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摘编
2018-01-23杨琪
用讲故事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播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杨国辉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因此,加强文化传播,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用心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潜移默化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叙事结合起来,讲好真实感人的故事,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民群众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的产业振兴才能为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组织创新应该体现对小农户的带动和提升
中国农业大学柯炳生认为,通过不同模式的组织创新,可以在不改变小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专门化和区域规模化,从而较好地解决农业小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践中创新的组织方式,最终都应表现为对现有小农户的带动和提升,满足大市场对于农产品在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方面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满足农民提高收入的要求。
用政策引导小农户生产逐步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苑鹏认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目标,就要正确认识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完善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相关政策,从当前的侧重产业型导向政策逐步转向产业型导向与社会型导向政策并重,兼顾效率与公平,强化对小农户生产的政策引导,促进小农户深入参与到以社会化大分工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来,引导小农户生产逐步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乡村产业振兴应以生态和文化为前提
中国地质大学武迪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在坚守生态环保红线和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以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为着力点,实现农村
用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
福州大学民建经济研究院吴志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相结合,用好大数据这一技术助推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现代农业大数据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涉农服务信息共享体系;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运用大数据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建立农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扶贫不是单方面的文化输入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龙迎伟认为,当前,有些人认为贫困地区没有文化,即使有也是贫困文化、落后文化,文化扶贫就是向其单方面输入文化。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害的。很多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和纯正。因此,文化扶贫的“他组织”方式还应与贫困地区文化生态的“自组织”方式融合发展,通过外部援助来推动贫困地区文化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老龄社会问题面临着新的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翟振武认为,我国未来二三十年即将步入老年的“新一代”老年人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一是受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接受新事物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二是积累了一定财富,具有较强的养老产品和服务消费欲望与实力;三是人们的自理状态和预期寿命将会不断提高,从而大大减轻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对外部力量的依赖。这些新特点,使发展老龄事业、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妥善解决老龄社会问题面临着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