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坡早糯鲜食玉米春季早熟栽培技术
2018-01-23丁建文张晓辰
丁建文,张晓辰,杨 兴
(天津中天润农科技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景坡早糯是天津中天润农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早熟白粒糯质鲜食玉米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果穗外观好,风味优、市场售价高等特点。2015年在中国鲜食玉米大会上获最具市场潜力奖,2017年在中国鲜食玉米大会上获最佳产量奖、最佳风味奖。2013年、2017年分别通过天津市、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津审玉2013008、冀审玉20170089),适合在天津、河北地区春、夏播种植。
1 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31 cm,穗位86 cm,全株叶片数19片。雄穗分枝8~12个,花药黄色,花丝红色,果穗锥形,穗轴白色,穗长19.9 cm,穗粗5.0 cm,穗行数14行左右,秃尖1.4 cm。籽粒白色,糯型,行粒数35.5粒,鲜籽粒百粒重39.8 g,出籽率67.4%。从出苗至采收鲜果穗75 d左右。经河北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专家组品尝鉴定,达到部颁糯玉米二级标准。
201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粗蛋白质(干基)9.51%,粗脂肪(干基)5.41%,粗淀粉(干基)72.76%,直链淀粉占粗淀粉(干基)总量的0.95%;2016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蛋白质(干基)10.72%,脂肪(干基)4.76%,淀粉(干基)70.58%,直链淀粉占淀粉总量的1.36%。2015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中抗小斑病,感矮花叶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玉米螟,高感大斑病;2016年,中抗小斑病、矮花叶病,抗瘤黑粉病,感大斑病、丝黑穗病、玉米螟。
2 产量表现
2015年河北省鲜食糯玉米组区域试验,鲜果穗平均单产984.7 kg·(667 m2)-1;2016年同组区域试验,鲜果穗平均单产869.6 kg·(667 m2)-1。
3 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建议购买带有包衣的种子,如无包衣,应进行种子包衣,预防丝黑穗病。
3.2 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提倡冬前整地。如前茬为高秆作物需进行秸秆粉碎还田,有条件的地区可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之后深耕,深度20 cm以上,再进行旋耕,封冻前冬灌。
天津地区二月底至三月初开沟,宽度45 cm左右,深度约20 cm,两个沟的沟心距离为120 cm。开沟方向根据地块而定,垄沟走向以东北至西南方向最佳,其次是东西向,沟边应北高南低。在沟底中心开沟施肥,667 m2施磷酸二铵20 kg、缓释肥30 kg、硫酸钾5 kg。如地力较差可适当增施缓释肥。
3.3 隔离种植
选择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质肥沃,旱能浇,涝能排的地块。为防止串粉改变商品性状,应隔离种植。早春种植的景坡早糯玉米种植较早,加之生育期较短,与其他玉米应隔离20 d以上种植。如无时间隔离条件,应与其他玉米隔离400 m以上。有树林、山岗等屏障的可适当缩短隔离距离。
3.4 适时早播,合理密植,一播全苗
天津地区一般在3月中旬即可地膜覆盖播种。墒情足可直接播种,墒情不足可先顺垄沟补水再播种,播种在垄沟内的两侧,行距35~40 cm,株距30 cm。发芽率95%以上的种子可单粒播种,但为保证一播全苗最好采用双粒播或单双粒播种。播种后喷施除草剂、覆膜,膜宽80 cm以上。把膜压实,形成南低北高的小拱棚。
3.5 放风与放苗
幼苗可在地膜下长到5片叶左右,叶片顶膜后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放风放苗。气温太高要注意通风,通风的方式有2种,一是两头放风,这种方式适合温度不太高时进行;中午放膜,下午压上膜;另一种方式是在膜上打孔,这种放风方式比较灵活,方法是用一个小木棒,在木棒的一头钉上钉子,用钉子尖在玉米苗的上方轻轻刺破薄膜,刺孔大小和密度根据气温高低确定,气温不是太高时可刺小孔,密度稀一些;随着温度的增高逐渐加大刺孔密度和大小,最终把每一株上方的塑料薄膜都刺开,直至全部的孔都刺开后再将苗引出,用土压实薄膜。
3.6 灌 溉
玉米苗期较耐干旱,5叶以前不浇水,5叶后根据旱情和植株长势适当灌溉,灌水量应根据旱情而定。开花期和灌浆后期遇旱应及时灌溉,延长采收期,改善商品性状。
3.7 病虫害防治
主要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玉米螟、蚜虫等。苗期以防治地下害虫为主,主要防治地老虎和金针虫,可通过种子包衣进行防治。生长期以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和蚜虫为主。在玉米螟产卵盛期,人工放飞赤眼蜂进行防治,或在大喇叭口期用Bt粉剂灌心防治。发生蚜虫时,可用50%抗蚜威等防治。由于糯玉米采收较早,在病害大发生前基本可采收完毕,一般不需要防治。
4 适时收获
一般授粉后22~29 d为鲜穗最佳采收期,采收后应及时上市,避免存放时间过长影响品质。
[1] 李争,王妍卿,曹珊珊,等.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2017(3):19-20.
[2] 宋朝玉,刘树堂,李振清,等.甜糯玉米鲜食商品化栽培技术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9):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