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泸溪县跳香祭仪的音乐研究
2018-01-23邓一军
邓一军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一、跳香祭仪的音乐内容
苗族跳香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是当地老百姓生活的鲜明写照,是村民对来年收成、家庭兴衰、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心理寄托,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一)跳香祭仪音乐的唱词内容
跳香祭仪音乐的唱词内容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起师,是拜请五谷神灵、八方本师兵、七千祖师及玉皇大帝等下凡来辅佐人间,享受供奉。第二部分申法,是老司奉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骑龙骑风、老祖师等神仙来布阵治妖邪。第三部分奏文,是老司拜请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骑龙骑风、老祖师等神仙来救灾救难。第四部分是老司按照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顺序派发兵马及发刀、枪、旗。第五部分是请鲁班师傅出来,为从天上来到跳香殿坛的兵马造桥迎桥。第六部分犁田修畲收割,是老百姓渴望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朴素的心理愿望。第七部分传五谷,唱词的内容是通过做法撒五谷的方式,表达老百姓祈求来年丰收吉兆的愿望。第八部分发童子(发仙娘),是老司把童子的灵魂送上车,去通神,与神对话。第九部分酬神,是老司弹着手中的圣水,让所有的人都感受神的威力,最后还要答谢参加跳香的众人。由此可见,跳香祭仪的理论依据乃是“万物有灵”,是与宗教神灵及生活劳动相融合的产物,是人与神的交流的祭祀活动过程,向老百姓表达渴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安居乐业的心意和愿景。
(二)跳香祭仪音乐的表演内容
跳香祭仪音乐表演分为独舞、多人舞和集体舞,在整个跳香活动中占据中重要位置。跳香祭仪音乐的表演是与宗教神灵及生活劳动相融合的产物,既是宗教的娱神表演,也是反映生产生活劳动的表演。模仿生产劳动中的音响和动作,重演劳动过程,目的是创设一个劳动情境,传授劳动知识和经验,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成为一种典型的劳动表演动作。如第七场传五谷,众人祭奉“五谷神”,把平时生产劳动的动作与跳香祭仪音乐的表演动作相互融合,分别表演出“烧地”、“撒种”、“修地”、“除草”、“播种”等动作狙犷、刚健音乐形式。
(三)跳香祭仪音乐中的乐器
跳香祭仪中常见的乐器有牛角、大鼓、大锣、唢呐、长号、铜锣等。其中牛角是跳香祭仪音乐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古老歌舞中得到普遍运用,不但容易获得,吹奏时声音悠长宏大。锣鼓在我国所有的宗教仪式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强化音乐节奏、渲染法事表演气氛及配合主持人法事表演有很重要的作用。跳香祭仪活动有了锣鼓伴奏的配合,节奏性便能得到充分、突出的发挥。
二、跳香祭仪的音乐特征
跳香祭仪的过程也是音乐表演的过程,在唱腔、伴奏和表演三个方面有独特的音乐特征体现。
(一)唱腔
唱腔是跳香祭仪中经文表达的主要技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并适应了所有跳香经文的演唱形式,并通过这种演唱方式渲染给听众。
1.旋律
跳香祭仪音乐的旋律以纯朴、流畅、明快、自由、对仗为特征。起腔开始部分具有任意性和口语性,旋律中出现较多的滑音和倚音。跳香音乐唱腔具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语言特色,也反映了湘西人民的乐观和幽默,唱腔中运用了独特的下滑音装饰。倚音是在跳香唱腔的骨干音前加入各种不同的装饰音,通常是在主音上下方构成同度、大二度、小三度的关系。跳香音乐的唱词中运用了许多极具地方语言特色的衬词:“啊、哦、那、就、哎、类、呀……”等,增强了唱腔的地方特色。跳香音乐的音域在八度以内,音域最宽的地方也很少突破十度。旋律进行与当地民歌相似,几乎没有偏音,而是以民族五声性调式为主。跳香祭仪音乐的主体是经文的阐述,因此旋律部分稍显平实与简洁。
2.节奏
跳香祭仪中既有规范的音乐节奏,也有很多自由多变的随意发挥性节奏,唱腔中除了出现的X X、X·X、X X·、X XX、XXXX、XX X、X·X 、X X·等节奏,还有休止、任意延长号,自由而变化多样。这就是跳香祭仪音乐中自由与规整的节奏特点,与诗歌式的经文诵读、气氛渲染及唱腔调整变化息息相关。
3.调式
跳香祭仪音乐以宫、商、羽调式为主,多为五声性,古朴单一。宫调式常以5、2、1三音为骨干运用。羽调式常以6、1、3三音为骨干运用。而商调式则以2、6、1三音为框架构成。其功能进行有三种情形。一种主音强调,无属音支撑,结束在主音“6”,没有“起承转合”。另一种是音乐结构明显的功能性,主、属音相互支撑,调式功能完整,羽调式功能齐备,如跳香祭仪音乐主要唱段中出现的羽调式,全曲主、属音结构明显,功能倾向强烈。还有一种是音乐调式功能模糊不清。如跳香祭仪音乐主要唱段中,第一乐句从结束音来看有宫调式感觉,而第二句的结束音又结束在以商调式为结束感的商音上,造成商调式功能进行,新奇而意外。
(二)伴奏
泸溪跳香祭仪中,多种不同的伴奏乐器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演唱表演。它们可以出现在演唱表演的前、中和后,对现场的演唱表演起到渲染、推动、润色的作用。主要伴奏乐器有锣鼓、唢呐和牛角号等。
1.锣鼓与钹
锣鼓与钹在跳香祭仪的音乐中是必不可少的,整个法事表演的过程都要敲锣打鼓打钹,如唱神歌、请神和送神等。锣鼓及钹的打法简单直接,其节奏型以XX、X XX、XXXX、X、X·X为主,花式不多,鼓点随节拍而动,常在强拍上敲打。因此,法事演唱表演通过音响强烈的锣鼓伴奏,节奏性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演唱者的法事表演、节奏强化、气氛渲染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土唢呐
土唢呐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伴奏器乐,可以在演唱的同时、开始、中间和结尾处使用。土唢呐定调单一,音色深厚。唢呐艺人和制作工匠的技艺越高,吹奏水平和唢呐音准就越高越好。土唢呐在法事表演的过程当中,对唱腔的起腔、过渡、完善和补充具有很大的作用,起到固定唱腔、规范调式的作用。
3.牛角号
牛角号是有双重功能的音响器具,既是一件伴奏乐器,也是一件法器。它的发音粗犷悠远、古老质朴,只有“乌”、“吭”两音,是湘西地区祭祀活动重要的通灵法器。在跳香祭仪的请神、集体娱神和送神环节中,都要吹奏牛角号,是引领众神一起来享受人们的供奉和祭拜的伴奏乐器。
(三)表演的即兴性
表演是跳香祭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司要完全演绎这个角色,必须一边吟唱,一边表演,才能达到“哗众取宠”和“推波助澜”的效果。跳香祭仪音乐在表演时,没有专门和舞蹈相结合的音乐思维,不讲究音乐发展的对比与矛盾冲突,表演及演唱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这种即兴性,是由于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和不同个体不同的生活体验,以及湘西苗族人民注重旋律的审美习惯所形成。这种艺术传播形式,更为融洽、更为群众喜爱,音乐更加鲜活。
三、跳香祭仪音乐的借鉴
跳香祭仪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歌者灵活运用自己的真假声和小嗓,唱出高亢而尖细的音色,拥有独特的苗族高音拖腔,成为明显的演唱特点。在演唱时,首先要气沉丹田让真假声充分结合,不要有声区的差别,要高位置、有穿透力,把声音甩出去,让听者充分感受到声音的此起彼伏。演唱者必须随着音乐的发展,必须通过润腔不断调整嗓音,运用大嗓把声音变得厚实,形成与原来全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泸溪跳香祭仪音乐独特的演唱风格,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我国的声乐演唱风格多样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结结
通过对泸溪跳香祭仪音乐特征的分析研究,不仅了解了它的音乐内容,还掌握了其独特的唱腔风格与技巧,对于民族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们更好的吸收地方传统音乐的养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我国民族音乐。
[1]刘兴禄.“跳香”:还愿仪式的别样展演—湘西用坪“跳香”习俗调查[J].文化遗产,2011,02.
[2]吴忠军.苗族的“跳香”与族源[T].中南苗族学院学报,1993,06.
[3]舒达.论跳香的美学内涵[T].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2).
[4]吴忠军.苗族“跳香”初探—兼论东部支苗族源流[T].民族论坛,1993,03.
[5]苗族跳香—跳出五谷丰矜的幸福生活[T].民族论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