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辨治头痛规律探析
2018-01-23陶晓华
李 祯,陶晓华
(1.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头痛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药治疗头痛独具特色,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总结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清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头痛的辨治理论发展到清代时期已经日臻完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清代医家对头痛病因病机、辨证、脉象、治法、方剂的认识,探讨清代医家辨治头痛的规律。
1 头痛的病因病机
清代医家将头痛的病因病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外感诸邪和内伤头痛。
1.1 外感诸邪
清·林佩琴在其《类证治裁》中指出,外邪头痛的病机为“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其痛乃作”[1]。清·吴谦在其《医宗金鉴》中以七字歌诀的形式,将头痛的病因概括为痰、热、风、湿、气、虚,“头痛痰热风湿气”[2]。清·李用粹博涉医经,“息脉处方臻于神妙”,既尊经又重诸家,在其《证治汇补》中将头痛的外因概括为:“头为天象。……自外入者,风寒暑湿之邪。[3]”清·陈修园在其《医学实在易》中记载了头痛的3个主要病因,即寒、火、风。“头痛虽有寒、火、风三者之异[4]”。清·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中对外感头痛亦有记载:“客寒犯脑者,脑痛连齿。[5]”
1.2 内伤头痛
1.2.1 实证头痛 清·林佩琴在其《类证治裁》中记载了内伤实证头痛的诸多病因及其特征“因伤食者胸满……因伤酒者气逆……因伤怒者血逆。[1]”清·李用粹将内伤实证头痛的病因概括为“自内发者,气血痰郁之异……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晕欲吐。因食痛者,噫酸发热而恶食。[3]”清·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中记载了多种内伤实证头痛的病因及其各自的特征:“胃火上冲者,脉洪大,口渴饮冷……痰厥头痛者,胸膈多痰,动则眩晕……肾厥头痛者,头重足浮,腰膝酸软。[5]”
1.2.2 虚证头痛 清·林佩琴在其《类证治裁》中记载的多种虚证头痛及其特征:“气虚者脉大……血虚者脉芤……肾虚水泛者,头痛如破……因肾虚气逆,为肾厥……眼眶痛,俱属肝经,肝虚见光则痛。[1]”清·陈修园在其《医学实在易》中记载了虚证头痛:“凡阴血虚而阳热盛,则痛微;若阳气虚而阴寒盛,则痛剧。[4]”清·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中记载:“肾气衰,则下虚,浮火上泛,故上实也,然肾经有真水虚者,脉必数而无力。[5]”
总结归纳得出,头痛的病因主要有火邪、寒邪、风邪、湿邪、暑热、痰饮、伤食、伤酒、发怒、内风、气郁、气虚、血虚、肾虚、阴虚、阳虚、肝虚等,病机为各种实证导致的不通则痛和各种虚证导致的不荣则痛。
2 头痛的辨证
清代医家意识到头痛辨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主要从病程长短、外感内伤来辨证,对产后头痛的辨证亦有独特的见解。
2.1 辨病程长短
清·陈念祖在其《时方妙用》中从头痛的病程长短来辨证:“大抵暂痛为邪,久痛为虚……然亦有久痛为邪所缠,新痛因虚而发者,当因脉证而辨之。[4]”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引用张景岳的观点,区别了头痛久痛与暂痛:“头痛一证,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因元气,但暂病者有外感头痛,有火邪头痛。久病者,有阴虚头痛,有阳虚头痛。[4]”
2.2 辨外感内伤
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指出:“或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但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耳。[4]”清·冯楚瞻在其《冯氏锦囊秘录》中明确而详细地区别了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无停。[6]”
2.3 辨产后头痛
清·吴谦补充了《金匮要略》辨治产后头痛的不足,提出了产后血虚头痛和血瘀头痛:“产后头疼面黄白,无表无里血虚疼,恶露不行兼腹痛,必因瘀血上攻冲。[2]”总之,清代医家认为辨治头痛首先应当分清头痛的病程长短,其次辨别表里,在辨治头痛时应区别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3 头痛的脉象
关于头痛的脉象,清代医家基本继承了《伤寒论》的观点和理论,头痛脉象大抵浮为风,紧为寒,热必数,痰则滑,芤为血虚,寸脉紧急,或浮弦或短皆可出现头痛,头痛脉象如遇短涩提示病情较重。
清·林佩琴在其《类证治裁》中记载了头风和头痛的脉候:“头风脉候……细或缓为湿。[1]”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指出:“脉息,宜浮滑,忌短涩。[4]”
4 头痛的治法
清代时期关于头痛的治法,诸多医家主要是继承了明代医家治疗头痛的方法。明·孙一奎在治疗中“首重明证”,龚廷贤在其《万病回春》中指出,治疗头痛“外感法仲景也,内伤法东垣也。[7]”现就头痛的内治法作一梳理。
4.1 散寒
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指出:“寒邪在表而然,治宜疏散。[4]”明·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论述了5种常见证型头痛的治法,其中外感头痛当散寒邪:“外感头痛……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8]”
4.2 清火
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指出:“火邪在里而然,治宜清降。[4]”明·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提出:“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加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8]”
4.3 补阴
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指出:“或因水亏而火动……此阴虚血虚而然,治宜补阴。[4]”明·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提出:“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治宜壮水为主。[8]”
4.4 补阳
清·陈修园在其《医学从众录》中记载:“或因遇阴则痛,遇寒亦痛,倦怠脉微者,此阳虚气虚而然,治宜扶阳。[4]”明·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中指出:“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治宜扶阳为主。[8]”
4.5 补血
清·吴谦提出:“产后头疼面黄白,无表无里血虚疼……虚用八珍加蔓荆。[2]”
4.6 散风
清·陆懋修在其《不谢方二卷》中记载治疗小儿伤风:“头痛甚加藁本、蔓荆子。[9]”张璐对头痛的辨证选方用药颇为讲究和细致,在其《张氏医通》中记载:“古方每用风药者……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耳。[10]”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头痛的辨治主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证施治,尤其是温病学的发展,因为病种的不同,其头痛的治疗与伤寒头痛的治疗亦有区别。
5 治疗头痛的方剂
清代医家辨治头痛所用方剂相当丰富,本文就清代医家治疗外感头痛、内伤头痛的方剂作一小结。
5.1 治疗外感头痛的方剂
治疗外感头痛的方剂有川芎茶调散治疗风邪头痛,桂枝羌活汤治疗寒邪头痛,羌活胜湿汤治疗湿邪头痛,清空膏治疗风热头痛,九味羌活汤治疗太阳头痛,葛根汤治疗阳明头痛,小柴胡汤治疗少阳头痛。
5.2 治疗内伤头痛的方剂
5.2.1 治疗实证头痛的方剂 治疗实证头痛的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厥头痛,回首散治疗颈项强急,香砂枳术丸治疗伤食头痛,葛花解酲汤治疗伤酒头痛,逍遥散治疗气郁头痛,沉香降气汤治疗气逆头痛,三才汤治疗内风扰巅头痛,芎犀丸治疗偏正头疼,黑锡丹治疗真头痛。
5.2.2 治疗虚证头痛的方剂 治疗虚证头痛的方剂有当归补血汤用治疗血虚头痛,调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两虚头痛,六味汤治疗肾虚头痛,玉真丸、来复丹治疗肾虚气逆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头痛,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
总之,通过挖掘和研究清代医家辨治头痛规律,对我们临床辨治头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