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国伐齐”:“合纵”战略的经典运用

2018-01-23于涌泉

孙子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齐军诸侯国燕国

于涌泉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在争霸战争中占据优势,采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联盟战略,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合纵”与“连横”。“合纵”是指相对处于弱势的诸侯国,通过结盟抗衡强国的威胁;“连横”是指某一强大的诸侯国,联合某国一起进攻其他诸侯国。“合纵”与“连横”战略最成功的运用,便是公元前284年爆发的五国伐齐之役。这场战争,几乎致使齐国灭亡。最后,齐国靠名将田单的出奇制胜,才转危为安,得以复国。除此之外,各诸侯国在合纵抗秦方面却鲜有成效。这一针对齐国的合纵联盟因何得以形成?齐国在战略运用方面有何失当之处?各国合纵攻秦与合纵攻齐结果为何如此天差地远?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战争筹备:“合纵”联盟的形成

所谓“合纵”,是指“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联合起来,以平衡强国的威胁。传统的观点认为,“合纵”是山东六国应对秦国的方案,但这一观点明显失之偏颇。事实上,“合纵”所针对的对象并非仅限于秦国,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和中期的霸主齐国,都曾是这一战略的针对者,五国伐齐之役正是“合纵”战略的成功实践。虽然济西之战后秦、韩两国军队即行撤军,魏、赵两国分兵攻占齐地,只有燕国独自长驱直入;但是,因为五国联军摧毁了齐军主力,给了齐国以毁灭性的打击,才为燕国的孤军深入并几乎占领齐国全境提供了可能。

齐国威王时期,任用邹忌进行改革,使齐国“最强于诸侯”,并在桂陵和马陵两场大战中接连击败当时的霸主魏国。公元前344年,齐魏相王于徐州。此后,齐国开始取代魏国成为中原霸主。后经宣王、湣王时期,齐国实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其君王的野心也不断膨胀。齐宣王曾向孟子明确表示自己“有大欲”,即梦想能够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这一时期,齐国一度灭亡燕国,后因诸侯谋划救燕而撤兵。至湣王时期,齐国在对外政策方面呈现出“四面树敌”的扩张主义态势。为了实现自身的霸业,齐国四处征战:向南打败了楚国,向西打败了秦国,向北打败了燕国。此后,其更在公元前286年灭掉了宋国。灭宋之后,齐国实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并且其势力进入中原腹地,对韩、魏、楚三国的地缘安全亦构成严重威胁,打破了国际格局的均衡态势。齐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和对其他诸侯国形成的严重的威胁,是反齐“合纵”联盟能够形成的最重要原因,故最终导致了敌对联盟的形成,齐国遂成为“合纵”战略打击的目标。

在五国联盟形成并合纵攻齐的过程中,燕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齐宣王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之机发兵攻击,仅用五十余日便占领燕国。虽然最后由于其他诸侯国的干涉使得齐国吞并燕国的企图未能得逞,但这一事件极大地加剧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以至于燕昭王自即位起,便以复仇齐国为主要任务。他一方面高筑“黄金台”,大力招徕各国人才;另一方面,刻意离间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并派苏秦到齐国,鼓动齐湣王四面出击,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最终,燕国在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伐齐时一呼百应,为最终大败齐国奠定了基础。

二、五国伐齐战争始末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讨伐齐国。齐湣王急命触子为将,达子为副将,集合全国军队,在济水以西迎击五国联军。然而,在战争期间,刚愎残暴的齐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坚守的主将触子,之后更是威胁如再不出战则立即斩首。在这种情况下,士气低落的齐军在五国军队的猛攻下大败,主力丧失殆尽,齐湣王被迫退守临淄。此战获胜后,乐毅认为齐国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紧靠燕国一国之力已足以完成灭齐的任务,因此他先是遣返了秦、韩两国军队,并使魏军攻取故宋地,使赵军攻取河间地,自己则率燕国军队直捣齐都临淄。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达子请求齐湣王犒赏将士以激励士气,结果反遭齐湣王斥责,齐军内部更加离心离德。燕军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临淄城,齐湣王逃奔莒,派人向楚国求救。

在乐毅率五国军队伐齐之时,楚王也派将军淖齿率兵在齐楚边境驻扎,一方面防备五国军队在破齐后挥军南下,另一方面也想要趁机占领淮、泗一带的土地。当接到齐湣王的求救信后,淖齿遂率军进入莒,杀死齐湣王;但是,其后淖齿本人又被齐国大臣杀死。在莒的齐国军民拥立齐湣王之子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公。

乐毅在攻占临淄后,分兵夺取齐国剩余土地,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内连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尚未沦陷。在齐军的坚守下,燕军三年未能攻克这两座孤城。此后乐毅改变战术,暂缓进攻,采用攻心战以图瓦解齐军斗志,而齐军也在为复国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死,惠王即位。这时,即墨守将田单趁机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称乐毅企图独占齐国,故消极避战,以求收买齐地人心,因而数年未能攻下莒和即墨。如果燕王改派其他将领代替乐毅,将很快彻底灭亡齐国。昏庸的燕惠王听信谣言,便改派骑劫代乐毅为将。乐毅畏馋避诛,只好逃往赵国。

田单不失时机,首先使出诈降计,使燕军放松警惕;然后又收集城中上千头牛,画上五花彩纹,牛角绑上尖刀,将用油浸过的苇草系于牛尾,同时暗中凿开城墙十余处。入夜,齐军将牛赶出城,并点燃了绑于牛尾的苇草。牛受惊后纷纷奔向燕军营地,齐军五千名壮士则跟在后面冲杀过去。燕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主将骑劫被杀。田单率齐军追亡逐北,将燕国军队彻底赶出齐国,将此前被燕国占领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然而,复国后的齐国国力大减,而功败垂成的燕国也走向衰落,国际格局逐渐变为秦国独大。

三、“合纵”战略之效果分析

战国时期,为平衡强国对国际格局带来的威胁,“合纵”是处于相对弱势的诸侯国经常采取的战略,秦国和齐国都是合纵战略所针对的主要对象。山东诸国曾数次合纵攻秦,但均未取得明显效果。然而,五国伐齐之役却成功摧毁了齐国。为何“合纵”战略对秦齐两国所造成的效果如此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值得加以分析。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地理条件在这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秦国占据“四塞之地”的关中地区,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因而在防御战中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山东诸国的合纵攻秦每次都被挡在函谷关之外,无法前进一步。相反,齐国地处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因而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天时不如地利,地理条件的不同是导致合纵效果差异的原因之一。

然而,仅仅从地理条件方面进行解释并不足以让人信服。战国初期,军事家吴起即早有“在德不在险”的著名论断,而秦末反秦义军迅速攻入关中也足以证明崤函之固并非坚不可摧。因此,我们还需要分析两国的政治和外交战略。

事实上,“合纵”之所以未对秦国形成有效打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秦国实施了切实可行的国家大战略。首先,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不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效的减轻了对远方诸侯国的威胁,因而山东六国并未一致将秦国视为对自身安全最大的威胁,合纵攻秦始终无法形成完全一致的合力。其次,秦国注意对敌国实施分化瓦解,以“连横”破解“合纵”——即秦国联合某一弱国,合力攻打其他国家,从而避免其他诸侯国结成统一、稳固的反秦联盟。即使当各国合纵攻秦时,秦国也尽力争取与某些国家单独媾和,然后集中力量打击反秦者。通过这种恩威并济的手段,诸侯国的数次合纵攻秦都无功而返。最后,秦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充分注意韬光养晦,避免成为首先出头之鸟。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秦国并未大举东进,而是一方面整顿内政,一方面灭亡蜀国等,在扩张领土、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尽可能减轻别国对秦国的敌意。反观齐国,不仅丝毫没有隐藏锋芒,反而四面出击,这不仅加剧了对其他国家的威胁,更是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负面效果。在齐宣王时期,敏锐的孟子就发出警告,齐国一味地对外扩张将导致“动天下之兵”的后果。二十余年后,孟子的预言不幸而言中。因此,同样遭受敌国合纵联盟的攻击,齐国几近亡国,秦国却安然无恙,并最终完成统一,背后的原因不只在天时地利,实为正确地运用策略的结果。

四、以史为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齐国在马陵之战后开始接替魏国成为霸主,此后直到五国伐齐之前,在五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然而,恰恰在自己最强大的时候,它被合纵联盟摧毁,并从此一蹶不振,国际格局也逐渐变为秦国一家独大,直到最终由其完成统一。齐国为何从强盛的巅峰骤然跌落?其中有着诸多值得反思的教训。

首先,构建合理的国家大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宏伟的国家目标需要现实的政策手段加以实现。战国时期,称霸甚至完成统一是各诸侯国的梦想,但为何齐国招致如此强烈的反弹,使其他各国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固然有齐国强大引发其他国家制衡的因素,但齐国缺乏切实可行的国家大战略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如果同日后秦国的做法相比,这一点将更加显现无疑。在秦国统一的过程中,其所实施的最主要的战略便是“远交近攻”,结好远方的齐、燕等国,将主攻方向对准邻近的韩、魏等国。这样,一方面便于扩张领土,另一方面避免其他诸侯国形成稳固的合纵联盟,从而保障了秦国能够各个击破,完成统一。反观齐国,其四面出击的做法不仅四处树敌,而且在扩张领土方面效果也十分有限。齐湣王时期曾大败楚国,辟地千里,但由于土地远离齐国本土,因而难以控制,这部分土地最终被韩魏两国瓜分。此外,齐国即使多次打败秦国,也并未获得半点实惠。然而,战争却极大地消耗了齐国的财富。同时,连年征战也加剧了齐国内部的矛盾。结果可想而知,在五国伐齐一役中,齐国终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在战术方面,五国伐齐初期的辉煌胜利与田单的最终复国,在相当程度上都反映出间谍战的巨大作用。燕国为战胜齐国,谋求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联盟,因而刻意离间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而苏秦作为燕国派往齐国的卧底承担了这一重任。苏秦利用齐湣王好大喜功的弱点,鼓动齐湣王不断对外扩张,并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上离间齐国与秦国及三晋的关系。苏秦首先劝说齐湣王放弃与秦国共同称帝的做法,并由齐国牵头,纠集燕赵韩魏等国共同攻打秦国;之后,苏秦又鼓动齐湣王背着赵国单独与秦媾和,破坏齐赵关系;最后,苏秦又劝齐湣王灭宋,进一步加剧齐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反齐的合纵联盟就此形成。同样,奸细在齐国复国立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燕惠王听信谣言,以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从而为田单的反攻提供了可能。

最后,五国伐齐之役也反映出历史仇恨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对立,进而引发冲突甚至战争。齐宣王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国,这一事件引发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燕昭王自即位之初便将复仇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为此他卧薪尝胆、伐谋伐交、励精图治、广纳人才,甚至与军民同甘共苦,所有内政、外交举措的目的都是为复仇齐国。在讨伐齐国的战役中,燕军上下同仇敌忾,成为战胜强齐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历史仇恨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对立,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终将是国家间关系的隐患。鉴古知今,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才是相关国家最为明智的选择。

猜你喜欢

齐军诸侯国燕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屈原之死
助燕伐戎
Weather Forecast in Changsha
用人当用长
箪食壶浆
屈原之死
用人当用长
没法守妇道
灭此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