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召唤结构”在《高山流水》中的运用
2018-01-23王萌萌
王萌萌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一、关于“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大师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概念,是西方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他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空白与不确定性,主要观点是“空白”理论。“召唤结构”是连接创作者的创作意识与接受者审美意识的纽带,它需要接受者去运用想象去填补。
在进行艺术作品鉴赏时,接受者有兴会的过程:一是感触,在鉴赏一部作品时,艺术接受者首先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理解,感受作品的特色。二是生兴,艺术品自身的特色会调动接受者全身心的感触,使接受者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三是兴会,艺术接受者在艺术作品独特魅力的激发下进入一个特别感动的情境中,发生人生的奥秘。四是兴味,艺术接受者可以透过艺术品领悟更深层次、更朦胧深邃的感性意味。[1]“召唤结构”可以在兴会的每个过程中令接受者对艺术作品进行不同层次的空白填补。
二、《高山流水》中的“召唤结构”
感触,接受者在初次接触《高山流水》时,由听觉感受音乐静穆氛围。乐曲初始节拍自由,旋律不明显,缓缓地速度使人浮躁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随着曲调的变化会使接受者仿佛置身在大自然美妙的景色之中,自然地把描写高山和流水的旋律区分开来,使接受者徜徉在高山与流水之间。此时的接受者或许会想到自己曾经去过的某个山间伴随着琴声仿佛又再一次进入曾经的地方。
生兴,《高山流水》是以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体裁创作的一首古琴曲。描写俞伯牙在出使楚国途中的汉阳江口出的一座小山脚下,望着着天上明月借着旷野难得的平静,突然之间令他有种初学琴时老师成连先生带他到蓬莱山的感觉,于是醉心于自我的琴声中。突然之间伯牙所弹之琴有一根弦崩断,据说有人偷听琴时,琴才会崩断,伯牙很是惊讶就问一旁童子是否有旁人在听,果真有一陌生人,两人倾谈之下,方知偷听者是楚国明乐师钟仪之后裔钟子期,子期怀才不遇,只得以砍樵为生。伯牙抬头远望高山,在琴音中表现山高大之状,子期说“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又对着江河,在琴音中表现流水奔流之势,子期说“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说出他的心声。在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就坚决的把自己心爱的琴摔断了决定终身不会弹琴[2]。这个故事表现了知音难求,也表达出俞伯牙寻觅知音的真情。而琴曲《高山流水》正是借此题材在接受者欣赏高山之巅云雾缭绕、山涧小溪流水跌宕情景的同时又可以体会知音之间的惺惺相惜。欣赏者如果知道这层含义一定也会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从而知道找到一个知心的人是多么不容易,会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友谊。
兴会,《高山流水》以俞伯牙绝琴明志为终,一是为了悼念亡友,二是为自己高超的琴技和思想无人洞悉与领会而感到深深地苦闷与无奈。这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鼎盛,士大夫对国家观念比较浅薄,并不忠于自己的诸侯国而是在各个国家之间流动,他们希望能有欣赏自己、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一展自己胸中所学。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者心中所想,但达到目标的人却是少数,更多地人一生怀才不遇。这正是《高山流水》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无数欣赏者在聆听这首琴曲时会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境遇想到人生遇合的美妙与人生不遇的缺憾。
兴味,是兴会过程中最独特的体验。《高山流水》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深受道教影响,其中所阐释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古琴泛音优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泛音、散音和按音又称为天声、地声和人声,其本身独特的音色更使《高山流水》意境得到升华。《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天人合一”要使人融合与大自然中,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琴曲《高山流水》被历代琴家不断加工、再创造,曲中伯牙与子期两个琴音相通之人在偶然中相遇然后彼此相识、相知两人心灵相通与高山流水浑然一体。[3]《高山流水》达到的艺术高度正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会让许多专业人才为之倾倒。发挥自己最大能力去挖掘这一宝藏,使之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珍品。
三、结语
中国人深受道教及佛教思想影响,“召唤结构”在中国乐曲中有所体现。“空白”理论在其中并不是单一出现,常常伴随着“意境”、“意蕴”阐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艺术作品,而是要积极主动去接受意识作品,只有深入的去研究欣赏者接受的诸多要素,才能完成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更好的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召唤结构”不仅使欣赏者得到满足感,还使欣赏者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艺术作品互相交流,体味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不同层次的感受。
[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冯翔祺.简析古典名曲《高山流水》的音乐文化意蕴[J].兰台世界,2013.11:143-144.
[3]梁萍.古琴曲《高山流水》的艺术手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