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域中的共享金融
2018-01-23朱丽莉
郝 云,朱丽莉
共享金融是目前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相比传统金融,共享金融既可以更有效率地促进金融发展,表现为经济价值的提升,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等伦理价值。然而,目前以金融创新形式出现的共享金融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许多在共享名目下的共享金融模式仍然追求着金融理性的逻辑而忽视了伦理目标。因此,有必要通过对金融本质的认识来探讨共享金融的伦理目标。
一、金融的本质与共享金融的内涵
金融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自从有了经济活动,就有了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金融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社会发展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同时,也为促进人的自由、解决公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金融的本质既有经济属性又有伦理属性。
首先,金融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资金的供需方的交易活动,体现了一种借贷关系。“金融本质上就是把社会上的闲置资源以货币或资金的方式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1](P3)从而发挥资源潜力,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了资金闲置与资金缺乏的矛盾。通过合约,借贷人从没有钱到有钱,放贷人将价值转移到将来某个时间,从而得到利息的价值增值,二者共享闲置资金的收益。
其次,金融的使命之一是资助穷人。金融最初并不是嫌贫爱富的,金融活动的重要驱动力源自于穷人的资金需要。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创始人尤努斯认为银行是为穷人提供资金支持的,并向穷人贷款,被称为“穷人银行家”。他希望以公益的形式来帮助当地的村民早日摆脱高利贷的剥削。显然,满足穷人的资金需求体现了金融的公平性伦理价值。
再次,金融的目标是服务大众。金融从词源上看源自于拉丁语中的finis,意为“终点”或“完结”,其意为目标,后演化为finance,债务的终结或完全偿付[2](P10)。目的之一就是为一个行动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充分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相应的资产,使得这些资产能够为目标服务,金融所需要服务的目标都源自民众。
然而,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金融理性、走精英化路线而脱离大众化的路径,偏离了共享性本质,变成了单纯的套利、融资以及片面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金融理性的逻辑,其结果是忽略了资助穷人、共享成果、服务大众的价值目标。这导致了诸多道德风险、内部人交易、代理人问题、风险转移等败德现象的发生。此外,金融行业的高门槛也造成了金融垄断和独享高额利润模式,为社会所诟病。而虚拟财富与实体财富的不平衡发展、财富分配不公平加大了人们对金融业的不信任。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人们对少数金融精英掌控的金融权利结构进行深刻反思,让金融回归到其服务大众的本性,避免成为少数人的游戏逐步成为共识。共享金融无疑符合新时代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模式。
当前,共享金融的创新模式越来越多,形式日益丰富。如:P2P网络借贷、众筹、相互保险、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区块链等等,它们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的发展、改革与创新。但现有的共享金融发展模式由于制度与理念设计的滞后,私人资本的任意而为,共享金融工具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由于过于强调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终极目的,共享金融还没有真正地实现共享。
我们认为,真正的共享金融要从经济与伦理的双重维度来审视。从经济层面看,共享金融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以所有权的让渡,使大众共享金融的门槛降低,努力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率在于供需方都得到了利益,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金使用权,获取了利息回报,资金使用者利用他人的闲置资金分享了投资价值。从伦理目标层面看,共享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升了人们的自由程度;共享金融促进了金融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实现了公平正义目标。卢德之先生认为,“社会共享的本质是多数人原则与社会公平,决定因素则来自一定的社会目的和制度”[3](P55)。这里突出了“多数人”受益原则。《共享金融——金融新形态》中认为,“共享金融就是通过信息与网络时代的金融技术与制度创新,构建以资源、要素、功能、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发展模式,努力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公平的配置,从而在促使现代金融均衡发展和彰显金融消费者主权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型发展”[1](P14)。这里突出了“公平”伦理原则。。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更为明确地将共享确定为“人民”受益原则,把人民作为共享发展的目的和归属,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因此,研究共享金融必须深入理解其伦理基础。
二、共享金融的伦理基础
由上可知,共享金融使金融本质的伦理性一面更加凸显,伦理视域下的共享金融要突出诚信伦理、责任伦理及公正伦理的价值。
1.共享金融的信用基础——诚信伦理
金融是靠信用来担保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加入、准入门槛的降低,加之大众化的融资模式使信用担保变得更加困难,共享金融的信用问题比较突出,而单靠经济意义上的信用制度的建立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问题,需要诚信伦理的建设。
首先,共享金融条件下的信用制度需要诚信的道德力量发挥作用。信用交易必须在一定保障体系下才能正常运行,在信用制度未建立之前,信用靠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支撑和维系,近现代则通过信用体系、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与伦理规范来共同保障。但法律、制度等他律规范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主体失信动机与失信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伦理的自觉意识是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保障。
其次,金融的非理性需要道德理性来平衡。经济学把信用的概念界定为授信方和受信方之间履行契约能力的约定。这表明,信用是受履约能力限制的,没有履约能力就没有信用。但经济学却往往忽视十分重要的履约意愿——诚信问题。诚信是从伦理的角度对履约者的自律要求和规范。在信用与诚信关系上,金融市场往往注重信用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伦理价值,突出信用的工具作用,其结果是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伦理相对弱化与滞后,这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由于信用扩张带来的高杠杆,增加了金融的脆弱性,加之投资者的非理性意志,财富的幻像等形式扭曲了经济的发展。二是信用掩盖下的欺骗。道德风险很难控制,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标的的不确定性、隐蔽性等等。正因为信用的工具化导致的这些问题,需要信用的价值理性回归。信用伦理的作用,可以弥补和矫正他律的不足,使市场产生更加真实可靠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
再次,契约关系要靠伦理信念来支撑和维系。契约关系是一种以价值为支撑的关系,契约精神是信守承诺的精神力量,是人们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契约精神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的支撑,契约的履行要在实践中,通过对契约精神的认知和履行契约行为的评价逐步产生对契约的敬畏、信任、信心、信赖直至最高形式的信念,才有真正的履行契约的行为。平等自由价值、诚信价值等都是契约精神的体现。
最后,伦理信用有助于降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本。如果没有信任,交易成本会上升,没有信任,就要更高的交易成本作担保。信任有效地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并促进了由于风险心理状态带来的交易滞后。在共享经济条件下,信任和互惠信任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发展模式中,在金融交易过程中是很好的“润滑剂”。
总之,道德价值在信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诚信是签订契约和履行契约的前提,而信守承诺、忠实履行契约又加深了人们间的信任关系。在整个信用交易的过程中都有诚信道德的要求,信用主体必须有诚信的道德责任担当,信用交易必须以双方的信任为基础,信用工具必须是信誉价值的体现。
2.共享金融的风险共担——责任伦理
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其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换以及现在与未来交换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风险性。金融理性控制风险的方法往往是将风险通过市场交易出去,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将风险转移给他人,这样自身的风险得到了防范和控制,但风险并未消除,而是让别人甚至更多的人承担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共享金融则强调风险共担的责任伦理,在共享资金收益时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起责任,建立风险共担的责任伦理机制。
首先,共享金融模式下风险的交互性增强,需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金融风险种类较多,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由于共享金融下的风险的交互性增强,影响面较广,风险的防范如果由单个经济体或主体来解决是十分困难的,如市场风险中的利率、汇率、估价及商品的价格变化等引起的风险要靠集体的力量。信用风险所导致的违约、不能履约的后果需要有共同的责任连带机制。如目前的集群融资模式就能有效地化解借贷人及银行共同存在的违约风险,这既体现了新的信用体系特点,也是信任伦理机制与责任共担机制的体现。道德风险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的,是金融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的行为。在共享金融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但信息共享的同时还存在许多信息鸿沟,需要责任伦理的界定和引导。
其次,共享金融使金融市场的利益相关性提高,要求市场主体培养风险共担的责任意识。金融市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市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同样,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在扩大,如“恶意透支”、“野蛮人收购”、“灰犀牛”事件、“羊群效应”等等,这都是占有资金优势的主体在市场上的自由意志的滥用和表达,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的假象,同时制造了金融风险,受害者往往是中小投资者。因此,要防范风险就要强调金融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也反思了金融风险及防范的重要性,在奥巴马总统颁布的《金融监管白皮书》中就明确强调各个部门要加强监管且强调了各部门的角色责任。
再次,风险共担的责任伦理是与金融的自由相联系的。金融市场往往在强调金融自由化的同时,没有从责任的担当上去要求投资者的行为,共享金融应该更加强调有责任的自由。金融的责任既包括金融参与者的角色责任,同时也包括行为选择的责任。行为选择的责任是与金融的自由及自主相联系的,不能一方面强调自由选择,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金融决策,另一方面规避责任转移风险,结果导致了更大风险的产生。因此,要建立与选择自由度相匹配的风险的分摊机制,区分不同主体及不同资金规模的责任分摊比例。
最后,风险共担的责任伦理也是由金融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决定的。金融的借贷关系是契约关系,契约双方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标注在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职责里,债权、期权等金融标的和合约都是道德信用、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固化形式,其实就是一种承诺,是到期履行义务的承诺。债权与债务关系、股权与股利关系、风险与保险关系等金融关系都渗透着权利与义务的伦理关系。
3.共享金融的利益分配——公正伦理
共享金融的伦理审视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公正伦理。共享金融既是过程的共享又是金融利益和成果的共享。因此,共享金融的前提是人们参与金融投资、金融创新,既享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过程,又享有金融创新产品的分配。
首先,共享金融的大众化参与模式,体现了机会平等的原则。共享金融要强调主体性、人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金融活动。“金融大众化意味着无缘由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将得到根治,所谓无缘由的经济不平等就是指具有同等技能且付出了同等劳动的人之间的经济地位不平等现象。”[4](P2)
其次,共享金融的目的是利益共分原则,体现为结果公平。金融的发展使财富效应十分明显,金融所得到的财富是虚拟财富形式,虚拟财富增加了财富的量,从而使人们的获得感增强。虚拟财富在收入分配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注重金融和信贷等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及保险、保障等的均衡配置对增加广大人民的收入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如何实现大众金融、普惠金融,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再次,共享金融要求对穷人进行金融支持。金融不平等是如何形成的?马克思认为在分析不平等时不能离开占有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为资本家占有,资本所有者与借贷人是不平等的,资本的权利结构决定了资金所有者的强势地位,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解决金融公正的真正基础。在我国,政府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对贫困人员也要给予资金支持,金融发展过程才会安全有序地进行下去,才不至于产生过度的财富分配不均现象,才能保证金融发展的健康。
三、伦理视域中共享金融的实现方式
新经济时代下,共享金融的发展会注入越来越多的伦理内涵。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行伦理目标。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共享发展的目标模式,结合共享金融的特点,充分体现金融的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经济的信用与伦理的诚信相结合、管理风险与责任伦理相结合、经济效率与分配公正伦理相结合。
1.建立信用与信任相结合的双重机制
信用体系与信任机制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人们遵守契约的诚信意识,征信系统的完善使违约付出更大的成本,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监督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信任机制的建立培养人们对信用制度遵守的自觉意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做到职业诚信意识的培育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共享金融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不诚信行为的集体宽容度下降,对诚信的市场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社会信用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估方式,诚信作为社会价值观深层次地影响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要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包括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教育,张扬诚信的正面价值。
其次,通过共享平台、信用档案的建设,做到信息对称、完善共享经济条件下的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体系。新经济模式的发展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解决了许多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化时代,个体的诚信行为比较容易被互联网记忆及大数据收集,这样机会主义行为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迫使其改变不诚信行为。那种利用信息优势以欺骗或不对等的方式获取利益,以及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带来的不平等逐步会得到解决。
再次,充分发挥伦理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现在共享金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旧的制度无法监管新的金融形态,新的制度尚未建立,出现明显的制度滞后和监管滞后,致使监管空白地带出现,需要伦理信用建设来防范。此外,由于信任断裂,风险控制机制脱离原有的模式,而金融领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伦理的特点由于具有即时性和超前性,可以在防范共享金融创新模式的监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共享经济时代,伦理的监督作用的发挥也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过互联网的链接与传导,人与人虽然是陌生关系,但也受到时刻的监督,遵守规范是其明智的选择。
最后,建立诚信的奖惩机制。以经济与伦理的双重目标确立共享金融模式,要建立市场和社会的奖惩机制。马云说,要让诚实的网商先富起来,淘宝与京东的对比可以看出,最终,有竞争力的是讲诚信的。信用可以成为资本,信用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可以获取高额利润。惩罚机制既要有法律的、经济的,还要有伦理的。伦理的惩罚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通过对不诚信行为的曝光、打入黑名单、禁止准入、舆论监督等形式迫使行为人履行契约、信守承诺。
2.注重风险管理与主体责任相结合
金融行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共享金融条件下防范风险要实现风险共担。既要从技术上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又要加强主体责任意识相结合。
首先,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使大众规避风险,因此,要从共享的目标出发来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对策。有效的风险管理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是要从政府的角度加强制度建设,为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二是从经济角度看,更好地发挥经济的推动力,例如:通过大力推动保险的作用,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从技术角度看,要不断推动监管技术的进步。如金融市场通过大数据等形式监管资金的流向,在充分保护客户的隐私的情况下,对资金的购买行为进行记录、跟踪和分析,避免了诸多老鼠仓、内幕交易等不道德行为和风险的发生。
其次,提升金融参与者的责任伦理。风险共担还要注重责任伦理建设,实行责任的分担。在参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杠杆的脆弱性、道德风险的不可控性,要特别进行责任伦理的培育建设。一是要确立金融自由的边界。在共享金融的发展中,许多金融主体为了追求利益,或者以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由而设计出许多创新产品,这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或者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而形成新的金融垄断。因此,对这类的行为要设立边界。二是要确立金融主体的责任。确立责任制度,划分责任界限、明确责任的内容。三是建立责任共担机制。责任共担并不是把自己的责任让大家共同担当,而是共同的责任共同担当,因此,其前提是共同的责任。例如:互联网金融中的共同责任体现在平台、借贷人、担保人等等的共同责任。众筹、集群融资、互助保险等形式的金融,是以相互帮助为目的的,因此,要形成“共享收益、共担风险”机制。
3.促进共享金融效率与分配公正相结合
共享金融的发展无疑要符合效率原则,金融效率的提高,解决了金融产品的稀缺、供给短缺的问题,为社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财富,包括实体财富和虚拟财富。共享金融打破金融只为少数金融精英服务的行业垄断局面,为广大中小投资者、家庭提供了大量的获利机会,为不同的金融产品供应者和购买者提供了平等交易的机会,促进了金融分配的公平公正。金融利益主体必须是互利互惠的,“共享利益在为所有利益主体所共享时,必须是互利互惠的,即利益主体不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而且,一个利益主体在享有利益的同时,不但需要承认他人的合理利益,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创造和实现利益”[5](P31)。
要做到金融效率与分配公正的结合就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求政府和市场为大众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特别是对穷人、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政府要有序地引导资金向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和家庭倾斜。二是金融机构不能嫌贫爱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制度的设计、信用体系的建设都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三是要提供安全有保障的信用体系,解决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平等参与、安全的环境问题。四是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信息的分享、金融创新成果的分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