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帆:从抗战走来的诗人、词作家

2018-01-23郑少斌

客家文博 2018年3期
关键词:壮歌郭沫若香港

郑少斌

梅州地区古来文风鼎盛,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诗家辈出。黄遵宪《梅水诗传集序》有言:“嘉、道之间,文物最盛,几于人人能为诗。”而在近现代诗坛上,梅州也拥有许多杰出诗人,在广东乃至全国都颇负盛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加强对梅州诗歌与诗人的研究,传承乡邦文脉,本栏目今年推出客籍“近现代诗人”专题,敬请垂注。

近日在写侯汝华、林英强文章的过程中,发现有客籍诗人金帆被香港新诗史多次提及,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金帆对我们而言,或许真有些陌生,目前所见资料较少,家乡梅州的报刊似乎也未登载过相关文章。金帆作为一名从抗战时期走来的杰出现代诗人、词作家,我们不该感到陌生,更不该遗忘。

金帆,1916年6月6日生,广东兴宁县(今梅州市兴宁市)墩上村人,原名罗国仁,笔名克池、克锋等。中共党员。1940年毕业于广州军医学校,历任广东游击队东江纵队医生,华南军区卫生部教育科科长,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中央乐团创作组专业作家。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赴战壮歌》《战士的歌》、散文集《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等。2006年8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郭沫若为诗集题名作序

在现代文坛上,有不少弃医从文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冰心等。金帆恰好也是一位学医出身的诗人。他少年家贫,由亲戚资助读完初中。1935年考入广州军医学校,毕业后当过医生、做过地下工作,先后担任过兴宁医院、广东游击队东江纵队医生、潮汕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华南军区卫生部教育科科长。金帆从1936年开始文艺创作,很快便跻身诗坛。1937年初用克锋的笔名在《光明》杂志上发表了诗作《解剖尸》。抗战初期,蒲风等人从上海撤退到广州,成立中国诗坛社,金帆是成员之一。在此期间,金帆出版了三本诗集:《赴战壮歌》《战士的歌》《解放集》。《赴战壮歌》由郭沫若题书名,蒲风作序,收录了《我爱我有一支喇叭》《假如你失了故乡》《赴战壮歌》《流亡歌》《这就是我们的故乡》《活埋》《前进》等25首。金帆在同名诗作《赴战壮歌》中这样写道:

我们是中华的男儿,

是光荣伟大的中国子孙!

呵!呵!谁愿做鬼子的奴隶?

去!去!去!去吧!

去那保卫祖国的战场呀!/为自由为解放而洒血,

为真理为和平而杀敌!

在那个多难的时代,被压迫被奴役的民族翻身的时代,金帆和当时许多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的青年诗人一样,以诗歌为战斗的号角,发出了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声音。其时,郭沫若和茅盾等人先后到达广州,给了以《中国诗坛》为主要阵地的新诗歌运动发展以有力的推动和积极的影响。郭沫若不仅为《中国诗坛》写诗、撰文、题辞,还热情参加各类诗歌救亡活动。茅盾1938年1月26日在《救亡日报》上撰文评述金帆等人的诗作:“在广州,最近出现了不少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单举我所读到的,已有蒲风的《抗战三部曲》,黄宁婴的《九月的太阳》,青鸟的《奴隶的歌》,雷石榆的《国际纵队》,零零的《时代进行曲》,温流的《最后的吼声》,克锋的《赴战壮歌》,都凡七种。而散见于各报各定期刊尚未结集单行者,或已结集而未出版如雷石榆之近作《华南我保卫你》,尚不能计数……诗歌的新纪元到来了,祝福所有歌咏抗战的诗人!”

1948年5月,金帆在香港人间书局出版《野火集》,郭沫若亲自为诗集作序。这篇序言很短,他说:“诗歌是生活的录音,诗歌是感情的波纹。要有真的生活才有真的诗,要有真的感情才有真的诗。”郭沫若在序言中热情地称许《野火集》反映了诗人亲历的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和解放区人民的斗争生活,饱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给予了金帆很大的扶持和奖掖。

顺便提一下,《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三分册)》(北京语言学院编,1984年3月)记载,金帆“次年(1936年)开始文艺创作,第一篇诗作用克池的笔名发表在邹韬奋等主编的《新生》杂志上”。这显然有误,《新生》周刊在1936年已经停刊(1934年5月4日创刊,1935年6月22日被迫停刊,共出版22期),笔者查阅了全部旧刊,未发现署名“克池”的作品。随后查阅了1936年邹韬奋创办的《永生》周刊、《生活星期刊》(分别出版17期),但没有发现金帆的诗作。至于金帆发表的第一首诗作是什么,有待日后进一步挖掘考证。

热情参与香港左翼诗歌运动

抗战胜利后,金帆曾在香港香岛中学、达德学院担任校医,并在《华商报》《大公报·文艺》《新儿童》等刊物发表诗文,其中有不少以香港为题材的诗歌。如《香港,让我轻轻地摇你入睡》:

让我轻轻地摇你,

香港,让我轻轻地摇你入睡,

用我这大海的夜歌,

用我这温柔的绿波。

你为什么总不睡觉?

睁着千万双红绿的眼睛,

深夜望着天庭,

天庭上撒满蓝色的星,

星在笑得流泪。

你好像欢喜又好像哭泣,

你带着人间的悲欢荣辱,

你看见人们走在你的街上,

你听见人们在为金钱而噪闹。

香港,让我轻轻地摇你摇你,

请海风来吹黑你的山岭;

自从外人来到你的怀中,

你便夜夜都是失眠……

在香港期间,金帆积极参加香港的左翼诗歌运动。1946年与吕剑、芦荻等筹组中国诗歌艺术工作社,1949年与黄庆云、胡明树等在香港《新儿童》联署《一九四九年儿童节文化工作者宣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金帆与黄药眠、陈残云等21人在香港《华商报》联署《诗人节宣言》,至1948年联署文章纪念诗人节时已增至39人,还包括了郭沫若、柳亚子、冯乃超等知名人士。《诗人节宣言》热情地讴歌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向往建设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其中写道:

旧中国在灭亡,新中国在前进。在这大风暴的日子,大解放的黎明,作为一个诗人,他不仅要带着他的歌唱来参加人们革命的行列,而且要带着他的为人们服务的点滴实际工作,来共同创造人民大解放的史诗。我们愿意跟随着中国所有进步诗人的后面,一起向人民学习,学习他们创造文化的经验、斗争的经验、劳动的经验,为开创、建设新中国,而齐步前进。

明天,我们要手挽着手,歌唱着,走向自由、幸福、民主的大花园,那里开放着人民世纪里美好的花朵,闪耀着历史上最新鲜的阳光。

与马思聪交情深厚的词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金帆在广州华南军区工作。1951年,金帆调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音工团(今中央乐团)创作组专业作家,走上了音乐专业创作的道路,后来曾任全国唯一公开发行的音乐文学刊物《词刊》编委、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会员。而金帆与音乐结缘,应该从1937年的诗集《赴战壮歌》说起,并与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当时,马思聪和金帆并不相识。马思聪在书店见到一本封面上写着熟悉字体的诗集《赴战壮歌》,一开始以为是郭沫若的著作,信手一翻才知是陌生诗人克锋写的,但很快就被里面的诗歌吸引住了,便买了一册。回家细细阅读,被诗作《我爱我有一支喇叭》深深感动,当即铺开谱纸,飞快记下乐思,一首传唱四方的群众歌曲诞生了,标题改为《自由的号声》。原诗如下:

我爱我有一支喇叭,

以及一匹驰风的骏马,

在天将黎明的时候,

在暴风雨狂啸之下,

我要奔上喜马拉雅的高峰,

吹起这雄壮的喇叭,

把斗争自由的号声,

向沉迷的世界倾洒。

战士的心燃起一把火,

压迫下的人象火山爆发。

呵!

我将要看这苏生的大地

迸发出灿烂自由之花。

马思聪从《赴战壮歌》里选择了五六首诗谱成了曲,除了《我爱我有一支喇叭》,还有《前进》《让我们》《快为壮士制寒衣》等。当年金帆曾到家里访问马思聪,也通过信。但因广州沦陷,两人各奔东西,失去了联系。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当金帆转移到香港从事地下工作时,才得以和来香港举行音乐会的马思聪见面。在战争年代,他乡遇故知,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激动不已,并开始了他们第二次合作,共同完成了《祖国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1951年后,他们还共同创作了《淮河大合唱》,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大型声乐创作浪潮中的重要成果。据金帆晚年回忆,本来他们准备创作《和平大合唱》,也写出了《序曲》部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马思聪逝世后,73岁高龄的金帆写了缅怀文章《马思聪:热爱祖国的音乐家》,深情回忆了他们一生的诚挚交往,他说:“我和他相交近五十年,深深体会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作曲家、音乐家。”

向往美好生活的儿童文学家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

晨风吹拂五星红旗

彩霞染红万里山河

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家家的孩子都去上学

哈哈哈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1955年金帆作词、瞿希贤作曲,曾获第二届全国少年文学创作一等奖,在上世纪9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儿歌,至今仍传唱不衰,常见少儿乐队演奏。音乐形象明朗、健康,富有朝气,表现了少年儿童在阳光下快乐成长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调到中央乐团工作后的金帆,主要精力转向了儿童文学创作。他曾与瞿希贤、郑律成等作曲家一起,为孩子们创作了一批优秀歌曲作品。除了《我们多么幸福》外,还有《水兵回到海岸上》《踏着先烈的留下的脚印》等,这些歌曲浸透了金帆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切感受,对孩子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伴随着一代代孩子的成长,成为二十世纪新中国少年儿童歌曲的瑰宝。不仅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金帆经常到北京市少年宫参加音乐沙龙活动,给正在成长中而又最需要歌声的孩子们写歌。这深深影响和带动了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苏淑阳、金波、王玉田、杨春华等一大批著名儿童文学家。参与当年聚会的词作家晨枫回忆说:“对于这位供职于中央乐团的长辈作家,我当然十分尊重,也满含敬慕之情,而先生又总是寡言少语,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之间便鲜有倾谈之机。但先生每次到会手中总会带上他新写的歌词,然后用他那带有浓厚广东味的话语读给大家,虚心听取意见。那真诚的言辞、谦和的神态令人无法忘怀,三十余年过去,其情景依旧恍若昨日。”

此外,1955年金帆参加了中宣部和总政文化部组织的“长征采访小组”,由南昌启程,经井冈山、瑞金等老革命根据地,沿着红军长征的脚印一直走到雪山草地,走到延安。1957年,金帆创作了散文集《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故事集《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后,产生了热烈反响,直到1980年代仍多次再版印刷,其中《过雪山》曾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

猜你喜欢

壮歌郭沫若香港
长安壮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抗疫壮歌
郭沫若佚诗一首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楚庄王》:期待壮歌飞鸣
反七步诗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