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

2018-01-23◎袁

农业经济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精准战略

◎袁 彪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我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了我国的减贫扶贫目标,同时还明确了我国减贫扶贫的重点难点以及路径选择,同时中国的减贫扶贫之路也为世界减贫治理贡献了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我国农村仍然有约四千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的边远农村地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好生活,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尤其是贫困乡村振兴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直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就是为了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瓶颈,补齐短板,助力脱贫攻坚。因此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精准扶贫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统一认识,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来探索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选择,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精准扶贫思想提出背景及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扶贫开工作正式踏入历史舞台。通过30多年的艰辛拼搏和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回顾以往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突出的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厘清和妥善的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扶贫开发的大局,更会影响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与效果。对贫困居民底数摸排不清、情况调查不明、具体工作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便是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反映在具体的工作中便会出现“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这些制度上的缺陷和实际工作中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效度与速度。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贫困居民底数不清造成扶贫工作难以做到有的放矢;扶贫资金“漫灌”而造成的扶贫数字时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出现,严重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以致出现一些地方年年扶贫而又年年贫困的窘迫现象;在扶贫领域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了许多应扶而未扶、扶富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甚至滋生腐败,这些都严重侵蚀了我国扶贫开发的精准效度。从表面来看,这种粗放式扶贫是工作方法不得当的问题,仔细思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科学的解决势必影响党心民心,势必影响扶贫开发的大局,势必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精准扶贫是在深刻研究与汲取以往粗放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由此可见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以往粗放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粗放扶贫中对于贫困居民底数摸排不清不准、情况排查不明不精、具体工作中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了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最早提出精准扶贫指示是在2013年11月,其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提出及时纠正与校正了以往我国在粗放扶贫过程中扶贫效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因此,“精准”二字意义重大。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创举。科学认识并切实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异乎寻常的战略意义和非凡的实践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决胜期,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来考察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一战略所承载的历史责任以及这一战略所蕴含的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针对的是每一个中国人,同时也必然包含着每一个地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便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典型表现。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美好生活,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尤其是贫困乡村振兴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直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制约。许多农村地区处于丘陵沟壑区,土地贫瘠,也有许多贫困乡村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依然贫困。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贫困以及边远农村彻底摆脱贫困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败衰落的教训中来深刻认识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纵观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乡村发展,甚至是忽视、漠视了乡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没有活力,老龄化严重,乡村凋敝零落。相比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这一点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于乡村发展与振兴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们党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强有力彰显。一些贫困乡村中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乡村发展没有活力,许多农民过着远离世事、安守薄田的传统农家生活。如何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乡村凋敝,同时又能重现乡村发展的活力,在精准扶贫的视角下做好乡村振兴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伴随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另一大攻坚战。

三、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析

要做到乡村振兴发展,人才是关键。许多贫困的农村地区土地贫瘠,干旱缺雨,农业发展固守传统的小农耕作。靠天吃饭的农业经营模式比较普遍。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来贴补家用,也有一些家庭举家迁入城市而舍弃农村生活。这样就造成了很多乡村仅剩下一些体弱多病的老人与幼小待哺的儿童。人才的流失是不争的事实。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根在基层,要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切实地落实在乡村唯有靠人才。因此,选择适合的“领头雁”作为乡村党支部书记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必由之路。选择好了“领头雁”才能为乡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并能组建一套一心为公、唯才是举、具有责任担当的领导班子。而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够因地制宜,找出自身贫困的原因和摆脱贫困的路径。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通过各种惠民举措吸引外流人才回到乡村投入到乡村振兴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聚集民心,发挥民力,应用民智共同探索适合自身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要做到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动力是关键。以往的扶贫开发主要着眼点在“输血式”“灌输”而忽略了农民期盼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拥有许多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方特产。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发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前景。许多贫困乡村风格浓郁,农民性格淳朴,在依托这些旅游资源的同时,着重提升或者挖掘农民的内生动力,使广大贫困农民改变传统的“输血式”治贫思维,变为“造血式”治贫,以内生动力为源泉来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

要做到乡村振兴发展,科学规划设计也是重要的一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道上,贫困地区所在的地方政府应该科学规划设计自己的美丽乡村。彻底改变原有的乡村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大力整治乡村环境卫生,提升乡民的文化品位。唯有通过科学规划,贫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才能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特色。也唯有通过科学规划,哲学贫困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离开了科学规划,即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人文特色,乡村振兴战略也不能够持久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各个具体贫困地区的资源特色,科学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要做到乡村振兴发展,思想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各个贫困乡村在依托独特资源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乡民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乡民充分认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不能仅仅固守原有的传统小农意识而影响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同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致富积极性与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到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之中。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精准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战略
精准的打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战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