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影像与区域形象建构
2018-01-23银晓明唐艳林
银晓明,唐艳林
(河池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旧称东京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临岸的广西玉林、崇左、钦州、防城港、南宁、北海组成了北部湾经济特区。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始发港之一,北部湾海域不仅记录着漫长的历史,而且创造着独特的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北部湾地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随着国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一路”,下文同)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通过影像符号来将北部湾海洋文化景观呈现在受众面前,对建设北部湾海洋文化、塑造北部湾区域新形象和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北部湾海洋文化影像
作为南中国的一颗海上明珠,北部湾地区天生的地缘、共同的环境和地方文脉、相通的历史文化渊源,构成了北部湾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和多样的海洋文化景观。总体来说,北部湾的海洋文化包括三大类:
1.北部湾自然类影像,主要包括海洋自然风光、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景观。北部湾地理位置独特,千里海岸线沿岸风光各异,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银滩、“黑金沙滩”之一的白浪滩等高质量海滨沙滩;有京族三岛、涠洲岛等星罗棋布的海岛,也有环绕于海岸线、风格迥异的海堤、海港。同时,北部湾大部分海滨及海岛上,都孕育着极其珍贵、稀缺且富有旅游观光价值的自然生态景观,如经济、科研和生态价值都极大的北部湾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涠洲岛独特的火山地貌、海蚀地貌。北部湾还是中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除了海水养殖与加工等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海洋生物之外,还有珍稀的海洋生物儒艮和中华白海豚,也是南珠的上乘品——合浦珍珠的发源地。
2.北部湾传统人文类影像,包括北部湾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俗文化精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北部湾地区不仅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遗址、大型汉墓群、明清城墙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2000多年的南珠文化,众多的古寺、古塔、古商道、百年老街和西洋建筑群等文化遗址。民俗手工艺上,北部湾有京族人独特的传统高跷捕鱼虾、耙螺、笼捕章鱼等特色渔业捕捞技艺,也有北海贝雕、钦州坭兴陶、合浦牛角雕等手工艺。此外,北部湾地区钦州跳岭头、北海咸水歌、东兴京族哈节、万尾岛京族独弦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带来的不只是层层叠叠的传统,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3.北部湾现代社会风貌影像,包括现代化城市形象和南疆风貌。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圈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接合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者,在全力打造“北部湾经济特区”的10年间,北部湾港快速崛起为亿吨大港,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跨境铁路、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不仅成为引领广西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成为我国沿海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北部湾在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正在崛起的“海上丝路”工业文明形象,成为了北部湾的新名片,也展现了我国南疆的新风貌——中越边境边关、界碑与疆域新风貌、中越边境贸易与东盟跨国旅游的新气象。从地理位置上的与国际接壤,到边境贸易和跨国旅游业等形成国际化延伸,南疆的这些现代国际元素,也是北部湾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二、北部湾海洋文化影像与区域形象建构
良好的区域形象是区域建设的无形资产。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为推动当代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像传播与区域形象的建构,需在重视突出北部湾海洋特色、北部湾建设成就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三个基本维度上,建立一套可持续性的、完整的海洋文化传播系统和国际话语体系:
1.建构北部湾海洋文化价值体系和北部湾海洋文化形象系统。影像的传播需要依托丰富的文化价值体系与文化内涵,进而对该文化价值体系进行相应的编码和符号化传播。“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2]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海洋文化价值体系。从上述四个层面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无论是北部湾宜人的海洋风光、北部湾人民在长期与海洋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海洋风俗习惯,还是与北部湾海域有关的故事、传说和信仰,包括其中反映出来的海洋精神,都可以整合相应信息纳入到统一的北部湾海洋文化体系之中,建构海洋文化价值体系,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并不断加以整合、创新和现代阐释,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与活力。同时,可以采用统一的北部湾海洋文化标识,导入区域CIS识别系统,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三个层面的相融来加以体现北部湾的海洋文化,构成整一的北部湾海洋文化形象,并用该文化塑造行为,以增强北部湾海洋文化的软实力。
2.建构融媒体传播格局,搭建区域性国际传播平台。媒介是传播影像和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在“视觉转向”的媒介文化生态下,媒介与广西北部湾区域形象建构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打造媒介的自身品牌,着力提高媒介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并强化权威性、公信力,推进一体化传播,这对媒介建构广西北部湾区域形象大有裨益。一方面,在“全媒体”时代,需要融合全媒体资源来进行全方位、全通道和全覆盖式传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的“借力”来快速扩大媒介的综合实力和传播影响力。借新技术、新媒体之力,迅速加入融媒体大潮中,开辟北部湾区域形象传播的“新阵地”。同时,也通过“借力”来进行强强联合,即通过与实力较强的媒体合作,来实现自身传播能力的提升。加强与国内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平台分享海洋文化资源,通过多个媒介平台之间的联动,引发多网转发的媒体传播效果。在国际上,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区域性国际传播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可以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和优势来进行更多关注、宣传、推介北部湾的活动,依托与海外华文媒体站点,向国际社会传播北部湾海洋文化、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塑造中国广西北部湾新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3.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从事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涉海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3]。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文化资源越是丰厚,经济发展的潜力就越大越快。而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通过再现性摄影和出像创作来纪录、反映客观事物的“影像”,是区域发展的一种主观呈现。北部湾经济区的影像传播需要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归根结底离不开该区域经济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广东、江浙和山东沿海一带相比,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还缺少区域文化品牌,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建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实行文化形象的产业化发展,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龙头企业,能够树立区域文化品牌,进而实现该区域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其中可包括海鲜饮食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跨国文化旅游产业、京族民俗风情文艺演出业、海鲜饮食服务业、海洋休闲渔业等海洋文化产业,同时还可以发展中越边境贸易业、大西南出海通道储运业等等,开发多样化海洋休闲娱乐项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等方面的投入,突出重点,发展独具个性的海洋文化形象,并合理配置,才能营造氛围更加浓厚的海洋文化,为北部湾的“影像”传播带来源源不断的再生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将北部湾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海洋文化交流窗口。
三、结 语
21世纪,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从未如此密切。海洋文化因海洋而生,与海洋具有直接的联系,而作为人类视觉延伸的“影像”,是区域形象的再现,也是人们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海洋文化影像传播和区域形象建构,既离不开该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本身,也需要面向东盟,融入“一带一路”,用整体性、系统化、层级式的思维方式,将文化底蕴与现代理念相结合,才能建设人文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区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