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湘西苗族唢呐艺术传承方式

2018-01-23

北方音乐 2018年19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泛音滑音

戴 甜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苗族唢呐,现分布于湘西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县以及永顺县部分地区。以凤凰县腊尔山乡,花垣县雅酉乡等地更为流行。本文主要以湘西凤凰县腊尔山台地境内的山江镇苗族唢呐作为研究对象。

关于苗族唢呐最早文字记录为著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1896—1959)遗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1940年)所载:“唢呐,为苗区盛行之乐器……茅筒用沸水煮过,压成扁状,吹之即鸣,下端安铜喇叭配备完美,吹声嘹亮,闻达数里,颇为社会人士观听,两人齐吹,双音鼓动,声雅异常。”另有凤凰地区艺人石二哥,其祖父石才洞就是唢呐艺人,故清光绪年间就有苗族唢呐传播。从石启贵先生描述的:“吹声嘹亮,闻达数里……两人齐吹,双音鼓动……”苗族唢呐的演奏风格较粗犷,声音洪亮,且多为两人同时演奏。

一、苗族唢呐的形制。

乐器的形制往往决定了乐器的音色。经笔者对比,发现苗族唢呐与汉族唢呐形制区别在于:哨片大小的选择较自由,音孔较大,管身较大,碗有两层,芯子比汉族唢呐多一个气盘,为葫芦状。整体偏大的形制决定了苗族唢呐的音量比汉族唢呐更大。

早年间艺人会采摘芦苇制作哨片,现在的艺人选择购买汉族唢呐的哨片后稍作修改再使用。较小的哨片灵敏度高,但是在吹奏高音时常常偏高;基本功较扎实的民间艺人会选择大的哨片进行演奏,但演奏低音时常常偏低。

二、苗族唢呐传承方式

苗族唢呐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徒弟跟随师父同时学习“唱谱”,通常在劳作时哼唱,熟悉后再进行演奏练习,同时师父陪练。汉族地区的民间唢呐传承时多哼唱工尺谱,(《浅谈唢呐教学中口传心授和曲谱的传承》范曦)。而山江地区的唢呐艺人唱谱时采用了类似台湾民歌中的“状声词”:如“啊哄啊嘿”,以不同的文字代表不同的演奏技巧。

单纯的演唱曲谱“3-6-3-5-”并不能体现出旋律在演奏时采用的具体技法,而结合唱谱演奏时(如“啊哄啊嘿”),民间艺人却知道在唱“哄”字采用的是喉音演奏技巧。

笔者曾经在山江地区对唢呐艺人做过访谈,同时记录了部分曲牌的“唱谱”,笔者将对“唱谱”中代表性音节进行汉字拟音标记,同时做出对演奏技法的解读:

“嘿”。在唱谱里出现的“嘿”字,多带向上的滑音,这类滑音在实际演奏中对应的是以气息演奏的滑音,而不是以手指控制音孔大小演奏出的滑音。

“喔”。唱谱多位连续的文字,如“喔嘿喔嘿喔呀呼嘿”,“喔”字多用在乐句开头为高音的部分,且在乐句中反复出现,“喔”字多为在下把演奏的泛音。

“啊哈哄”。这三个文字出现时,都为气吐音,“哄”字的音高应与泛音出现的音孔一致。经笔者对比研究汉族唢呐演奏技巧,可以理解成这是与泛音相关的音,演奏起来很困难,不是每个民间艺人都会这种演奏技巧,且民间艺人普遍认为他们所演奏的高音就是泛音。

“吼吼嘿”。“嘿”字是气音浊化后演唱,当艺人演奏时,气息的浊化会给唢呐的音色带来一定的变化。

三、思考及小结

综上,由于苗族唢呐,管身的自主制作,哨片的灵活选择,特定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加上当地的苗歌或小调旋律的影响,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旋律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造成的信息冲击,造成民间艺后继无人的现状,湘西苗族唢呐艺术亟待保护。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泛音滑音
论古琴泛音及其在乐曲中的运用
民间艺人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蒲剧音乐中二胡滑音技法与效果初探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