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

2018-01-23陈慈陈俊红龚晶孙素芬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业态农业发展

陈慈,陈俊红,龚晶,孙素芬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农业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7)

业态,即产业活动的存在形态,是产业发展阶段和层次的外化体现。产业业态的推陈出新、新业态的发展演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使传统动能换发新活力,既是主动顺应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赢的有效途径,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4]。

围绕新业态的探索实践,学者们针对某个具体新业态的发展现状、思路与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如针对休闲农业新业态的转型升级问题,提出应从景观升级、产品升级、文化升级、营销升级等方面进行突破,加快推进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的渗透[5-6]。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的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消费要求,新的配送体系亟待出现以解决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瓶颈问题,同时依托有效信息流的流通模式有利于确保生鲜农产品稳定供应[7-8]。随着农业新业态提法的日益增多,部分学者开始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对农业新业态的概念、内涵及类型划分等理论问题展开研究。目前,业内对农业新业态的概念及内涵尚未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戴天放[9]借鉴产业业态概念,认为农业业态是对农产品(服务)形态、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的一种综合性描述。农业新业态则是为了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超越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产业业态。田伟利等[10]认为新业态最关键的内涵是创新和融合,侧重指在新条件、新要求、新目标下,通过农业产业间及其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创新农业经营形态和组织方式,生产新型农产品,得到农产品的新价值。对于农业新业态产生的动力机制,赵芝俊和包月红[11]认为农业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扩大农业就业与增值容量、挖掘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多样化需求等。总体上看,由于新业态一词引入农业较晚,对农业新业态的内涵、类型划分、发展特征以及培育的制度创新等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整体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新业态的创新发展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农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更丰富的产业形态。拥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农业新业态成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农业新业态的“新”,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技术的进步、多功能的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的凸显。当前,各地大力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包括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应用、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产品私人定制、生态农业、工厂化农业等。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其中如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巨大发展潜力已显端倪,有的则在积极探索之中。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 700亿元,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休闲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总额达2 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应看到,我国农业新业态虽已现多发态势,但总体上,除少量种类外,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潜力挖掘不够,价值总量不高,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不强等,迫切需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使其真正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基于此,本文探讨农业新业态的内涵,依据农业新业态的产生路径对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进行分类,以厘清农业新业态的结构层次与类别划分。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农业新业态呈现的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和地域特征,梳理了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壮大农业新业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供决策参考。

1 农业新业态的内涵与类型

1.1 农业新业态的内涵

近几年,虽然国内对农业新业态的提法日渐趋多,但对农业新业态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借鉴零售业态、旅游业态等产业业态概念[12-15],从业态的原始定义出发,农业业态是指农业产业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将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多元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不同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所呈现的形态。由于农产品的多元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不同方式的资源组合,可以催生出多种农业业态。

在业态的逐步完善、改进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融入新的思路或转变新的内容,创造出一些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形态,即农业新业态。“新”是一个相对概念,较难有一个标准的区别界定。在消费需求变化多端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农业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去满足甚至引导消费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产品形态、组织形态、经营形态出现了一定的动态变化,当量变达到质变后,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农业业态。

对农业新业态内涵的理解应把握5个方面。

第一,农业新业态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高新技术的渗透、需求的变化等,产生了多个新业态。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发展,现在的新业态又不断被未来更新的业态所替代。如现在谈论“互联网+”,再过10年可能又有新的提法,互联网或将成为一个过时的名词。

第二,不是任何一种业态都可称为新业态。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可以称为新业态,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性和形成稳定发展态势。打破传统,不同以往,即“新”;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即“业”;形成稳定的发展态势,即“态”。

第三,新业态产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农业新业态的产生是传统农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

第四,新业态本质上是突破传统农业范式的一种业态创新。这种业态创新表现在:催生出原创性新产业,如生物技术对农业的技术渗透产生了生物农业这一新产业;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新业态,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一新业态;推动业态内部的革新,即将原有业态的某一环节做大做强,注重差别,突出特色。如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的产品市场细分,满足个性化消费市场需求,产生了特色民宿这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业态。

第五,新业态发育与所在地区经济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应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地区发展水平盲目效仿高水平的业态形式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1.2 农业新业态的类型

当前,农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农业发展理念不断进步,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农业新业态,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本文依据农业新业态的产生路径,将现有农业新业态划分为5大类别(表1)。

一是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拓宽,产生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会展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阳台农业等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服务型农业新业态以发挥农业的服务功能为主,推动农业由一产向三产转变。服务型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受市场消费需求的驱动,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教育、养生等休闲消费需求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休闲消费量的剧增,还包括休闲需求层次的丰富和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的增加,给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表1 当前农业新业态的主要类型Table 1 Main types of current new agricultural industry

二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受技术创新驱动,新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落地产业化形成了农业新产业或新业态。

三是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方式变革衍生出农业众筹、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农产品私人定制等社会化农业新业态。社会化农业新业态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分工细化以及新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等影响。

四是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等农业内部子产业之间或子产业内部细分的产业之间发生融合,产生了不同于现有生产方式的内部融合型农业新业态,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

五是现代技术集成应用衍生出工厂化农业等综合型农业新业态。综合型农业新业态通过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农业生产呈现类工业化属性,推动农业高效集约生产。

2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新业态发展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生命周期理论,业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监测数据,部分数据来源于《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1 服务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1)休闲农业整体进入成长期,未来市场竞争逐渐加剧,面临转型升级。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已形成整体发展态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基本为市场所熟知。休闲农业产品类型逐渐丰富,规模不断扩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利润呈加速增长。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仍有旺盛的需求。今后一个时期,预计居民人均年休闲旅游将超过5次,估算得出全国休闲旅游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人次,与现阶段年接待规模22亿人次相比,休闲农业市场远未达到饱和,未来发展空间仍很大。由此推断休闲农业整体已经度过萌芽期,进入到成长期阶段,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休闲农业中,休闲农业的竞争将逐渐加剧,特别是在一些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休闲农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

2)会展农业增速放缓,市场趋向成熟,行业总体进入竞争整合阶段。会展农业的历史较长,自1959年全国农业展览馆建成起,标志着会展农业开始受到关注。目前,会展农业市场趋向成熟,进入竞争整合期,其特征有两个:一是农业展会数量增速逐渐放缓。根据农业部数据,2004-2008年我国农业会展经历了一个数量快速增长的“井喷”时期,每年新增农业会展活动近百个。进入到2009年后,农业会展数量增速逐渐放缓[16];二是行业竞争加剧,会展资源重组现象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停办的农业会展超过20个,其中近六成的停办项目举办届数不足3届。从增长潜力看,未来新开发的农业展会和农业节庆活动个数将较少,个数增速放缓,业态整体进入竞争整合阶段,更多的是对现有展会、节庆活动的整合与突破,打造会展品牌,增强展会、节庆衍生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等。

3)创意农业总体处于萌芽期,其多以创意元素的形式融入休闲旅游产品和活动开发中,尚未具备较大规模的市场份额,尚未有专门从事创意农业的组织,还未单独形成一个产业。创意农业主要包括产品创意、服务创意、环境创意和活动创意等。产品创意方面,通过将产品功能与造型推陈出新或赋予文化新意,使得普通农产品变成纪念品,甚至艺术品,从而身价倍增,提高产品附加值。活动创意,指通过定期或非定期举办创意活动,提高消费者体验价值。如北京番茄联合国每年举办番茄大战,市民从番茄大战中得到了情感发泄找到了朋友,园区从创意活动中得到了经济利润。但从总体看,创意农业目前多以创意元素的形式融入休闲旅游产品和活动开发中,尚未具备较大规模的市场份额,尚未有专门从事创意农业的组织,由创意打造到形成产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

4)阳台农业开始走进城市,处于萌芽期。阳台农业在部分大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在市场上不鲜看到矮化番茄、西甜瓜、苹果、桃,以及盆栽蔬菜等,阳台农业向栽培无土化、设备智能化、空间集约化方向稳步发展,展示了都市型现代农业新形态,满足了市民对美化环境和休闲生活的需求,正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总体上,阳台农业还处于初期推广阶段,要形成产业,还需解决阳台小气候制约以及适应性设备和技术的开发等问题。

2.2 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1)生物农业已是新兴产业,整体上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由此形成了涵盖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和制剂等领域在内的生物农业。全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由2007年的30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50亿元,年均增速14%[17-18];生物农药销售收入由2008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21亿元,年均增速达38%,之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生物疫苗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1亿元,年均增速22%。生物农业总体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增长快速平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明显的特点。但总体看,我国生物农业仍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未来生物农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0 000亿元。

2)智慧农业处于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阶段,大多属于试点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从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和组织性方面考虑,智慧农业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具体表现在:一是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需求。受技术装备成本相对较高的制约,农民主动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没有产生成熟的市场。智慧农业目前主要处于项目支持下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阶段,真正有大量供需双方参与并自由交易的市场还没有最终形成;三是生产主体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国内大部分智慧农业装备制造厂家规模较小,且每家企业的产品各成体系,不同企业之间产品的配套性和互换性较差,产业标准化程度低[19]。

3)农业大数据新型资源要素价值尚未真正显现,农业大数据的挖掘与应用尚未形成普遍应用的局面,还未找到有效的应用模式,整体处于萌芽期。目前,农产品大数据应用的典型案例有两个,一个是京东推出的“京东大脑”,为消费者带来了个性化、区域化的推荐结果,可帮助不同地区与不同消费习惯的人群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高品质推荐产品。第二个是淘宝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消费分析,商家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信息和“淘宝指数”服务,用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排行榜、成交指数等。但整体上看,农业大数据普遍缺乏开发技术和应用模式上的创新,大数据的开放和交易尚未形成市场的主流形态。由于法律和数据交易机制的不健全,京东、淘宝等交易平台在对外开放和交易数据上保持谨慎态度。

4)农产品电子商务已走出萌芽期,进入到成长期的快速推进阶段,但是全社会爆发式增长还没到来,各种瓶颈和问题正在显现,在平台运营、农产品标准化、仓储物流等方面均有待破题。根据《“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 5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以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电商交易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不强。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2014年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仅仅只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和4%持平。农产品电商利润空间无法覆盖高昂的成本,多数企业在烧钱铺市场,尚未收回投资回报。农产品电子商务在平台运营、农产品标准化、仓储物流等方面均有待破题。

2.3 社会化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1)订单农业、社区支持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有一段时间,已走出萌芽期,进入成长期的不断探索完善阶段。根据课题组对北京等大城市的调研,目前订单农业有几种新的表现形式:一是流通、餐饮类服务型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建立原材料直供基地,例如北京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京郊建立了多个长期稳定的蔬菜直供基地,以满足其餐饮原材料需求;顺丰优选联合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北京汇源有机生态农业基地等建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向客户预售有机蔬菜。二是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建立合作模式,将基地作为公司员工购买农产品和休闲体验场所,为公司员工提供内部福利。社区支持农业作为一种理想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一定商机,但发展确实面临实实在在的困惑,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通过开展农机服务、农技服务、动植物疫病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导农户实现“服务外包”,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提供出路。全国各地涌现出流转生产经营权的土地托管合作社,探索出了菜单式托管(半托型)、全程托管(全托型)、承租型合作、土地入股等多种土地托管模式。

2)农业众筹、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产品私人订制处于萌芽期。农业众筹、农村养老服务业、农产品私人定制等新业态主要服务于特定消费群体,目前在一些大城市开始作为试点探索,整体处于萌芽期,还未形成气候,也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新业态的出现可以视为农业多样化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这些新业态瞄准特定消费群体,收益率较高。如北京市怀柔区田仙峪村组织将农民手中的闲置房屋统一流转到北京田仙峪休闲养老农宅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打造国奥乡居养老社区。目前,该村养老社区已流转闲置房屋30处,为拥有这些院子的农民带来近1 700万元的收入,同时吸纳本村19名妇女就业。此外,合作社每年还获得养老社区经营利润10%的分红,用于对社员和全村农民的二次分红。通过将闲置农宅盘活利用,农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2.4 内部融合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按照生产性、商品性、求利性和组织性的条件,生态农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尚处于发展模式的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尚未形成有效需求。与智慧农业一样,生态农业技术装备的应用会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对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来讲,应用的积极性并不高;二是没有产生成熟的市场。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例,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了多座农业生产垃圾处理站,可对农作物藤蔓、秸秆进行粉碎、杀菌处理,之后转化成为有机绿肥还田。但上述农业生产垃圾处理站多处于项目支持下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真正有大量供需双方参与并自由交易的多级市场还没有最终形成;三是生产主体规模小,且知名的大型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设备生产制造商较少。

2.5 综合型农业新业态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植物工厂作为工厂化农业的高级阶段,处于萌芽期。大型植物工厂现阶段主要用于科研单位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部分学校等单位也引进小型植物工厂用于科普展示。目前,奥地利、丹麦、美国、日本等先后建立了一批植物工厂,用于试验研究和示范,为工厂化农业展现了美好前景。

3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地域特征

3.1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特征

新业态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业新业态发育越充分。在服务型农业新业态方面,东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农业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名单统计,东部地区有149个,中部地区74个,西部地区45个,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空间梯度格局。在会展农业方面,农业展会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从大的区域上看,东部地区为农业会展举办的主要集中地区,而中西部间的差距不大,中部略高于西部。从省份上看,北京、上海、山东和广东等省市包揽了2009-2014年间的农业展会数量前三名。在创新型农业新业态方面,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高的科技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要素富集,具备新业态发展的良好创新生态,在这些地区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发展较好。

3.2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城市差异特征

大中城市周边成为推进各类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重点区域。农业新业态本身是融合的产物,多处于城乡交融的地域,这些地域既有城市的功能,又有乡村的功能,属于农业新业态发育比较充分的地区。城市作为都市农业服务的主要区域,城市带来的人口集中为新业态提供了市场支撑。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规模越大和人口越密集的地区,消费者的消费服务成本越低,服务新业态的生产起点规模就越容易达到,并且为满足众多消费者的不同服务需求,农业新业态类型越多样。以业态发展相对成熟的休闲农业为例,2015年上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19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7%。成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175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7%。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40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1%。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收入50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

3.3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区域空间层级结构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新业态在空间上从近郊向中、远郊区发展,形成层级结构差别。在业态类型上,具体表现为越靠近城市,越接近城市休闲;越远离城市,越贴近生态休闲。以北京为例,在空间分布上,近郊平原区自然山水资源贫乏,新业态的发展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要方向,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以及市民租赁农园等新业态得到了较快发展。远郊平原和丘陵地带农业资源丰富,民风古朴,以观光采摘园、休闲农庄、健身疗养、农村文化体验等类型的新业态为主。远郊山区则结合丰富的自然风光、长城遗址等山水旅游资源,高端度假酒店、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比较聚集,休闲农业的圈层级别结构特征明显。

4 农业新业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1 农业新业态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创新型农业新业态创新能力不足。从整体看,创新型农业新业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95%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18]。在产业化应用方面,生物农业企业多表现为小散弱,产业集中度低,缺少在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上有代表性的领军企业。以生物育种为例,2012年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销售额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28%,而美国前5强种子企业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世界前十强种子企业垄断了全球70%的种子市场[17-18]。服务型农业新业态个性化、高端化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与现阶段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特色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少。针对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细分乡村旅游住宿产品,向乡村化、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的特色民宿、乡村酒店、房车营地等产品开发不足。此外,大多数休闲农业园区停留在观光采摘阶段,附加值较高的体验、科普、教育等参与性、体验型项目开发不够,难以满足游客对“教、玩”的需求。

4.2 新业态发展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

大多数农民以土地流转、提供产品和作为产业工人等形式参与到新业态中,新业态经营参与度不高。以“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建立起入股分红、多次返利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能力强的经营模式还比较少,利益分配比例不尽合理的现象时有出现。以闲置农宅利用为例,由于农民对闲置房屋等财产的商业价值把握不够,对闲置房屋的估值不足,往往出现农民以较低的价格将闲置房屋流转,随着农宅商业价值的不断开发,农民开始认识到房屋价值低估时已为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将自己手中的要素资源参与到新业态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对要素价值认知不足、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确保农民的合理财产性收入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4.3 农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

农业的形态越高级,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高。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针对于一产,从便于生产角度出发而设计。着眼于推动农业由一产向三产转型升级,以便于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的发挥为目的,迫切需要提升林间路网配套、园林小景观、健身步道、休闲观景场所、游乐科普设施、认养认领地、餐饮养生场所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为生态景观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的发挥打好基础。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在大部分省份,现有的物流配送网络基本已覆盖到县一级,而延伸到乡镇,甚至村一级的配送网络尚待开发。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一些村庄具备良好的休闲旅游资源,但村庄的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农事景观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容环境净化美化不高,延缓了新业态发展的步伐。

4.4 农业新业态发展的要素制约突出

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是农业新业态发育与成长面临的制约。许多农业新业态发展离不开必要的配套厂地、用房和设施,但土地红线触碰的风险很大,土地要素供给不足导致许多新业态项目难以正常实施。农业新业态呈现复合型产业特征,迫切需要既懂种养技术,又懂包装设计、营销策划、品牌推广、文化创意等的综合型人才。虽然近几年,随着农村创新创业氛围的兴起,一些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企业成功人士以及城市白领等组成的“新农人”参与到农业新业态中,但目前这部分群体占比还较小。在融资方面,新业态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面临的产业风险较大,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

4.5 新业态的市场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新业态蓬勃发展,种类繁多,但新业态监管尚未及时跟进,存在多处空白。课题组调研了某从事植物工厂技术输出的公司,该公司既不能认定为农业企业,也不能被认定为三产服务企业,企业性质认定不清导致公司目前无法申请科技项目支持。市民农园是这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业态,但目前政府对市民农园尚没有明确的规范,一些违规违法的“大棚房”项目也打着市民农园的幌子出现,严重影响了这一业态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形象。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贴有追溯码的农产品和食品越来越多,但溯源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时、生产信息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传统的法律法规尚未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进行有效监管,相关机构责任不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极大暴露出来。

5 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新业态培育的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凸显新业态的产业引领性。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引领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愈发明显。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提高新业态的服务能力。以农业多功能拓展为主线,推动农业由生产向服务转型,引导农业新业态朝规范化发展,满足市场高端化、个性化需求。

三是坚持城乡互促,提高新业态要素集聚力。通过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提高农业新业态发展活力,最终富裕农民。

四是坚持体制创新,强化农民利益联结。逐步建立农户参与新业态发展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5.2 完善要素支撑的政策体系

农业新业态处于发展初期,是新生事物,离不开政府支持。在财政支持方面,建议对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给予财政倾斜支持,鼓励各地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财政资金入股等新业态资金扶持方式。以国家探索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为契机,加强对重点农业新业态的支持,以股权投资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新业态发展领域。将农业新业态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吸引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企业成功人士等进行新业态创业,给予相应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支持。

5.3 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

农业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信息等服务需求,单靠市场难以完全解决,需要政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公共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等农业新业态的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强化农业新业态运行监测分析,探索建立农业新业态监测统计制度。考虑到农业新业态具有跨界特点,且新业态企业规模小、变化快的特点,可考虑在新业态发展较充分的东部地区和若干大城市,先期启动重点新业态的动态监测。新业态监测指标要注重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重点关注总产出指标。

5.4 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推广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村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完善要素市场定价体系,尤其对于大城市郊区,完善郊区农宅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配套资源的市场定价体系,为资产折价量化和赋予农民股份权能提供参考标准,保障农民利益。

5.5 加强新业态市场监管与规范

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后,产业的发展质量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产业将朝规范化方向提升。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农业新业态发展行为,是提供农业新业态竞争力和新业态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目前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建立行业标准的有葡萄酒庄、客栈民宿、教育农园、乡村酒店等。同时,针对若干技术壁垒性较低、门槛较低的农业新业态,应适时提高上述新业态行业准入门槛,引导农业新业态朝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提升业态发展档次。

[1] 陈晓华. 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村经营管理, 2015(12): 6-9.Chen X H. Upgra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and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agriculture, second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 in rural area[J].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n Rural Cooperative, 2015(12): 6-9.

[2]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2): 18-22.Jiang C Y. New measures to promot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 in rural area[J].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15(2): 18-2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 推动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 2016(4): 3-28.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 and Department of Rural Economic System and Management.Promoting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econd industry and third industry in rural area[J].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6(4): 3-28.

[4] 孔祥智, 周振. 发展第六产业的现实意义及其政策选择[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5(1): 98-103.Kong X Z, Zhou Z. Developing the sixth indust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olicy choices[J]. Review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5(1): 98-103.

[5] 范子文. 北京休闲农业升级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Fan Z W. Research on Upgrading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Beijing[M]. Beij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of China, 2014.

[6] 谢安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演进及“互联网+”转型研究[J].经济纵横, 2017(6): 102-107.Xie A S. The evolution and “internet plus” transform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China[J]. Economic Review, 2017(6): 102-107.

[7] 汪旭晖, 张其林. 电子商务破解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内在机理——基于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的双案例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2): 39-55.Wang X H, Zhang Q L. Internal mechanism for e-commerce solving difficulty in circula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comparative double-case study of Tmall and Tootoo[J]. China Soft Science, 2016(2): 39-55.

[8] 孙群花.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优化研究[D]. 成都理工大学, 2015.Sun Q H.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e-commerce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5.

[9] 戴天放. 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35(2): 200-203.Dai T F. A study on concept of agriculture format, classific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e new forma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4, 35(2): 200-203.

[10] 田伟利, 宁碧波, 吴冠岑. 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 农业经济, 2015(1): 56-58.Tian W L, Ning B B, Wu G Q.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new agriculture industrial and its development path[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5(1): 56-58.

[11] 赵芝俊, 包月红. 农业的多业态发展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技术经济, 2013(2): 125-129.Zhao Z J, Bao Y H.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ormats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3(2): 125-129.

[12] 苏甦. 旅游业态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及动力机制探析[J]. 时代金融, 2012(15): 210-216.Su S.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innovation system of tourism format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J]. Times Finance, 2012(15):210-216.

[13] 杨玲玲, 魏小安. 旅游业态的“新”意探析[J]. 资源与产业,2009(11): 135-138.Yang L L, Wei X A. Novels in new operational types of tourism[J].Resources and Industry, 2009(11): 135-138.

[14] 俞海滨. 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研究进展[J]. 旅游论坛, 2011(6):7-11.Yu H B. Research progress 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peration types[J]. Tourism Forum, 2011(6): 7-11.

[15] 张威. 旅游业态演化与商业模式创新[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Zhang W. Evolution of Tourism Format and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M]. Beij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 2014.

[16]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中国农业展会发展报告[R]. 北京: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 2015.Division of Market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in China[R]. Beijing: Division of Market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2015.

[17]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种子硅谷建设研究报告[R]. 北京: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2015.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Research repor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seed Silicon Valley[R]. Beijing:China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rporation, 2015.

[1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课题组. 北京种业发展战略研究[R]. 北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2015.Research Group of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Beijing seed industry[R].Beijing: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2015.

[19] 龚晶, 刘娟, 张峻峰. 北京市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路径探索[M].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4.Gong J, Liu J, Zhang J F.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Beijing[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of China, 2014.

猜你喜欢

业态农业发展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