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中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

2018-01-23余海岗

孙子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哈特孙子兵法

余海岗

李德·哈特对《孙子兵法》中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的推崇

《孙子兵法》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就在于其书虽然简短,但其中却含有极深奥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其深受后世景仰的最重要原因。比如,英国战略学家李德·哈特就从《孙子兵法》中得到启发,“间接路线”(Indirect approach)这个深深打着李德·哈特烙印的核心概念,就和《孙子兵法》有很深的渊源。

“间接路线”是李德·哈特提出并颇为自鸣得意的标志性概念。李德·哈特从1925年开始,就一直从事战争史的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战略的精义。到1929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历史中的决定性战争》,所谓“间接路线”的概念就是在这本书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该书于1941年再版时内容没有太大改动,只是将书名更改为《间接路线战略》(The Strategy of Indirect Approach),突出了“间接路线”这一概念的重要性。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书又一次扩大再版,并成为各国参谋学院的必修教科书,“间接路线”战略也随之名扬四海。“间接路线”可以说是李德·哈特穷其一生所倡导的重要战略思想。他自称曾经研究过西方25个世纪以来的30个重要战争,包括280多个战役,发现其中仅有6次是用“直接路线”而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其余均是通过“间接路线”而取胜。经过他的进一步分析,又发现即使是那些以“直接路线”取胜的战略当中,仍然可以发现“间接路线”的因素存在,这更增加了他对“间接路线”的自信。

李德·哈特在1927年以前并未曾读过《孙子兵法》,但其思想在若干点上,已经有同孙子不谋而合的地方。到他1929年首次提出“间接路线”概念时,他不仅已经读过《孙子兵法》,而且也确已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在《历史中的决定性战争》一书的首页,李德·哈特就直接引用了《孙子兵法》中的13句名言,为其“间接路线”开篇立论。这13句名言分别是:“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计篇)、“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虚实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虚实篇)、“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篇)、“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篇)、“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军争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李德·哈特把这13句名言放在他著作的首页,可见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仔细分析这13句名言就可以看出,这些引用并不是随意堆砌。他引用《孙子兵法》中的13句名言分别为:《计篇》一句,《作战篇》一句,《谋攻篇》一句,《势篇》一句,《虚实篇》四句,《军争篇》四句,《九地篇》一句。仔细分析这13句名言,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战略思想和李德·哈特的“间接路线”思想是何其相似,难怪李德·哈特引用这13句名言为他的战略学著作开篇立论,并直接为其“间接路线”概念提供论证支撑。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德·哈特对《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是高度认同的。

“以迂为直”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

钮先钟先生曾经质疑李德·哈特推崇孙子的主要动机,似乎是想要利用孙子的大名来作为其推销“间接路线”的工具。钮先生还用《孙子兵法》“奇正”概念来解释间接和直接。实际上用“迂直”的概念解释“间接路线”“直接路线”思想似乎更为接近。原因在于“迂直”在《孙子兵法》中指代行军路线的直接或间接,而李德·哈特最初“间接路线”也指的是行军路线,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吻合的。李德·哈特引用《孙子兵法》名言,直接和“迂直”概念有关的就有两条:“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而与“奇正”概念有关的只有一条“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由此可见,在李德·哈特视野中,用以区分和说明“直接路线”和“间接路线”,“迂直”要比“奇正”更为准确。

李德·哈特对“间接路线”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起初,他所谓的“间接路线”就是指的具体和实际意义上的行军路线。比如,他指出:“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地走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交通线完全断绝关系”。①B.H.Liddell Hart, 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7), p.163.仔细分析对照,不难发现,这句话与《孙子兵法》“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何其相似。语言的相似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思想。李德·哈特认为,如果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line of natural expectation),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者物质目标进攻,则所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抵抗力量。李德·哈特认为战争和摔跤一样,假使不先使敌人自乱步骤和自动丧失平衡,而企图直接把敌人弄翻,结果只会使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用力愈大则输得愈惨。除非双方实力太悬殊,否则这种笨办法是绝对不可能获胜的。即使获胜,也不易获得决定性的战果。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

李德·哈特后来在“间接路线”指具体道路的基础上,做出了理论的抽象,上升为理念的层面,他说:“从历史上看来,除非道路具有足够的间接性,否则在战争中很难产生效果。此种间接性虽常是物质的,但却一定是心理的”。①B.H.Liddell Hart, 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7), p.25.他还说:“敌人心理平衡的动摇,实为胜利的主要条件”。这种“间接路线”在心理学上的抽象,在《孙子兵法》中也有相应的论述。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关于这一点,孙子之后的注释家们有着详细的注解,也体现了这一点的受重视程度。何延锡解释说:“吴子曰,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②《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8页。梅尧臣曰:“军既夺气,将亦夺心”。张预曰:“心者,将之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③《十一家注孙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9页。孙子还总结出了“治气”“治心”的一般规律,所谓“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上兵伐谋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

孙子认为好的战略家,应该是坚持“上兵伐谋”的战略家,而不是死打硬拼的鲁莽人。最佳的效果是“兵不顿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好的战略选择应该依次是“上兵发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首先考虑智取,其次考虑外交解决,如不奏效再考虑军事解决,万不得已才最后考虑攻城。孙子认为“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暴力行动,旨在强迫我们的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④(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01页。追求决定性的“会战”,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战争的逐步升级,进而导致全面战争。李德·哈特不赞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推崇孙子的“上兵伐谋”,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最长的迂回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路径。采取“间接路线”往往意味着有更多风险和不确定,需要战略家的极高的战略定力,但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

钮先钟先生把斗智等同于“间接路线”,斗勇等同于“直接路线”,不一定全面,但也具有一定道理。李德·哈特和孙子都赞同斗智的“间接路线”,不大赞同斗勇的“直接路线”。孙子提出的军事战略家应该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总称为五德。五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善用兵者必须智、勇兼备,善治军则必须信、仁、严三者俱全。孙子所谓的将是必须既善用兵又善治军,所以诚如曹孟德所云:“将宜五德备也。”需要指出的是,孙子关于五德的顺序不是随意的安排,而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战略要素认知的排列组合。“智、信、仁、勇、严”的排列顺序和孔子“智、仁、勇”“三达德”有很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的,是中国文化心理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智”的位置始终排在首位,“勇”则只能瞠乎其后。“智”和“勇”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张力,而“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用来制约“勇”的,即便两者对战略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两者之间非要二选一,中国人会宁愿选择“智”。《论语·述而第七》提到,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项羽约刘邦决斗时,刘邦的答复是:宁斗智,不斗勇。孔子说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不惑”者,就是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有彻底的了解,对于所遭遇的情况有完全的掌控,足智多谋,懂得迂回,善于变通,大智大勇。所以,照逻辑来说,“智”实为“仁”“勇”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战争的领域中,战略本来就是斗智,如果缺乏智计,很可能流于匹夫之勇,则鲜有不败亡者。

李德·哈特经过研究古今中外的无数战役,发现“间接路线”的优越性和价值。他甚至认为(间接路线)“在所有一切生活的领域之内,这都是一条不易的定律——这也是哲学上的真理。对于人生途径上的一切问题,它都能够加以解决”。①B.H.Liddell Hart, 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67), p.18.这可能是李德·哈特借助《孙子兵法》来提高其“间接路线”战略思想影响力的深层次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哈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组歌
哈特《法律的概念》导读
哈特的语义学
船王挑选接班人
船王挑选接班人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