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18-01-23庞倩华
庞倩华
(郑州二七纪念馆,河南 郑州 450000)
郑州受惠于工业文明,发展成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工业遗产作为现代郑州市的重要遗产和主要城市景观,正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中渐渐消失。一个个工业遗迹的拆除,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远去。回顾郑州百年发展历程,没有近代工业的哺育,就没有现代郑州。随着工业时代的远去,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当今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契机。
1 郑州的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1.1 晚清、民国时期工业发展历程
郑州曾是商汤亳都,于唐宋之后,随着经济中心的迁逐渐没落,至清末已经衰落为市区人口不到10 000的小县城。1887年,郑州石家桥一带发生黄河大堤决口,清政府为加快堵口工程进度,修建了短距离铁路。为便于运送土方和夜间施工,还购买了西方的铁车、电灯和水泥等,开启了郑州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先河。随着1906—1908年间的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汴洛段的竣工通车,使郑州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带动了铁路沿线各地煤矿和机械工厂的兴建,也给郑州的手工业和商业带来了发展生机[1]。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决定在巩县建立兵工厂,使之成为各厂规范,1922年正式投入生产,一跃成为河南省凤毛麟角的大型工厂。1918年,北洋政府兴建郑县兵工厂;1914年,魏子青办起了明远电灯股份公司;1919年穆藕初在郑州豆腐寨建起了豫丰纱厂[2]。
1920年后,民族资本经营的轻小型工业在郑州地区逐渐发展起来。郑州在铁路修好通车之后被辟为商埠,火车站附近形成商业圈,后扩大至火车站周边,甚至囊括了郑州旧城区。随着商业圈扩大及商业街区形成,商业城市的雏形在郑州呈现。凭借交通优势,郑州很快成为国内农副土特产品的重要集散地。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郑州商业遭到严重的损毁。使解放时,全市只余几家破败的工厂。
1.2 1949年后工业的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州工业体系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1949—1977年,郑州工业体系初步奠定和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郑州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1978—2002年,郑州工业体系转型调整时期。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郑州工业从产业结构、企业制度到工业布局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化,工业体系经历了转型发展。$2003年至今,郑州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建成距今30年以上的企业,即1990年之前建成的企业,因此这里只论及郑州工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
(1)郑州工业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949—1977)。此时郑州工业经过了3年恢复3年调整以及“一五”“二五”“三五”的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先后在郑州建成投产,奠定了郑州工业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
(2)郑州工业转型发展阶段(1978—200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郑州现代化城市建设以轻纺工业为主,80年代中后期,郑州城市发展支柱产业转变为煤炭和纺织工业。到了90年代,郑州发展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商贸城建设成为郑州发展的战略。转型中,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到2002年,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由纺织、机械制造、食品、冶金、化工和煤电等多种产业减少为煤电、水泥建材、食品、铝、汽车、纺织6大产业。同时,资源型工业如水泥建材等在工业体系中比重加大,资源型特征在郑州工业产业结构中明显呈现。
郑州工业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纺织服装等轻纺工业衰落、煤电铝等资源型产业兴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县域工业增长快、市区工业增速慢。
1.3 郑州工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
工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产值、人口、城市基本建设3个方面。
郑州工业总产值从1948年的695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118.5亿元。1949年初期城市人口16.4万人,到1986年增加到102.56万人。郑州城区面积从1948年的5.23 km2,至1990年末市区面积近127 km2,每一步发展无不得益于工业的贡献[3]。
“一五”时期,国家在郑州投资5.41亿元,建设了5座大型棉纺厂、油脂化学厂、火电厂。同时,由地方投资扩建和新建烟厂、面粉厂、无线电厂、电池厂等工厂企业。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0.3 km2,城市人口增加到45.5万人。
1952—1953年,郑州被列入“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城市,大型国企上马建设,大批工人涌入郑州,河南省会也由开封迁到郑州,这些因素使得郑州的人口急剧上升,人口增长率达到了140%,是郑州历史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一年。
“二五”期间,国家对郑州的基建总投资达10.3亿元,重点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新建工厂主要有郑州铝厂、第二砂轮厂、电缆厂、煤矿机械厂等,由地方投资建设有变压器厂、电磁线厂、色织厂等,郑州开始跃入全国大城市行列。
2 郑州工业遗产的价值
2.1 历史价值
1977年郑州完成工业总产值289 956万元,比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1.27倍,到1979年郑州市区的总人口也已达到130万。中国成立30年,郑州由小县城蜕变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大城市,依靠的是工业支撑,而郑州的工业遗产正是郑州工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见证,具有着重要历史价值。
2.2 科技价值
近30年发展使郑州成为我国著名的纺织、磨料磨具、铝加工等生产基地。郑州市拥有6家国营全能大型纺织厂,形成了产业链完整的纺织工业,是我国著名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956年兴建的第二砂轮厂一直是我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磨料磨具生产企业;郑州煤矿机械厂于1964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液压支架;郑州四棉自行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喷气织机等。这些轰动全国的发明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遗产是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
2.3 情感价值
与古代文化遗产不同,工业遗产离我们最近,为不少人亲身经历、共同见证过,体现曾经的集体生活以及工人社会主人翁的精神面貌,至今仍被回忆与谈及。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
2.4 转型发展价值
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组合使工业建筑稍加修饰就能变成富有艺术个性的空间和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的集聚地。北京“ 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沿岸艺术区都是通过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使废弃厂房焕发了新活力,成为文化新地标,带动整个区域的重生。郑州工业遗产具有转型发展价值。
3 郑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第一,收录于郑州首批近现代优秀建筑名录和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不能涵盖郑州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也不能全面反映工业对郑州城市发展的贡献。同时,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并没有突出郑州工业的行业门类、历史贡献、科技创新、名优产品等方面的代表性。
第二,郑州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理念亟待提高。郑州市于2009年公布首批33处近现代优秀建筑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相关利用规划和保护措施,近现代优秀建筑名录中的东方红影剧院、绥靖公署、二七宾馆等多处建筑依然遭到拆除。
第三,工业遗产认定、保护和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文物、规划、城建等部门都没有开展相应的工业遗产调查、认定和保护的工作,多数工业遗产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4 郑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议
(1)政府牵头,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认定、公布工作。首先要做好工业遗产的调查和认定工作,没有翔实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无从下手。工业遗产同一般的历史文物不同,对工业遗产的调查必须多部门合作,因它涉及文物、国资委、国有企业、规划、城建等多个部门,仅靠一个部门很难全面掌握工业遗产的现状。因此,应学习无锡、武汉等地的做法,由市政府牵头,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工业遗产调查小组,并向全市相关单位下发文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提供资料和线索。调查结束后,聘请各方面专家综合评定价值,分批公布工业遗产名录。唯有如此,才能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编制郑州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存量多,占地面积大,稍有不慎就会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中消失,应采取“分级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从规划层面上完善全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策略。
首先应将遗产地纳入工业遗产名录,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应当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的相关条款,严禁擅自改变工业遗产建筑的外观、立面、主体结构以及具有其特色的平面布局。同时,对工业遗产建筑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把控工业遗产周边的空间利用,不得修建与工业遗产建筑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不相协调的建(构)筑物。
一般工业遗产,在不改变工业建筑整体结构和样式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分隔、改造。应当严格遵守“谁使用、谁负责、谁保护”的原则,对工业遗产进行利用和保护[4]。
(3)创新保护利用思路,利用创意产业使遗产重新焕发魅力。中国的城市规划正由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本质上就是一种存量规划。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时代远去,必须改变简单粗暴的推倒重来发展思想,同时要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高到发展创意经济、创新存量规划的层面。创意经济提倡个性和定制,创新方式提倡“艺术化创造”,创意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成为其他产业的“推力器”,能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工业遗产恰好拥有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郑州市政府应该以发展创意经济的长远眼光来看待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使其为郑州经济增长助力。
5 结论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退二进三、改造老工业区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保护、改造利用策略等研究的需要越来越紧迫。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与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大,在城市内占据黄金地段的亏损企业选择转让土地使用权,用以安置员工、清理债务和投资发展。大批工业遗产和工业景观逐渐消失,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今天,亟待研究者提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对策,使工业遗产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