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中舆论公信力来源与危机
2018-01-23阮立
阮 立
(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古罗马执政官、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耐力乌斯·塔西佗在《历史》一书中提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 他做的好事和坏事会同样引起人们的厌恶。”他的这一观点在英国的培根那里得到了发扬:“就像塔西佗说的:当政府不被喜爱的时候,好的行为也和恶劣的冒犯一样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2007年在公开演讲中将塔西佗的论述与社会政治相结合,首次提到“塔西佗陷阱”这个概念,潘知常教授的这一贡献,最早发表在其《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自2011年始,“塔西佗陷阱”这一名词成为媒体的热点词汇。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和河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了“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他对中国共产党目前存在的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指出: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在此之后“塔西佗陷阱”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和各级领导干部在论著和讲话中经常提及的关键词。2017年11月20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发改委调研,把“加强对如何跳出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问题提了出来,表示 “要把江苏放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找准特色优势和短板不足,特别是要加强对如何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这三大陷阱的研究思考。”
“塔西佗陷阱”作为一个定律,并不是针对当代中国问题而言,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当代党和政府并未置身于“塔西佗陷阱”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塔西佗陷阱”的价值以及潘知常教授提出“塔西佗陷阱”的重要意义,是它作为一个定律,是广泛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的,是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科学话语的一个重要贡献。考诸史料,屡屡可见“塔西佗陷阱”的存在,下文以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的历史作为例证。
一、“塔西佗陷阱”在路易十六时期的例证
公信力的风险,归根到底是“民心向背的危机”,一旦失去民心,政府的危机公关、舆论引导和公信力都变为流于语言和表面的“空中楼阁”,随之陷入“塔西佗陷阱”的这么一个对于政府是很难面对的政治局面。因为一旦进入陷阱,就意味着政府失去了公权力,失去了对群众的影响力,而这时即使是一些看似荒诞不羁的谣言就能摧毁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激发起对政府和社会都是毁灭性的事件或是灾难。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兴起。诚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自有其根本原因,是法国社会长期以来积攒的社会问题的总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不过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却可以归结在法兰西王国在革命前的最后几年里深陷“塔西佗陷阱”所导致。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导火索是1785年爆发的“项链事件”,事件过程众说纷纭、曲折离奇,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叫让娜·德瓦卢瓦·圣雷米的骗子,想方设法进入宫廷接近王后安特瓦内特,并雇佣与王后长相相似的妓女妮科尔·勒盖·多利娃,去欺骗王后的追求者罗昂枢机,并让罗昂枢机购买了一条价值高达两百万里弗的钻石项链,最后将项链出售成功骗得巨款。这个并不算很高明的骗局最终在1785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当天,由于当事各方的当面对质而被爆出。
法兰西王室为了维护王室和王后的清誉并没有及时将事件内情公之于众,结果一个单纯的诈骗案件在社会上被反复扭曲炒作。而在18世纪逐步成熟完善起来的民间报纸笔下,王后的形象被描绘成行为轻浮、无限贪婪、生活淫荡甚至干预朝政的无耻妇人,民望一落千丈,成为法国群众厌恶的对象,而国王路易十六在这个事件中支持王后并试图为其辩解的行为,则被理所当然的视为胆怯、懦弱甚至是男性生理机能缺失的无用之人。
最终法国最高法院判决骗子让娜·德瓦卢瓦·圣雷米终身监禁,包括罗昂枢机和被雇的妓女在内的其他人无罪。迄今为止,多数历史学家在研究当时史料时也倾向认为王后安托瓦内特在事件中相对是清白的,罗昂枢机也只是单纯被骗,而骗子妮科尔犯有诈骗罪并因此受罚,这也符合当时法国最高法院的裁决。
但舆论却因这次审判变得十分亢奋。由于王室深陷“塔西佗陷阱”,没人相信王后在项链事件中是清白无辜的。在民众的心目中安特瓦内特王后“红颜祸水”,是全法国第一坏女人,王室和政府所做的一切坏事都必与她有关。女骗子妮科尔第二年在国王反对者的帮助下逃出监狱并在英国出版回忆录,继续大肆诋毁王后,法国民众几乎没有人认为那是虚构杜撰的。当时的法国,年年对外用兵,国库空虚,政府债台高筑,国王反对势力强大,社会阶级矛盾突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常年在灾荒、兵祸、失业中煎熬的法国人民得知贵族阶级竟如此奢靡,价值两百万里弗的奢侈品随意被骗子骗走,人民对王国的不信任化为了愤怒。
在小报舆论和谣言中所勾画的奢侈铺张、爱慕虚荣的王后形象,正好迎合了愤怒的法国人的心理。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几年,钻石项链事件损毁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声誉。安托瓦内特王后更加不受欢迎,各种恶毒谣言四起,进而影响了路易十六国王的威望。舆论甚至编造了王后流传后世的轶事,“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天真甜蜜地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其实这句话原自卢梭的《忏悔录》,讲的是另一位法国王后的事迹,然而当时的法国人因为不满而将此故事强加在安特瓦内特王后身上,她至死也未能摆脱这一系列负面的印象。
此次事件之后,推开了法国社会革命的第一块多米乐骨牌,法国王室的尊严和道德代表形象被完全打破,原本支持国王的普通民众不再对其抱有幻想,国王已经完全不能影响他的臣民。法国大革命期间吉伦特派领袖雅克·皮埃尔·布里索事后曾经表示,“事实上,王室已经一败涂地了,它的贪婪和虚弱暴露无遗”。从此,最反对王室的报纸和鼓动家,获得民众最多的认可,国王的政敌和各级政府机构不断对抗国王的命令,民众对君主制度的仇恨和蔑视情绪逐步失控,直至化为行动。
1788年6月7日,在Grenoble市,人民们第一次集结起来反抗国王统治,要求召开三级会议,并向前来镇压的王室军队投掷砖瓦,史称“砖瓦之日”;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反对国王的巴黎市民攻下了巴士底狱;同年10月5日,爆发了“凡尔赛妇女大游行”,法国妇女攻击凡尔赛宫,劫持国王和王后。酿成这件大规模民变的直接原因,实际上主要在于对三条谣言的煽动性报章报道的传播:雅各宾派领袖马拉主持的《人民之友》大肆宣扬国王将命令王室军队进攻巴黎,迫害群众;革命派德穆兰创办的《老科德利埃报》鼓吹国王想调动军队围困巴黎,并切断粮食来饿死巴黎人;其他各种小报也都在哄传国王对革命军携带的蓝白红三色旗不敬。而这三条谣言事后都被证明是革命派别有用心虚构的,但巴黎人民当时普遍的是毫不怀疑,这也就正说明了,陷入“塔西佗陷阱”的王室是何等的虚弱,人心对其是何等的背叛。最终在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安特瓦内特被革命派和巴黎市民以“叛国罪”送上了据说是由他亲自设计的断头台。
路易十六统治的最后几年,法兰西波旁王朝陷入了如假包换的“塔西佗陷阱”,公权力丧失,社会极其脆弱,随着自然灾害或经济危机到来,法国人民就立刻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本该忠于王室的军队拒绝镇压,革命中生命成为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国王王后、贵族官僚、普通民众都朝不保夕。法国大革命的事实很好的证明了,国家政权一旦陷入“塔西佗陷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无论怎么挣扎都会走向毁灭。因为,在“塔西佗陷阱”中,一些看上去绝不可信的谣言,政府都没有辩白的余地,民众都会无判断力的盲目追随,最后导致国家、政权、民众的共同崩溃。
大革命之前的法国,封建专制体系在路易十四时期已经发展到极致。贵族利益集团把控国家政权之为自己谋利,社会两级分化严重,民众对封建专制体系的不满。其后,尽管王国内上至路易十六国王、各级贵族,下至资产阶级、普通民众都在采取各种手段摆脱危机,路易十六虽然试图用进行修修补补的社会改革来争取民心,试图挽救波旁王朝这条将沉的破船,但已经毫无作用。路易十六直至走上断头台都没有弄明白,他在位的十数年间,曾任用正直能干的大臣,努力进行社会改革、缩小贫富差距,限制利益集团,对下层民众不断退让,给予权利和民主。但这一切努力在“塔西佗陷阱”中都注定是劳而无功。
当温和的改革措施失败时,充满了暴力血腥的法国大革命就来到了。而由资产阶级和民众对法国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革命,却又由于雅各宾派专政以及后来的革命大屠杀,终于使得法国大革命变成了血腥、屠杀和残酷的代名词。
这就是陷入“塔西佗陷阱”,公权力丧失,民心丧失的后果;仅仅是失去民心并不是“塔西佗陷阱”的核心内涵,整个社会离心离德、各阶级所做得一切挽救的努力都付诸流水;改革或是革命,无论怎么做社会都无可避免的滑向最终崩溃,这才是真正的“塔西佗陷阱”,而在这个崩溃的社会中,无论个人品德如何,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是人人都以邻为壑,人人都从国家中谋取自己的私利,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没有赢家、全是输家”的零和博弈之中。
法国社会和民众经过长达100多年的大革命的血腥洗礼,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被杀得白骨累累、血流成河,最终悟出了跳出“塔西佗陷阱”的方法,那就是建立法兰西共和国,确立民主共和的制度,只有完善制度建设才能走出“塔西佗陷阱”,而这种顶层设计式的制度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高回报、低成本的国家,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如果引不起人民的共鸣,必将无法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塔西佗的著作备受推崇,究其原因,塔西佗的作品中有着自己明确的政治倾向,就是反对帝制,推崇共和。因此在“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著名思想家,都把塔西佗当作反对专制制度和暴君的榜样。塔西佗名著《演说家对话录》反映出塔西佗对罗马帝国时期君主专制体制的反对。而结合《历史》一书中“塔西佗陷阱”相关内容的上下文可以发现,“塔西佗陷阱”描述的罗马皇帝处死犯人的情形,是帝制时期、罗马帝国所特有的,而非古罗马共和时期的现象。也就是说,塔西佗认为在罗马共和国这种“共和国”的制度下,也就是真正让人们拥有言论自由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不存在“塔西佗陷阱”的基础的。雄辩术在罗马帝国时期衰落,是因为在专制制度下言论受到控制,取而代之的则是诡辩术和溜须拍马,这种风气下统治政权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施行什么样的政策,民众都会给以负面评价,罗马帝国就会逐步走向衰亡。因此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卡尔·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也引用了塔西佗的观点作为全文的结束语:“当你能够想你愿意想的东西,并且能够把你所想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今天,政府的舆情应对,也有了新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思考如何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公信力的多元内涵与现实危机,踏踏实实走好群众路线,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才能避免落入“塔西佗陷阱”。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紫光阁》杂志社微博在评价热词“塔西佗陷阱时”指出:“面对突发舆情事件,因自身能力不足、错过发声最佳时机,政府部门在舆论风潮面前往往陷入百口莫辩的窘境……表面看是公关技巧欠缺,根子却是脱离了人民!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塔西佗陷阱”的讲话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共提到203次“人民”,43次“群众”,18次“民生”,2次“公信力”和1次“人心向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赋予其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坚定自信,也体现了居安思危,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危机意识。尤其是报告中的那句警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时刻提醒着不能忘却古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而公信力的来源是什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心向背”四个字,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一个政权或者政府,如果不让人民满意,不为人民服务,不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边,不顺应时代潮流,就会导致如潘知常教授首次提出“塔西佗陷阱”概念时所说的“公共权力失范,公共产品匮乏,公共社会萎缩”,就会陷入一个说什么都没有群众相信、做什么都对无用的“黑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引用了“塔西佗陷阱”之后还指出:“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会危及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就引出了重视“塔西佗陷阱”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党的执政合法性问题。
三、人心向背关系执政党的合法性
关注“塔西佗陷阱”的意义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这个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舆情应对或者对策的应用型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政权合法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塔西佗陷阱”,反映了这届中央领导集体敢于主动提及一个敏感却异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是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首次对外表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李克强总理也在多个场合提到,本届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自始至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政府各项中做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的其实也是“人心向背”。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2015年更是“首论中共‘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办好中国的事情,就要看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希望了解事实真相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越来越意识到宪法赋予的监督权、知情权,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群众的自我判断能力也越来越强,而政府的舆论应对就需要随之及时调整。
其实,正如潘知常教授所说,任何公权必须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否则,就会丧失民心,就会无论怎么做,无论做什么都不行,因此,人心向背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就是“塔西陀陷阱”。现在人们关注“塔西陀陷阱”却只关注公信力,是只注意到了其浅层含义。失去人心不是陷阱,之后的公权丧失才是陷阱,只有重视“人心向背”,时刻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才会保持公权力,才会有公信力,这才是“塔西陀陷阱”关键的核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