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与兵学文化(二)
2018-01-23南兵军
南 兵 军
(接本刊2018年第1期)
(四)“运河、兵学”文化的创新思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虚实》)是《孙子兵法》的名言,它既是兵学文化的特征,也是运河文化的特征。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变化和创新。孙子的“因利制权”“奇正相生”“战胜不复”“悬权而动”“通于九变”“举而不穷”“践墨随敌”等,都是用来阐述“权变”和创新思想的。
创新精神是运河文化的灵魂。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的水系在变,河道在变,水情在变,水工设施在变,治水理念在变,治水方略在变,管理机构在变,运行机制也在变。每当运河的一个重大变化或变动,几乎都伴随着新的创造和与时俱进。千百年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规律在运河和战争中时有显现。当年,刘邦、项羽与秦将章邯作战时,章邯就曾“守濮阳,环水”( 《史记·高祖本纪》),以引水环城自卫成功。高祖元年(前204)刘邦由南郑出兵,越过陈仓,击溃章邯,章邯退保废丘。刘邦乃“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可谓“引水可以自卫,决水亦可攻敌”。据记载,历代在解决运河水源、保护河堤、开凿河道、河运管理、治理河患、利用各种闸、堰调节控制水量等方面,几乎都有重大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人们熟悉的运河济宁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运用“驳船梯度过闸技术”,定时启闭闸门以控制南北的分水量,“闭堵北闸则南流,闭堵南闸则北流”,从而使由汶水注入运河的水量“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从兵法上讲,这就是一种“造势”“借势”“用势”“因利而制权”的创新过程。《孙子·虚实》篇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这一思想的实质在于斗智不斗力,善于顺势而为,避实击虚,以“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制敌或困难于死地。在当前深化改革之际,我们弘扬兵学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创新精神,对于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制度管理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将大有裨益。
(五)“运河、兵学”文化的共赢思想。战争本是你死我活、非胜即败,或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不可能共赢。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由于融入了儒(慎战)、道(无争)、墨(非攻)等学说,便出现了《孙子·谋攻》篇中讲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伐谋伐交”战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不战而胜”战法;“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兵不顿而利可全”战法。这些“谋攻”战法表现得是“以战止战”“以威止战”“以备止战”“以诡止战”,实质是“不战共赢”。这虽然是战争和兵学文化的理想境界,但历史上类似的战例、战事屡见不鲜。《孙子·九地》篇还专门举例:“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指吴国人和越国人尽管平时仇视,但在关键危急关头也能同舟共济、同生共存。
运河文化的包容、兼容性更强,它不仅融入了“儒、道、法、兵、墨”等学说,体现出鲜明的共赢思想,还融入了“人与水的和谐文化”“南北相通的区域文化”“农商结合的经济文化”“汉与少数民族并存的民族文化”“中西方交流的多元文化”等。“共赢”已成为国际交往、商贸经营乃至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中的一条基本遵循。我们研究兵学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共赢思想,很重要的就是推而广之,以适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六)“运河、兵学”文化的人才思想。兵学文化和运河文化的人才观念是显而易见的。《孙子兵法》对“知兵之将”看得很重。从识将、选将、用将、育将等方面都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十三篇”每一篇都有对“将帅”的要求。运河文化的人才思想与孙子的“知兵之将”思想息息相通。因为运河的开凿、开发、水战、兵运、漕运、设闸、护堤、防患、管理、技术革新包括文化传承等,都离不开将才和人才。
秦王政执政以后,对东方六国加强了攻势,与秦毗邻的韩国首当其冲。韩国自知非秦之敌手,使出了一种“间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入秦,劝说秦国修筑水渠,使之无力东伐。然而,渠未修完韩国的阴谋败露。秦王政为此乃怀疑客卿皆为其故国着想,如不采取措施则有破坏秦统一大业之危险。在守旧的宗室大臣煽动下,秦王政下“逐客令”,大批来自东方各国的客卿惶恐不安,李斯也在被逐之列,郑国被宣判死刑。面对厄运,李斯向秦王政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历数秦国自缪公以来四代国君重用大批客卿,走上国富兵强道理的事实。李斯的上书深深打动了秦王政,使他改变了主张,撤销了逐客令。看到秦王政回心转意,郑国也趁机向他进言:韩国唆使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用意虽为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后,“亦秦之利也”( 《史记·河渠书》)尽管修渠时,减轻了秦国对韩国的压力,“为韩延数岁之命”,但渠修成后即“为秦建万代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深受感动,决定让郑国继续负责修完原定的水渠工程。郑国渠修成后,秦的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秦灭六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
自开凿邗沟以来,在运河战争、运河开发、运河区域的历史上各种人才辈出。如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伍子胥、范蠡、吴起、孙膑、曹操、诸葛亮等;如唐代漕运改革家刘宴,元代主持设计开凿通惠河的郭守敬,明朝采纳汶上白英之策创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宋礼,清朝治理河患、创造“束水攻沙”技术的靳辅等;如闻名全国的绍兴师爷。还有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求出圆周率的数学家祖冲之,唐朝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鉴真,宋朝绘出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游记》作者徐霞客等。到民国以后,人们熟悉的运河岸边成长起来的名人大家就更多了,像鲁迅、范文澜、茅盾、叶圣陶、老舍、朱自清、瞿秋白、曹禺、臧克家、季羡林、乔羽等。这些人才,为运河文化和兵学文化的发展及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三、发挥兵学文化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运河的兵学文化元素虽犹存,但运河的军事实用价值越来越淡化,而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和经济文化产业开发价值越来越突出,传承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带的问题,已提到国家战略来对待。如何发挥兵学文化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正确把握“兵道”与 “商道”互用的利弊得失。“兵道”和“商道”恰似兵学文化和运河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之道。“兵道”主要指战争的规则,“商道”通常指市场竞争的规则。“兵道”之战所面临的对象是战场上的敌人,双方都力图消灭对方,但如果对方能够服从并达到我的利益目标,不战而胜是最理想的。“商道”之战的对象是同行,同行之间在经营中因利益竞争构成对手。竞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手,而是获利。从这个角度看,“兵道”和“商道”的本质目的是相同的。美国国防部曾自称,他们是“美国最早的公司、最大的公司和最成功的公司”。美国的国防管理、军队的改革或变革,常常要从大公司中汲取经验;大公司也常常把美军打仗的军事作战原则,作为经营管理中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国防部有两个名气最大的国防部长,一个叫麦克纳马拉,一个叫拉姆斯菲尔德。这两位都任过大公司的总裁,而且干得非常出色。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个腰缠万贯的企业家,不仅能掌管军队,而且掌管整个美国甚至大半个世界。
“兵道”与“商道”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异性。前面提到的麦克纳马拉和拉姆斯菲尔德,在美军建设和发展中都创下了里程碑意义的功绩,然而这两人却分别筹划了一场“深陷泥潭的战争”,即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兵道”与“商道”在相互借鉴时,切不可机械地搬用。就两者的区别而言,应注意把握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对抗形式上。“兵道”的对抗形式是用武装起来的军队进行的直接的暴力行动,是充满硝烟的对抗,为实现利益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以至把对方消灭;“商道”则是没有硝烟的对抗,它是以商品和资金为武器,通过商品竞争、销售竞争、服务竞争、资金竞争、原材料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等来达到,它所追求的是推销更多的产品,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目的是取代竞争者占有或垄断市场,而不是消灭竞争者。二是在价值认知上。“兵道”之战为了取胜,讲求“兵不厌诈”,诡诈、欺骗是战争的美德;“商道”之争虽有竞争者间的尔虞我诈,但在买卖关系中根本不能靠欺诈坑害消费者实施竞争,公平、诚信是“商战”的美德。三是在时限和对手的定位上。“兵道”之战强调兵贵神速,即使打持久战,也总有一个结束的时限,况且交战的对手一般是明确的;“商道”之战则不然,企业家需要天天身临战场,既要接受多方竞争对手的挑战,又要接受消费者挑剔商品的考验,“商战”乍看是竞争者之间的事,但实际上是争夺消费者之战,竞争贯穿于生产者、竞争者、消费者全过程。研究“兵道”与“商道”互用的利弊得失,方能在发挥兵学文化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更好地把握方向和道路,确定战略与策略,制定规划与方案。
(二)坚持用“知胜”论研究解决运河经济文化建设问题。孙子在《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地形》篇强调:“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把知与胜联系在一起,认为“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孙子·计》),形成了他的“知胜”论,构成了《孙子兵法》的理论核心。毛泽东对孙子的这个命题很赞赏,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规律”,“仍是科学的真理”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论持久战》,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18页。,叮嘱“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02页。。毛泽东还于1950年5月7日为中央军委会议题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①庄胜贤、秦宇云、尹志清编著:《毛泽东联语浅释》,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前插页第7页。我们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但毛泽东说:“打仗没有什么妙计,如果说有妙计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②孙琴安、李师贞编著:《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所以说,“知胜”论不仅是指导战争的军事认识论,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方法论。
对于运河经济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问题,内行人讲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少研究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要真正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非得下一番“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功夫,通过调查研究和“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取得对这一问题的发言权。
一是认知“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申遗专家强调: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历史是民族的记忆,“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并提醒各地方政府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不能把重点放在过度开发利用上;不要将运河文化简单化、商品化,也不要随意“打造”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还是一个全局与局部的问题。各地的“开发”要服从“保护”这个大局。当然,“保护”也不是原封不动、一层不变,也不只是简单的修复和整理。真正的“保护”,是通过有序的、理性和创新性结合的开发,使运河文化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使古老的运河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和生机,使运河文化的特殊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转化和创新。
二是认知“文化”与“产业”的关系。运河文化的内涵丰厚,它除了与其联系密切的兵学文化、漕运文化、城市文化外,与此相关的还有诸如商埠文化、乡镇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饮食文化、物流文化、文学艺术等。这些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区域色彩、兼容特色和官民结合的特征。搞产业开发,必须全知、尽知、深知运河的历史和现状,熟悉了解运河诸多文化现象的特质和相互间的联系,把握产业的所需所求所为,从中找准突破口,选定结合点和融入点,切实做到文化中有产业运作,产业中有文化元素,使运河文化的知识智慧、理性思辨和独特优势,在经济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体现出来。
三是认知“抢抓机遇”与“充分论证”的关系。开发运河经济文化产业,抢时间,抓机遇,在“快车道”上运作,这都是必要的。但充分论证更是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境况。孙子讲:“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意指打胜仗的部队都是先进行周密的侦查、庙堂的计算、充分的论证,先知有必胜之形,定出必胜之计,有了必胜的把握,而后“求战”;打败仗的部队正相反,都是先打了再说,盲目出战,虽企求胜利,但往往胜不可得,必败无疑。有些建设项目,由于缺乏论证,急功近利开建,结果建成“后悔”工程、“不伦不类”工程,甚至成为“负罪”工程。我们说,运河经济文化产业是国家战略或省级战略,规划这样大的项目需要以科学先进的理念作指导,聚集众智,搞好顶层设计。2017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规划临时展厅时说:“树立科学和先进的规划理念,路就选对了,道路对了不怕遥远。”这一教诲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好“抓机遇”与“搞论证”关系的准则。
四是认知“好项目”与“好团队”的关系。如果把知“项目”比作“知彼”,把知“团队”比作“知己”。那么,要“百战不殆”,就必须做到“好项目”与“好团队”的统一。现在,有的明知自身团队力量不足,缺人才缺资金,没有“金刚钻”,但硬要揽“瓷器活”,结果是要么“小马拉大车”,要么“捉襟见肘”,甚至“空手套白狼”,带来很大后遗症。《孙子·地形》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大意是说,懂得用兵的人,既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还要懂得天时地利,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难以打胜仗。我相信,深刻理解孙子的这段话,对于我们把握“好项目”与“好团队”的关系,肯定有启发。
(三)学会用“势”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势”在古兵法中含义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柔武思想的精华。“十三篇”专门设《势》篇,凸显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考。运用兵学文化的“势”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该是兵学文化与运河文化结合的水到渠成、顺势而为。
一是“察势”。“察”即“未战而庙算”(《孙子·计》),庙算的“五事七计”便是“势”;对“道天地将法”的了解和对敌我七个方面情况的比较,便是“察势”。“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势”在哪儿呢?一是大运河2014年成功申遗;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利用运河文化资源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四是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战略为大运河北段整治创造了条件;五是国家有关部门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并作相应部署;六是运河沿线相关省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规划,尤其是北京市提出要发挥示范作用。由此可以概略地看出:这个“势”的战略——建设国家(不是区域性)的大运河文化带,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这个“势”的主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这个“势”的要求——沿河各省市的运河经济文化建设要与国家的相关规划对标对接;这个“势”传递的信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可以分遗产类、挖掘类、环境类、水系类、文创类等不同类别,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我们要根据上述“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从“大局”“全局”上做出“事”的决策。
二是“任势”。《孙子·势》篇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孙子认为,“察势”并作出决策后,很重要的是选择优秀人才去“任势”,以起到因势利导之功效。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要组织专门力量和专业人才,全面衡量和评估“大势”要求,明确建设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长短结合、远近衔接,高质量地制定本地域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调查研究、吃透精神、思想碰撞、反复论证、上下同欲、形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任势布势、因势利导的过程。
三是“造势”。谋形造势是兵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机遇。机遇不但是可以等待的,更是可以创造的。中国古语讲“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明主动创造机遇,就是战略意义上的谋形造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造势,就是通过正面的宣传、鼓动,给人们习以为常的运河印象带来一个“势”场,建立一个“磁”场。引导大家摆正和处理好文物与文化、人与自然、水与岸、商业开发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系,让人民群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了解历史、亲近自然,增强获得感。造势,实际上也是营造它的优势。比如,山东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可以营造“上下同欲”的社会优势,营造“相关地区联合”的机制优势,营造“西部隆起”的双赢优势,营造“专家勇于担当”的科技优势,营造“企业家争先参与”的保障优势,营造“红色文化”的融合优势,营造“台儿庄模式”的样板优势,等等。
四是“用势”。用势就是发挥“势”的作用,做到“顺势而为”。战场上的“用势”,主要靠指挥员的谋略优势,靠军事实力的优势,靠战略战术优势,靠把握战机优势,靠官兵的作战优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用势”,主要是使大政方针和规划方案落地见效。以山东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言,“用势”就是将习总书记、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指示、部署、要求尽快传达贯彻好,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就是将联系实际形成的规划方案,通过必要的程序和方式,尽快地落地、到位、见效;就是将已有的或正在进行的研究与建设尽快与国家战略接轨,纳入到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来;就是根据项目分类和人员分工,列出任务清单,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
〔1〕孙武.孙子兵法[M].
〔2〕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