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下“双重乐感”的音乐体验*

2018-01-23

黄河之声 2018年23期
关键词:局外人音乐学双重

胡 蓉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7)

“双重乐感”是由美国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Mantle Hood)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于1960.05发表The Challenge of “Bi-Musicality”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引用了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和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里面的解释定义乐感:“喜欢和接受音乐的能力、音乐方面的天赋”等…胡徳并不满意这种界定,便提出了“跨文化音乐的学者应该亲自实践音乐行为,参与面对异己文化的音乐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去捕捉这个不可捉摸的‘乐感’”,[1]由此产生了“双重乐感”教育理论。也就是说,学者们想要了解异于自身民族的音乐文化,要从他民族自身的角度感知和理解,强调田野实践重于理论构想,并通过实践调查音乐本身才能更明确的表述符合民族文化的音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文化综合起来的多元文化大国,各族文化相互渗透。笔者通过对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双重乐感”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多元文化价值的体现,而且透过该教育研究方法背后折射出“局内人”和“局外人”、“跳进”与“跳出”的思维模式。它不仅解除了一些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扩展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上开阔了视野,也为传统民间音乐教育指引新的方向。

一、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理论基础

“双重乐感”这一理论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所提出。中国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产物,相互交融、渗透,在拥有各特点的同时也呈现出共性。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尝试着以开放的眼光从世界的角度包容着民族音乐,不同的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同一民族中因地域的差异所表现出的音乐形式也有所不同。双重乐感理论的发展与运用的覆盖范围从民族音乐学到音乐教育等整个音乐领域,人们便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世界各国也开始重视各民族中的音乐文化。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双重乐感理论指引我们学习自身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态度面对它民族的文化音乐,并加强民族音乐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及文化自信。

二、“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跳进”与“跳出”

1960年,胡德在加州大学建立民族音乐学研究院并指出民族音乐学研究者应掌握“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研究方法。该方研究法最早出现在语言学领域中,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延伸到“双重乐感”教学体系,即研究者面对异己文化音乐研究时,与之所处人文系统不同圈子,那么这个研究者便是“局外人”人的身份,与之相反。王曰和孙元涛对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视角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认为局内人视角能够“领悟行为、感情和价值观的那些微妙的意义”,但却“否定了一种外度研究的可能性。”而局外人的视角可以“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陌生化”,可以“不偏不倚的姿态介入研究”,“但由于这种绝对的他者眼光实际上否决了参与式研究的可能性”。[2]

“双重乐感”教学体系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视角转换,需要研究者透过多元音乐文化的本体,从“跳进”的视角建立本我,又需要“跳出”的超我状态,从“他者”的立场思索和寻找本我的文化根源。总之,无论是身处于“局外人”的“跳进”,或者是“局内人”的“跳出”,都是培养“双重乐感”主要的研究技术路线。

三、“双重乐感”理念下的音乐实践

“双重乐感”基于文化多样性的背景,力求寻找一种人文的平等和差异与共的特性,使我们更全面深刻的理解音乐。我国新疆师范大学张欢教授在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对“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详细阐述,并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该理论的建构与技能训练进行艺术实践,取得了丰厚的硕果。

2008年,波士顿大学的两位博士克莱门茨、吉莉安李在肯尼亚山学院实践对双重乐感的探索,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如何在肯尼亚山学院实施双重音乐教育?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双重乐感?对该校师生从西方音乐和肯尼亚传统音乐两种音乐文化的结合,形成当代肯尼亚的混合文化,“在一定的现象和环境中,探索音乐的真实性的双向定义,表现出该理论运用到生活的时候需要更广泛的理解实际情况和学校经验,从而支持理论性的测试和建构。”[3]研究结果表明肯尼亚山学院的学生“双重乐感”能力便是一种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双重音乐文化观念、双重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混合文化,并且使得内心更为和谐的人。

综上所述,“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对于多元文化下的音乐寻找到和谐、平等的出路,拓展多角度思维,还对民族音乐教育事业指引新的方向。将“双重乐感”这一理念拓展至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仅是对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一种完善,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双重乐感视角下小学合唱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缘由是将该理论引申至中小学合唱课程中,有利于让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传统合唱文化的重镇。该研究是建立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完善。由于我国音乐教育系统化以来一直以沿袭西式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致我国大量传统民族音乐习得的丧失,此时,“双重乐感”能力的培养,就是建立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通过训练而习得多重乐感,从而培养学生摆脱欧洲听觉的偏见,建立我国传统少数民族传唱的体系,这样不仅能掌握学院派合唱的能力,还能掌握民族派的传统合唱能力。

猜你喜欢

局外人音乐学双重
基于双重预防机制创新化工企业管理模式
儿童保护没有局外人
音乐学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琴(外一首)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石头记(外一首)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