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红色文物展陈效果的再思考
2018-01-23王高
王 高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 合肥 230091)
1 红色文物概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应牢记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红色文化,它不仅是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的实物反映,是从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艰辛道路的记录者,更是中国梦的道路源泉所在。它所蕴含的悠久的革命传承与革命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中国人民追寻初心和实践的完美体现。
宣扬红色文化,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重要的是抓住载体和媒介,对于革命类纪念馆而言,红色文物显然是着重体现和表达的主体。中国历史发展和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以及近现代革命斗争史的丰富内容,构成了革命类纪念馆事业的先天条件[1]。文章将探讨新形势下,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负有弘扬红色文化使命的革命类纪念馆对于红色文物的展示及宣传的效果,还有对红色文物的保护、管理及展示的经验。
2 红色文物展陈存在问题
红色文物不仅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藏品,还包括众多革命遗址、遗迹。将馆藏的红色文物展示好、宣传好是革命类纪念馆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但是就调研情况来看,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2.1 文物保护工作“遗失”
由于文物保护工作受资金、观念的限制,一些场馆的防虫、防光和防尘等基本防护措施不足。对于散落在偏远地区的一些革命遗址、遗迹不能及时配备防震、防雷等预防保护设备,在文物修缮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
以安徽某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为例,该陈列馆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革命烈士李月华同志的英雄事迹。展板内容较翔实,可反映出李月华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在平凡岗位做出的不平凡事迹。然而因保存不当,致使李月华同志生前所用听诊器胶圈存在多处断裂,棉纺类衣服也生出不同程度的斑点。此外,在该陈列馆中,金属文物锈蚀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保存年代越久,这些文物的受损率也将更为明显。
革命类遗址、遗迹的修缮和日常维护中所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遗址、遗迹的修缮不能“修旧如旧”。安徽萧县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遗址便是如此,与传统建筑风格相违背的建筑材料的运用,破坏了整个遗址的革命氛围,破坏了遗址的严肃性、历史性,不能给游客带来更多直观的感受,而这恰恰是红色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遗址、遗迹甚至还存在领导参观才开馆、不漏雨时才开馆、有资金拨款才开馆等不良现象。遗址的消防问题等隐患,更是时时存在。一些遗址存在无人看管的问题,甚至有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四川南江县便因保护力度不够,致使革命遗迹损毁严重。一些红军墓出现棺木朽坏、尸骨外露的现象,作为红军战斗场所的马桑庙战斗遗址也因为保护和重视力度不够,基本不复存在,仅剩下石门还能一窥当年战斗痕迹。大别山周边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相当多的革命遗址或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或因城乡建设需要被人为侵占和拆毁,许多革命遗址沉睡山林,无人问津。
2.2 陈列方式的粗放性
相当一部分的革命类纪念馆对于红色文物的陈列存在粗放性。如认为只要向游客展示革命时期的武器装备,再配合展陈文字内容,只要能让游客感受革命时期武器装备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在大别山周边革命类纪念馆中,能看到众多的大刀、长矛、土制的手雷,可对这些武器的获取途径、生产方式以及敌对方面的武器装备情况介绍甚微,游客对这种粗放式的陈列显现是不满足的。我们在布展前若缺乏深层次的思索,呈现出的陈列就自然无法让游客更深入地体会革命的艰辛。
有的地方甚至存在将革命遗址、遗迹委托当地村民日常管理,存在长期“闭门”的现象。认为游客只要了解到遗址、遗迹的外在建筑以及简单的文字简介就足够了,直接造成游客对于建筑的内在结构和具体的革命事迹感悟的遗缺,难以发挥革命文物传承革命文化的作用。
2.3 直观感悟的“断层”
一些人认为,只要透过革命文物将党在某一阶段的革命历程讲清楚,将革命的艰难历程反映出来,便完成任务。因此在展陈设计、讲解词开发上,仅添加侵略者的残暴,革命者的不畏生死等内容,将其作为革命教育宗旨和目标。这种一成不变的单一性思维,不能根据当今的时代特征做出调整,不能适应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红色文化教育需要,致使游客直观感悟的“断层”,也便造成他们缺乏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在展陈设计上,纪念馆一般举办向烈士敬献花篮、到展厅听取故事、走访革命遗址、重走挑粮小道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游客切身感受革命历程的艰辛。但是纵观大别山周边地区的革命类纪念馆,模式上却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湖北红安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河南新县烈士纪念馆,都以向烈士敬献花篮为活动的起点。如若游客对某一阶段的历史了解不够全面,其敬献花篮的感悟效果必大打折扣,纪念馆也难以树立独特的红色品牌。
3 展陈效果提升优化建议
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了解观众、熟悉观众、争取观众、组织观众、为观众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是博物馆的根本宗旨[2]。相关部门应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提升革命类纪念馆红色文物的展陈效果,使其发挥红色教育的作用。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①提高展览艺术效果,把握好色彩对比和主线的清晰度。注重游客视觉体验效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展陈内容做出改变。例如,在展现战斗历程中,应突出敌我双方的武器、人数、装备等多种情况的对比,用文物来加以直接说明,可以让游客产生直观的感受,如若再辅以视频、VR等手段,则视觉、感官的冲击力将更为显著。②注重文物展示细节。在文物展出时,应考虑到光源、展板、标签等。可以借助扫描二维码方式,讲述文物的故事,让游客拥有直观感受,对红色文物产生兴趣。③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配合出版研究书籍、依托红色文物开发“特色”文创产品、邀请老兵及专家举行学术讲座等,给游客带来更多的鲜活元素,加深对展览的印象。
3.1 健全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管理体制
2016年4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革命文物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资金、人才的相关机制,动员全社会包括民间力量积极参与革命文物保护。联合相关部门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散布于各地的革命类文物遗存,更应积极整合相关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与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革命类纪念馆应在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前提下,对红色文物做到区分管理,实时跟踪。一般文物藏品要突出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而对遗址、遗迹类则注重其与周边环境的统一、和谐,从而突出革命遗址的庄严性、历史性,提升其独具的红色教育意义。
3.2 以创新助推文物的“活化”作用
革命纪念馆的发展建设工作也被与时俱进地重视起来,这不仅表现在革命纪念馆的场馆建设工作中,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了传播手段的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上[3]。只有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游客愿意聆听和感悟,才愿意通过文物自身来了解红色历史、革命精髓。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也应该与时俱进,开发诸多媒体的交互体验平台,建立网上24小时革命博物馆,开展多种网络纪念活动,积极宣传和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渡江战役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现渡江战役历史的革命纪念馆,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开发出以红色教育为题材的4D电影,为游客营造一种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其中,以文物及其背后感人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渡江英雄马毛姐》等舞台剧,燃起了游客的热情。
3.3 提炼文物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物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当今社会,一定要挖掘、提炼出红色文物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游客的共鸣。
大别山周边的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以文物为依托,宣扬革命时期凝聚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时,就与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寨人民为了响应党和国家修建水库,治理淮河的号召,10万老区人民在几乎没有经济补偿的情况下,移居深山、奉献家园的事迹相结合,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新的诠释。
渡江战役纪念馆则以红色文物为寄托,在以讲解文物时就融入了新的时代价值。如充分挖掘馆藏文物“无上光荣”牌匾的背后故事,突出主人翁马怀谦为了“打过长江去,让江南的人有饭吃,有鞋穿”,毅然选择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我们向游客讲述这些鲜活的故事、感人的细节时,会更容易引发其共鸣。
4 结束语
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诞生,又在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之中发展、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征程的见证。未来,革命类纪念馆应继续加强对于红色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进一步挖掘革命精神精髓,用独特而丰富的形式展现革命文物独具红色魅力,开创宣传中国革命精神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