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火郁”学说探析防风通圣散的方证

2018-01-2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河间火热防风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防风通圣散源自于刘河间《黄帝内经宣明论方·风门》(以下简称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以下简称保命集)亦有涉及,其组成为: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山栀各一分,生姜三片。河间以火热立论,首先明确了“言风者,即风热病也”的概念,详细阐述了风热怫郁所致疾病的种类与表现,倡言防风通圣散为治疗诸风热病之首方。王旭高赞其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而现代方剂学教材[1]多依据证候病机与药物组成将其归于表里双解剂,以“疏风解表,泻热通便”概括其功用,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证,然其方义之解析未能溯源河间“火热论”,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拟从“火郁”视角,回溯河间学说理论之本源,探析防风通圣散的方证特点,为其临证运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意义。

1 “火郁”简述

河间立论,以《内经》为圭臬,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的启发下,精辟论述了火热与风、寒、湿、燥的关系,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论。风木同化,木能生火,故风亦能生火,《宣明论方》言:“木能生火,故风火多为热化”,风性善行速变,风助火势,热极亦能生风,《保命集》言:“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寒性收引,玄府郁闭,阳气不得发越,郁而化热,出现“冒极寒而战栗”的火热证;水湿郁久,无以宣化,聚而生热,或火热怫郁,水液不宣,聚而为湿;火热之邪,耗伤津液,化而为燥,燥极亦可化火,“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风、寒、湿、燥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化火生热,阳气怫郁是“六气皆从火化”的重要环节[2],“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火热怫郁,势必影响气血津液之运行,由火郁而生气郁、血郁、湿郁、食郁等多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言:“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察病之轻重也。”

2 “热郁”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

防风通圣散的主治范围相当广泛,看似纷繁复杂,然从“火郁”视角审视,则豁然开朗,其专为火郁所致诸证而设。《宣明论方》详细罗列了50余种疾病,指出因“风气壅滞”之脏腑、病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

以脏腑而论,火郁于心者,热扰神明,多发生神志病变,如“咬牙睡语”“惊悸”“谵妄惊狂”;火郁于肝者,肝失却敷和之性,肝血不得濡润筋膜,多发生肢体病变,如“筋脉拘倦”“肢体焦痿”等;火郁于肺者,肺失宣肃,失却清虚之性,多致肺气上逆之证,如“咳呕喘满”“涕唾稠粘”;火郁于肾者,消铄真阴,枯涸肾水,出现阴阳失常之证,如“消渴”“僵仆”“卒中,暴瘖而不语”等;火郁于胃者,燥热怫郁,耗伤津液,出现胃失和降之证,而见“燥热结便”“恶物不下”;火郁于大、小肠者,水液不能浸润周身,宣行于外,聚而成湿,出现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失常证,或为“小便多”“停湿而泄”;火郁于膀胱者,膀胱气化不利,开阖失常,而为“淋闭”者。

以病位而论,火郁于清窍者,火性炎上,清窍不利,而见“头目昏眩”“耳鸣鼻塞”“口苦口干”“咽嗌不利”“暴喑不语,语不出声”;火郁于胸、腹者,怫郁壅滞,气机不利,而现“胸膈痞闷”“腰腹急痛”“腹满喘闷”;火郁于肢体者,风热走注,痹阻经络,气血壅滞,而现“疼痛麻痹”“腰脊强痛”“头项身体疼痛”;火郁于卫表者,火热怫郁、阳气不张,而为“恶风”“战栗”;火郁于肌肤、腠理者,或壅遏营气,耗伤营血,虚风内生,而现“风刺瘾疹”“风热疮疥”“紫白斑驳”。

3 防风通圣散的方证特点

河间基于对“火郁”理论的阐发,遵从《内经》“火郁发之”治则,创立辛散开郁,寒温并用法治疗火郁诸证,订立防风通圣散。金元时期,时医习用《伤寒》、《局方》辛散温燥之剂治疗火热怫郁证,河间则多用辛凉甘寒之剂,可谓卓然之见,《保命集》言:“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天以常火,人以常动,动则属阳,静者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然防风通圣散又于辛散开郁之中寓透散发越、泻火通腑、养血活血、燥湿利水之法,值得重视。

3.1 辛散宣通,透散发越 本方重用辛散之风药,借风药升、散、透、窜、燥、动之性以宣通郁结,然风药有寒凉温热之别,其功用亦有所差异。《素问玄机原病式》言:“辛甘热药皆能发散者,以力强开冲也。”辛寒凉药“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故方中以辛温解表发散之荆芥、麻黄、防风合辛凉轻扬疏透之薄荷、连翘,令表郁开通,热散气和。

3.2 苦寒咸下,泻火通腑 火郁在里,上焦多为清虚之地,火性炎上而为氤氲之热,或怫郁于中下二焦,耗伤津液,与肠胃中秽浊之气相搏而为燥结腑实。故方中以苦寒清气之石膏、黄芩、栀子合咸寒涌泄之大黄、芒硝,泻火通腑,宣行气液。辛散发表之麻、防、荆、薄与苦泄通腑之膏、芩、栀、黄、硝相伍,汗不伤表,下不伤里,有通行表里,通彻上下之妙。

3.3 甘温辛润,养血活血 火郁甚者,伏于血分,气血亦随之郁结,不能宣通。《素问玄机原病式》言:“气血通利,而能为用;闭壅之则气血行微,而其道不得通利,”火热消耗阴血,血虚则生风,则生疮疡疥癣。故方中以甘温辛润、养血活血之当归、川芎、白芍以行血郁,寓“治风先治血”之意,因清热凉血之药易寒凉冰伏,故用甘温辛润之归、芎、芍合辛散透表荆、防、薄、麻,以透散血分热毒外出,使“血随气运,气血宣行,其中神自清利,而应机能用矣。”

3.4 甘苦淡渗,燥湿利水 火热甚者,怫郁壅滞,水液不能宣行,聚而为湿,热湿相合,《素问玄机原病式》言:“热甚则沸溢,及热气熏蒸于物,而生津者也。”故方中以甘苦淡渗之山栀、滑石以清热燥湿利尿,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缓急。“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

防风通圣散于辛散开郁之中又寓有数法,故其主治广泛,《医方集解》概括为:“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晕,目刺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唾涕稠粘,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痛,折跌损伤,瘀血便血,肠风痔漏,手足瘛瘲,惊狂谵妄,丹斑瘾疹。”现代学者如张文选[3]等也指出本方可发散郁火,松动六腑郁结,活血透发血分热毒,故能治疗风、火、湿、食之毒郁结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斑疹不能透发,五官诸窍不利等病证。

4 病案举隅

赵某,女,28岁,2017年6月18日初诊。自诉自五月初感冒后,全身出现红色皮疹,尤以头面,背部,上肢外侧为多,疹色密集,色红,痒甚,部分融合成片,伴见水肿。口唇肿胀、糜烂、流血。平素性情急躁,恶风怕冷,易感冒,曾间断服用玉屏风颗粒、黄芪精等中成药,大便时秘时溏,粘滞不爽,小便短赤,口渴但不多饮,口苦口干,胃纳一般,睡眠尚可,多梦。经期正常,经量偏少,夹有黑块。脉弦滑偏数,舌红,苔黄白略腻,边有齿痕。辨证为风疹(火郁血分,湿热内蕴证)。治法为辛散开郁,清利湿热佐以凉血。处方为防风通圣散合升降散、栀子豉汤化裁:荆芥穗6 g ,防风6 g, 炙麻黄9 g ,生石膏12 g, 连翘9 g, 薄荷(后下)9 g,酒大黄9 g, 玄明粉3 g(冲服),栀子9 g ,淡豆豉6 g ,僵蚕3 g, 姜黄3 g ,当归6 g, 赤芍9 g, 生地20 g, 牡丹皮6 g, 滑石15 g, 生甘草5 g。6剂,嘱其忌一切辛辣油腻、海鲜发物。

2017年6月26日二诊,风疹全部消退,偶见局部色红,瘙痒,口唇糜烂开始愈合,恶风减轻。自诉服第1剂药后,大便稀薄,但却感觉清利爽快,小便亦变多,不复往昔涩滞之感(患者曾患尿路感染),睡眠如常。脉弦滑,尺部有力,询其经期将至,故于上方去丹皮、石膏、滑石、黄芩,加茜草、益母草各9g以活血通经,嘱其慎饮食、调情志。后电话告知,经来较顺,诸症皆愈。

5 小结

刘完素基于“火郁”学说,创立以防风通圣散为代表的辛凉透表法,对后世温热病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继后的重要作用,遂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之说。本方虽看似繁杂,但若能从河间自身学术特色出发,则不难理解其之制方之妙义。目前学界对防风通圣散的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扩大其临床适应范围,如各种内分泌科、泌尿科、五官科、妇科、心血管科疾病[4],显示了古方新用的独特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8-89.

[2] 赵婷,包洁,范永升.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7):553-555.

[3] 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66.

[4] 彭昭宣,米绍平,汪静.防风通圣散临床应用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44-146.

猜你喜欢

河间火热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大楼的防风攻略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文化河间的“六张城市名片”
奔跑于诗经故里,感悟历史感受文明
防风衣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
河间铜鎏金佛造像的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