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涪陵黑猪产业 推动涪陵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8-01-23张世洪
方 勤 张世洪
(1.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畜牧兽医站,重庆 408104;2.重庆市涪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8000)
1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情况
1.1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背景
生猪是涪陵区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近5年来,年出栏量都在80万头以上,产值约16亿元,占畜牧业产值78%,占农业总产值23%,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全国猪肉食品主要以 “洋三元”普通猪肉为主,生产相对过剩,价格波动较大,养猪农户收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绿色生态高质量猪肉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前景较好。
盆周山地猪是重庆市五大地方猪种之一,广泛分布在武陵山脉、长江和乌江流域的涪陵、丰都、彭水、酉阳、黔江、石柱等10多个区县,体型中等,被毛黑色,因其生长速度慢,耐粗饲、猪肉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洋三元”瘦肉型猪,其肉质嫩糯、肉香味浓、猪肉风味和口感好,享誉重庆市,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自投放市场以来,价格高达40~60元/kg。
为了保护和开发地方猪种遗传资源,自2009年以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将“涪陵黑猪”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并以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本地盆周山地猪为种质资源,做大做强“涪陵黑猪”产业。
1.2 涪陵黑猪产业发展情况
在“再创业、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涪陵黑猪产业从无到有,并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现已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初步育成“涪陵黑猪”新品种1个、涪陵黑猪原种场1个、存栏种猪1860头;新建成种养循环或三产业融合基地3个,电子商务平台2家、标准化屠宰场1个、涪陵黑猪企业品牌5个、涪陵黑猪肉专卖店133个、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户30多家。2016年出栏商品黑猪35628头,实现产值1亿多元,涪陵黑猪产业链条完善,现已初具规模。
2 主要做法
2.1 找准短板、做好顶层设计
当前,生猪产业除面临土地、环保、资源等短板要素约束外,猪肉食品的供给侧结构矛盾短板龙为突出,面对以上短板矛盾,我局从2014年起就将涪陵黑猪产业作为涪陵区的重点畜牧特色产业给予重点发展,2016年4月21日,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涪陵黑猪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6年7月制定了“10万头涪陵黑猪产业发展规划”,从生猪全产业链思维角度对产业发展各环节进行了顶层优化设计。
2.2 创新发展、弥补产业短板
2.2.1 开发黑猪新产业,优化有效供给
生猪产业是涪陵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黑猪肉因其风味和口感好,价格比瘦肉型猪肉高30%~50%,全国各地正掀起开发利用本地黑猪培育新品种、发展黑猪产业,调整生猪品种结构的浪潮。涪陵黑猪产业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实践证明,以品牌化、差异化开发涪陵黑猪肉市场,产品价格相对于“洋三元”猪肉较稳定,发展态势良好,涪陵黑猪产业是推动猪肉食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2.2.2 深化生态循环模式,解决用地环保短板
创新了“阳光沙地大棚”和小单元“移动式”猪舍,实行种养平衡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上模式采用标准化金属配件,安装简单、移动方便、设施完善、生产可控,不使用一块砖、一包水泥,解决了养猪用地的短板;同时实行种养结合,养猪所产生的粪尿等废弃物经就地处理后还田还土作为有机肥料种植农作物,不但能解决三峡库区养殖污染的短板,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而且能有效根治严重酸化土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
2.2.3 提升三产业融合力度,创立新业态
一是将涪陵黑猪产业与晚熟柑橘、榨菜产业达到深度融合,实现种养平衡,生产出“高档肉、放心肥、绿色菜、绿色果”;二是将涪陵黑猪产业与休闲观光农业融合,通过旅游提升产业的社会声誉,每年涪陵黑猪产业园接待游客约3000人;三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黑猪产业,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实行车间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链价值。
2.3 内修外联、提升产业竞争力
2.3.1 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2014年依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和区畜牧兽医局,成立涪陵黑猪品种培育专家组,涪陵黑猪新品种已初步形成;二是我局成立涪陵黑猪专家工作组。制定涪陵黑猪品种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解决涪陵黑猪原粮饲料配方、健康生态养殖、疫病防控和猪肉产品质量监测技术,涪陵黑猪商品猪配料不使用含铜配方料、预混料和抗生素,确保猪肉产品和有机肥质量;三是海林公司分别与区环境卫生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经站、区畜牧兽医局等单位的专家联合成立全区生态循环农业研发组,解决涪陵黑猪、晚熟柑橘、榨菜三个产业深度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配套技术。
2.3.2 创新发展方式,实行全产业链打造
一是利用“阳光沙地大棚”和“移动式猪舍”创新设计,采取“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实行种养业配套发展;二是按照“扎根涪陵、立足成渝、面向全国”的市场定位促使黑猪产业向全国辐射发展;三是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等八化的要求促使涪陵黑猪产业向现代生猪产业转变;四是按照“当地政府、业务部门、银行、保险、龙头企业、农户、村干部”等8方合作机制建立涪陵黑猪全国基地,五是建立从品种培育有、繁育、基地建设、屠宰加工、专卖店建设及黑猪餐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2.3.3 强化品牌销售与宣传,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一是成功申请了“涪陵黑猪”国家地理商标品牌;二是成功注册了“海玲业”、大木山、“泰升”牌等涪陵黑猪有机或绿色食品企业品牌5个;三是建立涪陵黑猪专卖店133个,电商平台2个;四是加大涪陵黑猪品牌宣传,使涪陵黑猪产业蜚声全国各地。2017年3月8日、3月9日中央电视台(CCTV-7)“致富经”栏目分上下2集播出了“涪陵黑猪”及“沙地种养循环”模式以来,受到全国各地行业人士的共鸣和欣赏,前来考察交流的人员共336人,主要来自内蒙古、江苏、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海南、云南、河南等10多个省市,我们拟多种联营合作方式,打造全国涪陵黑猪产业联盟。
3 讨论及建议
3.1 讨论
(1)政府重视是关键。多年来,涪陵黑猪产业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农委、畜牧、环保等部门联动,解决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2)创新是动力。一是海林公司创新了“种养大棚“还原模式,在大棚内先养猪、后种菜,循环生产。养猪不冲水,种菜不施化肥,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二是将黑猪、榨菜和果品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生产“高档肉、放心肥、绿色菜、绿色果”,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三是标准化清洁化生产,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心,使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三是创新发展方式。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模式发展黑猪、蔬菜生产。农户土地入股建立家庭农场,只负责生产,龙头企业统一修建大棚,并统一黑猪、蔬菜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统一品牌销售。
3.2 建议
虽然我们在生猪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要做大做强涪陵黑猪产业,既要克服资源、要素、资本等配置失衡的硬短板;也要克服制度、机制、措施和产权等设计落后或是保障不足的软短板,望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进一步克服涪陵黑猪产业发展瓶颈,促使供给侧改革后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壮大,形成涪陵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