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阶段中国文博期刊发展难点及出路的思考

2018-01-23马江丽

客家文博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博职称论文

近年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从占地面积到建筑规模等硬件建设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作为推动博物馆文化迈向繁荣的博物馆软环境建设内容之一,文博期刊架起了文博界和社会公众交流信息资料和学术成果的桥梁。博物馆文化亟待弘扬,对我国文博期刊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博期刊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区”,更好地发挥展示、宣传平台的作用。基于笔者的研究积累,尝试针对各期刊普遍遇到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分析文博期刊的现状、机遇与挑战,探讨文博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影响文博期刊发展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博期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但学术期刊百花齐放,而且出现了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文博类杂志。但长期受到学科限制的影响,在我国总体期刊排名中成绩并不令人满意。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暂无文博类刊物的分类。按照文献[8]的分类,文博期刊包括有文物考古类专业期刊、博物馆学期刊、文化遗产保护类期刊和文物收藏与科普性期刊。文物考古类专业期刊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主办单位有科研院所、高校、博物馆、出版传媒单位;博物馆学期刊多见于博物馆馆刊。

不同期刊的办刊目标、栏目设置和期刊特色各不相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但在编辑工作实践、查阅相关文献及与同仁办刊交流中发现,现阶段,文博期刊面临的共同压力,主要源自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移动阅读量的飞增、优质稿件大量外流等现象的出现,及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方面。

(一)信息传播技术及出版技术的日新月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等科学技术发展极为速猛。新媒体给传播传媒领域带来了一场洗礼和革命,对纸质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中包括出版技术标准的提高、出版方式的多样化、传播的及时性要求及对公众阅读习惯的改变。

据不完全统计,包含微信、微博等手机阅读及PC在线阅读的数字化阅读量已连续八年增长,人均新媒体接触时间远超阅读纸质期刊时长。参考2018年3月5日微信阅读量的统计结果,16份文物考古核心期刊中,仅有3份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4份期刊挂靠主办单位的微信平台进行推送。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微信平台2018年1月9日推送的一篇目录,不到2个月时间内的阅读量多达4833。目前,很多的文博期刊仍然延续只依靠纸质刊发行的老路子,而有的文博期刊纸质刊每期的发行量还不足千本,且有逐年下滑的趋势。可见,信息传播及出版技术的发展、传播模式和渠道的拓展,对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

(二)职称制度改革

试行了50年的职称制度发挥着加强人才建设的重要作用,但强调发表论文数量的同时,造成了论文市场的混乱,有相当部分的论文发表不是为了学术交流的需要,甚至多次出现了花钱购买论文的恶劣事件。2017年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及2018年2月《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探索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淡化论文数量要求。

文博行业存在不少实践性强的岗位,如陶瓷、青铜、书画等文物修复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业绩更多以文物的品级、残缺程度及修复技艺来衡量工作量,很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调整完善,精雕细琢,但是并不一定适合以论文形式展示。职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一把尺子量到底”评定模式的改变也会对文博期刊的投稿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本来就“等米下锅”的期刊会不会断粮?如何积极调整办刊思路,顺应改革的趋势,是亟待引起编辑同仁思考的课题。

(三)优质稿件外流

20世纪90年代前后,高校、研究机构开始将研究人员发表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著名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的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机构和学者的科研水平的指标。将其作为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或过度强调,这种政策导向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这种发展趋势对中国的文博期刊,尤其是专业期刊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例如文献[13-15]等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有关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论文,这些作者有的已是教授、博导,有的还是取得博士学位不久的科研新秀,如何留住这些高水平论文与建立起核心作者群是文博期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探讨文博期刊发展对策

上节对现阶段文博期刊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文博期刊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调整战略,迎难而上。其中,期刊主办单位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呼吁主办单位依据学科优势,明确期刊定位,并及时配合期刊发展提供人、财、物政策的制定与支持。

(一)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融合新媒体发展

1、期刊重视读者服务。期刊“互联网”+传播过程中,读者的接受度是决定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融合新媒体要求、探寻发展路径时,文博期刊需要将“单纯为作者”服务转化“复合为读者”服务模式,考虑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有所改变的前提下,在纸质刊已无法满足读者更快速、更便捷接收到期刊内容的当下,加快移动阅读和PC端阅读方式探索,包括期刊电子版开放存取、按需邮件推送、网站、微信、微博等建设,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提高公众和学术界对文博期刊的满意度。

2、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及信息传播价值。新媒体时代,文博编辑承担着传播者的职能,工作不再仅限于传统期刊出版基础性内容。编辑应强化互联网思维以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模式,重视培养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和传播信息的甄选能力。其中,专业期刊强调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受众面比科普期刊更窄,编辑应注重对既有信息的挖掘、搜集、分析和增值。

(二)顺应职称制度改革,期刊品牌留住高水平、高质量论文

1、期刊品牌建设和影响力提升。长期以来,文博期刊整体受关注程度不高,较为边缘化。受制于编辑部经费有限、人手紧张等现状,加上职称制度改革之前,不少唯论文数量要求的低水平稿件占用了期刊的出版资源,很难开展期刊品牌及影响力建设。近期,随着国家对期刊支持的力度加大及职称制度改革对论文质量门槛的调高,各文博期刊应做好发展准备。首先,结合学科优势明确期刊定位,发挥内容特色,塑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影响。其次,重视出版时效和优化编辑加工流程,保证期刊的传播效率。再次,关注文博热点,及时组织优质稿件,探寻高水平论文优先发表的可能性。优质稿件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将期刊对其的充分重视落到实处。最后,争取加入更多数据库,尤其是知名数据库的收录,对于期刊扩大读者群、提升传播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编辑学科专业化及重视作者队伍建设。职称制度改革是把双刃剑,若期刊编辑部出现来稿量减少的情况,从利好角度考虑,编辑可以腾出精力开展积极组稿的编辑活动。但这就对编辑的学科专业化提出了要求,编辑是否了解期刊所在行业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是否可以在专业上与作者开展平等对话,对于期刊整体发展影响极大。编辑应加强自身学习,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专业会议、多听行业前沿讲座、多记行业资讯,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工作过程中,重视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拓展作者队伍;跟进核心作者的工作开展和动向,争取优质论文的首发权;关注文博热点及相关领域人才,积极宣传期刊及开展约稿,从源头上留住高水平、高质量论文。

此外,呼吁各文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修订计量成果的标准,从根部铲除“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都是好论文”等片面化、非客观的评判标准,鼓励优秀论文发表在中国的文博期刊上。与塑造中国文博期刊品牌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信。

三、结语

通过归纳文博期刊发展面临的困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文从信息传播技术及出版技术的发展、职称制度改革、稿件来源等具体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博期刊有针对性地调整发展策略提供方向。并对文博期刊如何更好地展示期刊的功能,发挥期刊平台的引领作用,服务于博物馆行业和文物事业进行了初步探讨。

猜你喜欢

文博职称论文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文博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浅谈高职院校文博人才的培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