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桑树五味
2018-01-23王延群
□王延群
桑叶树被誉为“东方神木”,全身都是宝。桑树在中国已有3000年的栽培史,《诗经》中即有“言采其桑”之句。其叶可饲蚕,其皮可造纸(桑皮可制作高质纤维的纸张,它薄而沾水不破,白而千年不霉,书而润味独到。安徽一桑农传承家乡制纸祖业,而制作的精良白薄如蝉翼的桑皮纸,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画收复的首选材料。明洪武年间的“管用票”也是用桑麻棉桑皮纤维制作的),其果桑葚可食用,叶、枝、果、根皮均可入药。
桑叶桑树的叶,以经霜后采收的为佳,称霜桑叶或冬桑叶。其性味苦甘而寒,有小毒,入肺、肝经,有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润肺止咳之功。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肝阳头痛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出血及盗汗等。可内服、外用。此外,把鲜桑叶摘破叶脉后取其渗出的白色液汁,药名叫桑叶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热止血,主治痈疖、瘿瘤、外伤出血及蜈蚣咬伤等。选用干桑叶30克泡水,每日一次,也可以与梨皮、杏仁共煮,熬成汤当作茶喝,既可防治感冒,又能养生。针对因燥热伤肺所致的咽喉疼痛、咳嗽、咳痰等肺系病症,以及各类急慢性咽喉炎及支气管炎均可用桑叶配麦冬,泡水代茶饮用,疗效显著。清淡滋润的桑叶荷叶粥、桑叶红薯粥能祛风清热、健脾利湿、降压清脂。
桑枝桑树的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其性味苦平,入肝经,功擅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脚气等,尤擅疗上肢痹痛。可煎汤或熬膏内服,亦可煎水外洗。干桑枝切成寸段,劈细,桑叶等分,同置炉内,燃烟熏患处,一日2次,每次20分钟,治风湿筋骨痛。嫩桑枝30克,蚕砂15克,水煎服,治高血压、血管硬化、风湿筋骨痛、肢臂酸痛。晒干的嫩枝条,切成半寸长,取250克浸五斤酒,半个月后即可用,中晚各饮一杯,长期饮用,可保身健体,还能使身体少患或不患偏风。桑枝当茶水泡饮,久服可轻身,聪明耳目,令人脸部光泽红润。
桑白皮冬季采挖桑根,除去木心及栓皮作药用。性味甘寒,无毒,入肺、脾经,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多入煎剂、散剂,也可捣汁或煎水外用。桑白皮12克,枸杞子15克,煎汤服,治糖尿病。鲜桑根白皮60克,加适量白糖水煎,分2次服,治传染性肝炎。桑白皮、冬瓜皮、玉米须各15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治肾炎、喘咳、小便不利。此外,桑树皮中的白色汁液叫桑皮汁,可治小儿口疮和外伤出血。小儿口疮,拭净,用皮中白汁涂之治即愈;若身体某一部位为刀轻伤,涂之白汁即止血,用白皮裹之更甚;若手被蜈蚣、蜘蛛所伤,亦有显著的止痛解毒疗效,能起到缓解作用。
桑葚为桑树结的果穗,成熟的果穗由青变红紫或黑紫、白色,夏季采收。含水分、转化糖、游离酸、蛋白质,还含有胡萝卜素、芦丁、杨桐酸、桑色素、芒香苷、鞣质、花青素、挥发油、磷脂及矿物质成分等。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润肠、熄风之功。常用于治疗阴亏血虚之眩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肝肾不足腰疼及津伤口渴、肠燥便秘等,还令人皮肤变白且聪明延缓衰老。煎汤、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将刚成熟的桑葚采摘后晒干,用150克浸白酒五斤,可利水消肿,尚可祛散分热感冒咽喉疼痛。若产妇流产两个月后,因产后受凉而出现全身僵疼不能伸屈行,起坐不能自如,胃食不得,身面水肿,即可每一餐饮一杯桑葚酒,半个月后亦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