琥发出“王俶无谋轻敌,为贼所陷”的敕书是在十九日。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由于王俶的陷没,使得宁夏镇守总兵官的人选必须尽快安排,而朱棣选择了安远侯柳升。

永乐九年(1411)六月,履职半年的宁夏总兵官柳升向朱棣上奏:“欲于近边每千户所筑一总堡,聚人畜刍粮,以备不虞。”④《明太宗实录》卷116,永乐九年六月乙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78页。朱棣接报后指示柳升:“一所之军四散屯种,相去辽远,岂能相及?朕尝命守将,于五六屯或四五屯内,择取一屯利便之处聚守,正欲使屯堡相近,得以相援。不必分别卫所,可只循此法行之。”⑤《明太宗实录》卷116,永乐九年六月乙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78页。这是永乐二年(1404)时朱棣指示何福对宁夏屯守做出的布置,他要柳升照此办法实行。七月,柳升奏报:“灵州都指挥冯答兰帖木儿等逃叛,陕西都指挥孙霖、王仪等领军捕之,指挥王辅、仇智至大坝、破石山,遇叛贼百户孛罗等四百余人,官军进剿,贼败走,溺死者三百余人,余悉奔溃,获马驼牛二百一十五。指挥高亮追至河北,斩贼首二十五级,获男妇九十一,马三十。”⑥《明太宗实录》卷117,永乐九年七月丁亥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492页。这是向皇帝报告追讨叛逃者的战果。永乐十年(1412)正月,原来任宁夏中护卫小旗的蒙古人察罕歹,同都指挥毛哈剌等逃居塔山,在九年底率其党羽到红山站及察罕脑儿之地,“杀掠居民。”柳升得报后派出官军讨伐,“生擒察罕歹等七人,杀锁只耳灰等十九人,尽获其马骡辎重,余皆散之”⑦《明太宗实录》卷124,永乐十年正月丙子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559页。。这又是一次平叛的战斗。七月上旬,宁夏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向朱棣奏请:“修筑察罕脑儿旧城,河冻之时拨军巡逻。”⑧《明太宗实录》卷130,永乐十年七月辛卯条,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608页。朱棣答复说:“修城之策固善,未知城成之后,守者当用几人?人少则难于守备,多则难于馈饷。朕意此城不过关一二逃卒,若寇猝至,不能御之,反以资之,如何?尔更熟议。如果便利,即听修筑。”⑨《明太宗实录》卷130,永乐十年七月辛卯条,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608页。对于柳升的建议,朱棣从更高的层面提出城守与粮饷问题。他自己并不赞成修城,但边防总兵官的提议他没有直接驳回,而是提出问题后让他们再深入研讨,“如果便利,即听修筑”。下旬,朱棣指令柳升:“闻叛虏毛(哈)剌等今(今)在断头山,虏穷寇无食,或来扰边,宜严备御,使寇进无所得,退则相机追捕,须审度之。”①《明太宗实录》卷130,永乐十年七月辛卯条,丁未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612页。看来正月里察罕歹被擒杀后,朱棣一直在关注毛哈剌的动向,一有情报,马上向边镇发出预警。永乐十年(1412)底,朱棣“敕宁夏总兵官安远侯柳升曰:‘今天寒,军士久劳于外,尔即率领还京。陕西、大同调来者,令还各卫。’”朱棣召柳升回京,柳升履职时所率领的部队是陕西、河南、山西所调的备御军马,现在让陕西、山西大同军马各回各卫,他所率领回京的就只是河南都司的军马了。为了在柳升回京后宁夏防卫不致出现问题,朱棣又“升陕西都指挥同知张麟为都指挥使,镇守宁夏,命都指挥使孙霖副之”②《明太宗实录》卷135,永乐十年十二月丙寅条,癸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646-1647、1649页。。这又是让都指挥使负责镇守,和前述王俶镇守宁夏是同一性质的任命,所不同的是给张麟又配备了一个副手,都指挥使孙霖。

永乐十二年(1414)闰九月,《明太宗实录》中又出现了宁夏总兵官宁阳侯陈懋。史载:朱棣“敕宁夏总兵官宁阳侯陈懋曰:近瓦剌人至,言马哈木欲掠甘肃,虏虽已穷蹙,然不可无备”③《明太宗实录》卷156,永乐十二年闰九月壬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95页。。这是陈懋经过四年半后再度回到宁夏总兵官任上,其时宁夏总兵官已空缺了一年零八个月,由张麟以都指挥使镇守。实录没有载陈懋再度出任宁夏总兵官的时间,据对永乐十二年(1414)历史的考察,笔者以为应该在永乐十二(1414)年九月。朱棣在永乐十二年(1414)二月发动了对瓦剌的亲征,在其战斗序列中,安远侯柳升领大营,武安侯郑亨领中军,宁阳侯陈懋领左哨,丰城侯李彬领右哨,成山侯王通领左掖,都督谭青领右掖,都督刘江、朱荣等为前锋;忽兰忽失温之战后,朱棣于八月初一回到北京,八月十六日举行了赏功大会;九月十三日,命成安侯郭亮、兴安伯徐亨往平开备御;九月二十四日命都督费瓛镇守甘肃、刘江镇守辽东;陈懋应该也是在此期间奉命出任宁夏镇守总兵官,所以才有后来闰九月的记载。

永乐十三年(1415)十一月,朱棣“敕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及缘边诸将曰:‘今天寒地冻,正虏骑剽窃之时,宜严兵以备’”④《明太宗实录》卷170,永乐十三年十一月癸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896页。。这应该是例行的备边预警。十二月,朱棣得到了漠北的情报,又敕谕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以及陕西、开平、大同、辽东诸将:“瓦剌使者言:‘瓦剌马哈木等虑阿鲁台与中国和好,将为己害,拟七月率众至干(斡)难河北,侯(俟)冬袭阿鲁台。’斯言虽未可信,然吾边境须有备,盖虏多谲(诈),惟有备,斯无患矣。大抵御寇之道,勿与轻战,但坚壁清野,最上计也。”⑤《明太宗实录》卷171,永乐十三年十二月戊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03-1904页。这段话反映的还是朱棣的防边思想:有备无患,坚壁清野。永乐十四年(1416)六月,朱棣得到了瓦剌马哈木死去的消息,再给陈懋发去敕谕:“敕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曰:‘瓦剌归附人言,马哈木已死,其众溃散,故停北征。然我不可轻信此说,辄怠边备,慎之!慎之!’”⑥《明太宗实录》卷177,永乐十四年六月丁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31-1932页。这还是要求陈懋谨严边备。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朱棣在派成山侯王通往陕西巡视边备时,也给镇守宁夏的陈懋和镇守甘肃的费瓛发去了敕谕①《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083页。。永乐十九年(1421)六月,朱棣准备再次巡边,在给开平备御成安侯郭亮出敕谕后,又“敕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曰:‘近有报阿鲁台欲寇边,其严备之,城池、屯壁(堡)、关隘之处,并须完固。’”②《明太宗实录》卷238,永乐十九年六月戊午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278页。七月,朱棣组建了巡边部队:都督朱荣等领前锋,“安远侯柳升等领中军马步队及大营围子手并神机营,宁阳侯陈懋等领御前精骑,永顺伯薛斌、恭顺伯吴克忠等领鞑靼马队,武安侯郑亨等领左哨,阳武侯薛禄等领右哨,英国公张辅等领左掖,成山侯王通等领右掖”③《明太宗实录》卷239,永乐十九年七月己巳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382页。。后来这次北巡没有成行,朱棣“敕镇守宁夏宁阳侯陈懋,选步骑六千五百,以明年春率领至北京”。④《明太宗实录》卷240,永乐十九年八月丙辰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286页。看来陈懋是回宁夏镇守了。永乐二十年(1422)的北征战斗序列不明,但从朱棣的驻防营阵看,“大营居中,营外分驻五军,建左哨,右哨,左掖,右掖以总之,步卒居内,骑卒居外,神机营在骑卒之外,神机营外有长围,各周二十里”⑤《明太宗实录》卷249,永乐二十年五月癸酉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324页。,与以往一样仍是五军之制,或许陈懋仍然领御前精骑。这次北征作战目标本是阿鲁台,但阿鲁台远远避开了朱棣的军锋。朱棣寻敌不见,最后拿兀良哈三卫出气,在六月对屈裂儿河的兀良哈部进行了扫荡,于当年九月回到北京。永乐二十一年(1423)正月,朱棣再“敕宁阳侯陈懋、武进伯朱荣及都督柴永正、都指挥冯答兰、指挥吴管者等赴北京”⑥《明太宗实录》卷255,永乐二十一年正月戊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366页。。这里的敕宁阳侯陈懋赴北京,说明在永乐二十年(1422)的末尾,陈懋也回到了宁夏,因为朱棣在永乐二十年(1422)十二月有“命武进伯朱荣充总兵官,镇守辽东”⑦《明太宗实录》卷254上,永乐二十年十二月辛卯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359页。的命令,这次同时命令陈懋和朱荣赴京,按理陈懋也是回到了宁夏,经过一个多月的修整,再次奉诏赴京。永乐二十一年(1423)的北征迁延到七月下旬才出发,这次的战斗序列是“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领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安侯孟瑛领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领右哨;左掖命英国公张辅、安平伯李安领之;右掖命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领之;命宁阳侯陈懋等居前锋”⑧《明太宗实录》卷261,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戊戌条,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2388页。。这次北征的作战目标仍是阿鲁台,明朝大军在蒙古草原寻敌不果,好在十月上旬有鞑靼王子也先土干来归,朱棣也就此收兵。永乐二十二年(1422)的北征,陈懋仍为前锋,朱棣则于当年七月十七日病逝于榆木川。

结 论

从以上对宁夏镇守总兵官的梳理我们看到,永乐时期宁夏镇形成以后,朱棣在位期间共有四任总兵官履职,即何福、陈懋、柳升、陈懋,其中陈懋两度出任宁夏总兵官。其间由于总兵官跟随朱棣北征,宁夏镇有两次由都指挥使临时镇守。此后,宁夏镇的总兵官即常设不废。我们的结论是,宁夏卫设立于洪武二年(1369)前后,而作为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则是确立于洪武三十五年(1402)八月,亦即建文四年(1402)。

猜你喜欢

永乐朱棣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朱棣“魂牵”建文帝
彩色笔动起来
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古瓷鉴定技巧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昆虫也会便便吗?
『影帝』朱棣
杨永乐油画作品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