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乐团水准的重要性
2018-01-23金潇
金 潇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国内各大高校室内乐课程发展现状
纵观国内除音乐学院外的各大高校音乐系,我们可以看到室内乐课程基本上属于起步阶段。国内高校室内乐发展的空白,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就学校培养以及学生认知而言,各大高校的音乐系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唯主专业独尊”现象。视唱练耳、曲式和声、中西方音乐史等课程一直被排挤在“主流”课程之外,室内乐这门课程更是形同虚设。纵观我国高校过往音乐类的教育,一直都在强调培养“独奏家”、“独唱家”,试想,有多少学生具有成为“独家”的资质?不管是室内乐还是交响乐,都是器乐与器乐之间的相互交流,明白什么是室内乐,充分掌握乐器间的独特语言,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在乐队中找准自己的角色,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才是高校建立学生乐队培养乐手的真正价值所在。既然乐队的建立发展已然成为高校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对室内乐课程的重视以及对学生乐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和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学校的培养不够重视,室内乐专业演出也寥寥无几,造成学生对于室内乐认识不足,因此很难发挥室内乐的价值。只有正视对室内乐的认识,优化课程结构,才有可能将室内乐发展壮大,让学生在乐手这一角色上更得心应手。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于室内乐的认识是陌生的,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他们学习各种技巧,演奏(唱)谱面音符,为了追求炫技,忽略作品本身的内涵。也许能学会几首协奏曲,却仍然只能停留在谱面的阶段。成不了独奏家,乐队工作无法胜任,这样的学生,即使毕业,也很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窘境。学生在学校里是为毕业后打基础,是在学未来,而不是学现在。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是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独奏是最基本的演奏形式,而室内乐才是音乐表现手段的更高层次。
其次,就师资力量而言,我国的室内乐专业教师匮乏。很多高校即便是开设这门课,也是作为辅修课程,指导老师大多数本身并不是主修专业,也很少积极投身于这个专业。大多数的教师即便是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也很少与其他专业老师相互交流,比较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思维僵化。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师若只具备单方面的专业技能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室内乐更是挑战教师把教学实践与科研理论相结合。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才能对室内乐的教学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做系统的规划。放眼欧洲国家,无论是独奏还是交响乐协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得益于学校的培养,将合奏放在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无论是否走上专业训练的道路,就已经开始了各种重奏作品的训练,科学的学习、排练室内乐作品,各种室内乐夏令营活动丰富,校与校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各个学校、地区教师相互研究探讨,帮助学生全面培养音乐素质发展潜力。
再者,室内乐是高层次的音乐表演类型,但是它在我国器乐表演领域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与交响乐的演出相比更是显得落寞。对于大多数普通听众而言,它没有交响乐的视听震撼,也无法散发独奏家的个人魅力,因为不理解,更加无法体验到室内乐演出深度的内涵和纯音乐的感染力。室内乐需要的是我们浮躁的社会人耐下心来,静静地去体会作品中的灵魂的倾谈。市场决定需求,当室内乐的市场如此萧条,它边缘化的地位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只有当它真正从学校教育开始普及,才能培养更多的听众,才能在音乐会推广开来。
最后,学生学习资源的缺乏性。古典音乐的室内乐作品难度是在很多独奏作品难度之上的。那么在缺乏专业训练的前提下,综合类高校的学生能够胜任的室内乐作品少之又少。特别是管乐的室内乐,乐谱资料匮乏,于是更多的学生只能选择去演奏一些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重奏,这种愚笨的方法只能事倍功半。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有限的古典浪漫重奏作品,这也将大大削弱他们的演奏积极性。
二、国内高校乐队发展难点
近几年各大普通高校涌现出一股建立校内交响乐团的热潮,这是一支有别于专业交响乐团和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队伍。首先,在乐团成员上,普通高校的器乐学生各个专业没有办法与音乐专业院校人数相媲,不管是弦乐、管乐还是打击乐器,因此在乐团编制上人数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普通高校的学科设置比较综合,有些学校会以学分制要求学生参加排练以及演出,无论如何,大部分学生并不会以乐团排练为专注点,因此在专业水准上相对不那么尽如人意。况且交响乐的作品织体相对丰富,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可能在技能上暂时不具备驾驭复杂交响乐的能力,因此在演出曲目上大都只能以符合大众的审美去做安排,更多只能流于形式。再者,综合类大学师资力量不如专业院校那么储备充足,很多声部可能没有专业老师,例如巴松、短笛、竖琴等乐器,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可能学生也没办法招收,或者不得不面临改专业的困境,这无疑给乐团的排练增大了难度,很多演奏曲目不得不因为声部缺失而进行另类的改编。最后,即便乐团的人数能够达到小规模编制,可是学生流动性太大,在培养了三年之后,学生即将毕业,那么乐团不得不面临再一次去培养新乐手的情况,这给乐团的稳定性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综上所述,要想在普通高校建设一支支优秀的乐团其实是举步维艰的。
三、各地区高校室内乐与乐团发展不平衡性
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地域差异等原因,导致各高校乐团发展步伐差距逐步拉大。以下以北京、武汉和郑州三个地区高校为例,来论述国内高校室内乐及乐团建设程度。
首先以位于北京的首都师范大学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处于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的领先地位。他们的乐团成立时间很早,目前已经发展成国内一流的大学生艺术社团。不仅是乐队,他们还拥有民乐团,室内乐团等多个具有相当水准的艺术社团。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一、首都师范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前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两所专业院校的为标榜,后有国内一流的专业乐团为指导,因此他们享受着极为充沛的教师资源,师资优良。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聘请的声部教师大多是来自于北京各大乐团的专业演奏员,教学起点高,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使得室内乐课程以及乐团常规训练有了基本的保证。更有国家著名指挥担任学生乐团指挥。二、位于北京这一有利地理条件,使得他们能够争取到更多大型演出,例如08年奥运会、建国60周年大庆等。乐团不仅仅停留在国内的演出,他们常常获得走出国门远赴德国、奥地利等过演出交流机会,他们训练目的也侧重于培养留学生出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三、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是学校会根据乐团声部所欠缺人数比例来制定招生计划,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乐团声部人数不足的遗憾。因此,功能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演奏者水平较高,使得声音融合度,对音准、音乐性的概念都能准确把握,科学的设置,让学生从根本上获得收益。
相比北京这类已经取得优异效果的地区,再来看看中部地区——武汉,中部最大的城市。高校聚集,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综合教育实力名列全国。在刚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初,武汉各高校乐团就已纷纷建立。华中师范大学就是全国师范教育的佼佼者。聘请海外博士作为院长,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汉大学的乐团指挥更是享誉世界级指挥家切利比达克的关门弟子。短短几年武汉大学学生乐团就已成为武大的一张响亮名片。本人曾有幸参与两所高校乐团的成长,见证他们实现了从室内乐到乐团的进化,深刻感受到了在这两所大学中室内乐起到的推动作用。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内,经常举办各类室内乐讲座,切利比达克学生率德指挥作为客座教授(其本身就是小提琴演奏家、钢琴家)常年指导室内乐课程,传递国外教学经验。并且该学生社团经常与武汉音乐学院各室内乐团进行交流合作,相互传递学习经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武大学生的好学性与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性共同缔造了乐手的综合素质与音乐素养。相比于北京的成熟发展,位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也开始将室内乐纳入必修课程,虽然学生在技能上无法与专业院校相比较,但是因为通过室内乐的聆听声部、指挥、相互织体推动发展等正规训练,已经对乐团的排练进度和音乐性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已经慢慢从以曲养技转化成处理音乐效果阶段,使得乐队的训练更加完整和灵活。
再以发展相对滞后的河南为例。据笔者调查河南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交响乐团现状如下:一、学生乐团由于乐手人数严重不足,出现了声部老师与学生比例失衡的问题,尤其是弦乐声部,除了前排教师,坐在后面的学生在演出的时候都还处于识谱的初级阶段。二、受学生演奏能力的限制,曲目选择相当有限,演出曲目重复,大多只是在音乐会前夕盲目排练,学生以及各声部老师对于日常训练不够重视,没有合理安排室内乐训练课程,缺乏老师科学指导,缺乏室内乐的功效:通过困难片段化整为零,重新整合,细化各个步骤这一重要过程,广度和深度都得不到发展,缺乏核心训练,学生自行练习作品,错误的概念越来越根深蒂固,导致质量无法保证。三、建设乐团目的的差异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室内乐,乐团没有正确的认识。四、全国统招无法自主选择学生,器乐无法齐全,专业程度差距太大等重要制约因素。五、虽然各大高校都设有学生乐团,但却很少进行相互学术交流,政府以及民间给予的各大高校巡演机会屈指可数,无法形成良性竞争。由此可见高校课程设置更应该从训练学生的小型室内乐着手,通过室内乐训练和演出,让学生对合作有初步的认知,再进入小编制的乐队才能更得心应手,把水平不一的学生按相似程度组成若干重奏组,分开排练、授课,分别布置程度不一样的作品,才能发挥室内乐的作用。学校更应注重各类室内乐名师讲座,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对室内乐产生清楚的认识继而产生兴趣。把室内乐的训练纳入乐团常规建设当中,才能更好的发展乐队。因此,以河南省大学为例的各大内陆高校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建团的初级阶段。
四、室内乐如何推动乐团发展
首先,树立集体概念,培养听觉契合度。室内乐无非是交响乐队的微型,当声部骤多且作品织体复杂时,没有经验的学生只能埋头眼前的谱面信息,速度、拍点也许没有办法与指挥保持一致,那么慌乱中必然破坏整个团队的演出。室内乐培养的是什么?是音色的统一,节奏的一致,甚至组合中连呼吸气口都充斥着默契。重奏给我们带来的,是几个音乐上的伙伴从技术到音乐的沟通,从点头之交到亲密无间,彼此间的熟络是根据作品慢慢磨合培养起来的。由于人数少,而声音又要求度协调,那么一丁点不准确都是极易被发现的,迫使演奏者必然需要在音准、演奏法上做各种调和,竭尽所能去听其它声部的变化,去共同追寻每一首作品所需要的正确音色。在一个重奏组中,不一定每一次都非常幸运的每一个乐手水平相当,那么当出现差距悬殊的时候,当某个声部盲目冒尖的时候,当某个乐手性格锋芒毕露的时候,如何去完成技术和声音的融洽,这无疑是集体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团体观念的体现。无论是弦乐重奏还是管乐重奏,由于它声部所需的人数较少,声音容易让学生清晰而听。因此当细微的变奏,声音的均衡需要时,更容易让学生在演奏时达到要求。从室内乐里学到的运用到乐队中去,不是独奏,不是突出个性,是成员的共性,是牺牲是包容是海纳百川整齐划一。
再者,技术的训练。对于室内乐而言,技术方面的训练可以包含两个方向:横向以及纵向。横向是指器乐本身的演奏技能,纵向则是演奏的和声织体。例如在弦乐四重奏中,音乐作品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有些作品需要四个个声部旗鼓相当互相斗争,有些作品则可能需要以第一声部为主其余声部相互烘托,那么如何做到音乐丰富的表现手段,考验的是演奏者的技术搭配。又譬如钢琴五重奏,弦乐使用的是纯律,而钢琴使用的则是十二平均律,那么弦乐如何通过指触的改变达到与钢琴在听觉上的统一,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使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在声部中得到和谐,这些都是演奏者音乐素质的体现。当习惯了室内乐的训练,学会了如何在强的时候不把自己的音色凌驾于集体之上,在弱的时候给予对手足够的发挥空间,各个声部相互相互依存却又独立存在。当锻炼出了室内乐中和声、节奏的结合的能力,再去进入乐队,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是兴趣的培养。在学校建立一支支学生的室内乐组合,培养几个兴趣一致的好友,偶尔听到一首大家都喜欢的作品,拎起各自的乐器,谈笑间,不需要学分的强制老师的呵责,步入排练厅,乐逢知己只叹时间飞逝,音乐声中缓缓道来的是各自的感悟是灵魂的碰撞。此间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巧妙的心领神会,已经是兴趣最大的催化剂。学音乐的人身上固然会带有一丝浪漫色彩,初登舞台时内心的小小激动,即使是一首《小星星》也让儿时的自己满足窃喜。然而繁多的课业,久攻不破的技术难题,长时间的音阶练习,或许已经让学生们忘记了彼时自己选择专业的初衷。这时候,几个好友,带着放松的心情,从霍夫曼到莫扎特,从海顿到德沃夏克,用你的乐器代替说话,用他的乐器代替回响,或许在初长成的时候略显笨拙,但却没有了独奏的炫技,重拾了对音乐最初的喜爱。独奏相对来说是一件苦闷的事情,没人陪你练习各种技巧,没人听你音阶是否跑调,室内乐恰好避免了苦闷的练琴过程,嬉笑间,作品已经成为了我们手中挥霍的畅快。带着贝多芬交响曲生命的敬意,带着对莫扎特童真的乐趣,带着老柴民族的长叹,感情的流露就变得如此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对手中“家伙”的喜爱重新回来了,那么我们便可以积极投身于学校乐团的徜徉之中了。那里声势更加浩大,那里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轰隆隆的音乐声好不热闹,此时的年轻乐手们体验着全然不同的创造氛围,蓄势待发。
综上所述,如果学生能在大学期间系统的学习室内乐,构建室内乐演奏的基本方法,对于他们在学校乐队的打磨也会更加来的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