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探索
——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1-23柳国伟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非遗民间艺术绍兴

柳国伟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也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独特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及地域性7个基本特点[1],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保护、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非遗的现实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经过长期的口头记忆、工艺技术、身体形态等诸多方式,将人类集体的精神财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民族财富[2]。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3]。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受到了冲击,遭遇了“日趋严重的社会认同危机”[4],众多的非遗项目生存举步维艰,传承主体缺位、传承路径单一、动态传承不足,非遗技艺的传承面临较严峻的现实问题。虽然国家通过立法、财政补助、重点扶持等手段保护非遗,在制度建设、宣传展示和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但其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动能缺失,如何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地方高校等社会机构也积极行动,主动探索“活化传承”的非遗保护模式。

2 “非遗”进校园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中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文化遗产,侧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它以人为载体,靠人来继承与传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工作就是活态传承。地方高校作为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对保护、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高校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资源配置,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保障。同时,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协同育人,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自信心、自尊心与自豪感,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进校园不仅提供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危机,而且也开启了高校创新育人的新篇章,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最佳的途径之一。

3 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的实践探索

作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学校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5年5月,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赵秀林领衔的绍兴市传统工艺创新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创建 “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引进8位工艺美术大师进驻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大师上讲坛等各种传承与创新活动,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非遗”传承实践,构建传承新范式,改变传统观念,提升传承师资力量,拓展传承内容体系,提高传统技艺的吸引力,提高非遗传承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3.1 结对大师,传统技艺传承师资培养后续有人

为弘扬、挖掘、传承绍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高等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积极引进非遗大师进校园,共建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创建了赵秀林铜雕工作室、陈国荣越窑青瓷工作室、李德顺扇面书画工作室、何凤汉复古留声机工作室等大师工作室。“文创专业群”20多名青年教师分别拜师学艺,指导学生成立铜雕社、木雕工艺社、传统工艺纺织面料花型设计社、扇艺书画社、陶艺社5大特色社团,对接大师工作室。基地师徒师生勠力同心,共同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创设计的创新融合,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习机制,为传统技艺的延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3.2 融入专业,传统文化渗透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学院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型传承基地,开发“传统民间艺术”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结合设计的“地域性”和教育的“当代性”,把传统民间艺术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本土艺术资源融合,把工匠精神显性与隐性有机整合,将传统民间艺术与文化元素渗透到人文素养教学与实践中,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了多元育人环境,向社会各界与学院师生展示了绍兴传统民间艺术,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化内涵。3年来,基地积极开展民艺讲坛、非遗体验、非遗市集等活动,传播、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校园主流价值文化,带动了学生学风提升、学业水平提高,成为文化育人的平台。同时,发挥网络的传播优势,开展线上教学、线下体验联动模式,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网站获绍兴市网上文化家园项目优秀项目荣誉。

3.3 活态传承,传统艺术融合现代技术创新成果大

基地逐步完善以“绍兴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为核心的“一平台一中心一课程一讲坛一活动”的非遗活态传承体系,筹建成立传统民间艺术创新研发中心,积极探索高校美术人才与社会艺术家深度融合,开展地方特色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不断拓展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大师授艺、青年教师拜师学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非遗”活化传承机制,将非遗教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指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创新,帮助民间艺人、手工艺作坊等开发新产品[5],并积极探索“公司化模式”推进传统艺术产业化发展。3年来,基地教师与非遗大师共同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技艺载体、讨论作品的创作方向。将绍兴花雕的核心技艺“沥粉堆金”移植到平面载体创新设计了沥粉笔记本、茶托等文创产品;改良传统扎染技艺,改变扎结方式,创作了多种基于扎染技艺的文创产品,香包、T恤、拼布装饰画、扇子等扎染作品精彩纷呈。作品参加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连续获得了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精品奖银奖、铜奖等专业奖项。基地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影响了一大批的师生关注非遗、触摸非遗、弘扬非遗。

3.4 服务社会,非遗传承走入大众星火燎原

基地的良性运转获得了政府部门肯定,3年来,基地承接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主办的浙江省非遗传承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绍兴铜雕制作技艺培训 ”和市农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农村文化礼堂特色示范——非遗进礼堂”等培训班4次,共计培训234人次,进一步宣传和普及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受到了主办单位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媒体好评。同时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也让非遗文化走入农村文化礼堂,走进大众中去。

“汲古创新、活态传承”,师生共同开发基于“非遗”的文创产品,创意的拼布、绚丽的沥粉画、创新的手刻铸铜壶、传统的扇面等作品,或被黄酒小镇黄酒器具博物馆收藏、或在创意市集、网络拍卖、淘宝天猫等平台远销海内外,引导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展生产性运营,将师生作品转化为产品,积极参加省市各地的文创展、文博会,并推向市场,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传承创新方式。

同时,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型传承基地”和志愿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了绍兴非遗文化的宣传范围和途径。志愿者队深入柯桥街道开展“立足传统文化,情系民工子女”暑期社会实践,传播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宣讲“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向小学生传授手工技艺,播撒“非遗”传播、传承的种子,静待花开,等待非遗传承走入大众星火燎原。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学吻合,结合现代学徒制理念,在高职院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性传承基地”,能有效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又是创建专业特色品牌,提升自身价值和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非遗”进校园,能进一步丰富高校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与载体,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高校师生感受到文化精神的归属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当前遭受多元化价值观冲击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非遗民间艺术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民间艺术篇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人文绍兴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