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海军航空队轰炸南京与“帕奈”号事件

2018-01-23笠原十九司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航空队南京海军

[日] 笠原十九司

芦 鹏 译

一、 酝酿自1936年的“越洋轰炸”

1.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的完工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海军指挥层内部,存在着舰队派与航空主兵派之间的派系竞争。两派在海军的军备扩充与强化问题上虽然都站在大海军主义立场之上,但是在面对与假想敌人美国海军开战的问题上,崇尚日俄战争舰炮决胜论思想的舰队派一直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舰队派的军备计划中,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军舰类的建设被放在优先位置,大舰巨炮主义让其认为战列舰越大越好、火炮口径越大越好、炮弹飞得越远越好。在其推动下,日本投入巨资并花费大量时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级别的超级战列舰“大和”与“武藏”号,然而这两艘军舰结果尚未投入到太平洋战争的舰队决战中,就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成为了一种航空兵器之后,产生了航空兵之间对制空权、制海权的争夺,也事关着舰队胜败的战略思想。航空主兵派由此认为应该在军备计划中优先考虑增加航空战的主力兵器轰炸机、战斗机、航空母舰的数量。其提出“航空兵为主,战舰无用论”,与主流的舰队派形成了对立局面。当然这种对立并非敌对关系,从整体上来看,两派扩充海军军备的目的是一致的。

航空主兵派以山本五十六为领袖,大西泷次郎和源田实为核心。山本作为次席随员,曾参加了1930年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是强硬的签约反对论者。他收集了全员的意见后,向若槻礼次郎首席全权代表警告说:“如果日本的主张不能被认可的话,海军整体都会受到巨大打击,对士气上也会有恶劣影响,进而引发厄运。”*麻田贞雄:《两大战争期间的日美关系—海军与政策决定的过程》,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第189页。大藏省的代表、太平洋战争开战之际担任大藏大臣的贺屋兴宣在陈述从财政层面上来看,有必要对海军裁军进行妥协的意见时,山本怒叱说:“贺屋你给我闭嘴,再说的话当心我揍你”。*野村实:《天皇、伏见宫与日本海军》,文艺春秋1988年版,第150页。

裁军会议结束后不久,1930年5月,山本就任了海军航空本部技术部长。1935年,升任航空本部长的山本致力于开发海军裁军条约限制之外的航空兵力,开始扩充对美开战所需要的航空战力。根据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伦敦海军裁军条约,主力军舰、辅助军舰的数量均被限制的日本海军,对一战后受国际联盟委任托管的南洋群岛进行了开发,策划从岛上起飞轰炸机,攻击沿太平洋向西进发美军舰队的方案。根据山本在就任海军航空技术部长之际制定的陆基远距离攻击机开发战略,三菱重工加紧了研制新型飞机的工作。

1936年,新型远距离轰炸机研制完工,当年正值日本皇纪2596年,因此取最后两位数字,命名为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中攻)。该机配机组人员7人,最高时速377公里,续航距离4380公里,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续航能力。同年,三菱重工又开发完成了世界级水准的单座战斗机九六式舰载战斗机,该机的设计者正是零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

伴随着中攻的完工,海军内部倡导“战舰无用论”的急先锋,人称山本五十六第一心腹的大西泷治郎策划的战略轰炸方案成为了可能。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潜艇等现代兵器的开发亮相,战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军事生产力、经济实力、军队势力、国民战斗意愿等综合国力,战争一旦爆发就会演变成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长期全面战争。战争中,不分前线和后方,也不分士兵和平民,所有非战斗人员亦会成为被屠杀的目标。在这样的战争形态之下,航空兵力对敌国城市、产业、铁路、车站、港口、桥梁进行轰炸、破坏的战略轰炸成为行之有效的作战手段。特别是对城市的轰炸中,不管非战斗人员死活的无差别轰炸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率的作战方式。

1934年,提倡战舰无用论的海军青年军官群体,遭受到海军主流舰队派指挥层的压制。时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对青年军官说:“要想改变那些顽固的舰炮主义者,只有拿出航空战的成绩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海军航空概史》,朝云新闻社1976年版,第48页。航空主兵派希望尽快把中攻投入实战,时刻物色着交出成绩单的机会。

另一方面,海军舰队派为了对抗在九一八事变中获得临时军费预算的陆军,暗地里希望在海军的势力范围华中、华南地区挑动战争,以期获得海军的临时军费预算。在此问题上,海军舰队派和航空主兵派同样地在等待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机会。

2. 催促陆军发动侵华战争的海军

1936年9月3日,日本海军“管辖”的华南广西省北海地区发生了日本侨民被数名中国人杀死的北海事件。第三舰队司令官及川古志郎立刻从广东派遣炮舰“嵯峨”号前往海南岛北部的海口待命,同时派遣巡洋舰“夕张”号、“球磨”号及5艘驱逐舰集结海口,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9月15日,及川将派遣至北海及海口的舰船编成“第三舰队南派遣队”。同日,海军军令部制定了北海事件处理方针,要求中国国民政府全面禁止排日行为,如不顺从,将以排除抵抗为目的占领北海与海南岛。为此,第八战队、第一航空战队、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6架中攻、4架大型陆基攻击机(简称大攻)等部队也做好了出击准备。

9月21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决定向北海派遣佐世保镇守府海军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400人规模),并在获得军令部次长岛田繁太郎、海军大臣永野修身的支持下,由第一课长与参谋本部进行了联络,准备一旦事态继续扩大,将紧急增派舰船、6架中攻、4架大攻。然而就在第二天,参谋本部的战争指导课长石原莞尔回复称,陆军对海军的方案表示反对,并没有在“中国全境作战”的意愿。

结果,北海事件中海军孤掌难鸣,没有获得陆军参谋本部的同意。由于驻扎北海抗日的桂系军阀部队最终撤退,日本方面提出的禁止排日的要求也在9月底被接受,军令部的作战方案最终没能实施,进驻台北基地伺机出动的航空部队也失去了进攻中国大陆的一次机会。不过,从这次事件的对应中可以看出海军急于将最精锐的中攻投入实战的意图。

二战结束后幸存的日本中攻飞行员回忆录《海军中攻史话集》*安藤信雄编:《海军中攻史话集》,中攻会1980年版。中记叙了当时的一些情况。

受北海事件的影响,木更津航空队派遣6架中攻、4架大攻前往台湾屏东陆军机场,准备对中国大陆进行越洋轰炸。然而,1架大攻在伊豆半岛海域上空着火坠落,所有搭乘人员殉职,其他军机抵达屏东后待机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飞机后编成为第十一航空队,经由台北松山机场进驻屏东机场,为越洋轰炸做训练准备。

横须贺航空队则由新田慎一队长率领第七分队进驻了屏东机场,正是这个新田,在第二年8月16日从台北飞往南京近郊句容实施越洋轰炸之际,被中国军机击落击毙。他的事例可以看出海军在1936年即开始着手准备越洋轰炸的真相。

就在北海事件逐渐平息的9月23日晚,上海发生了日本水兵被射杀的事件。第三舰队军舰“出云”号的3名水兵在上海租界的日本人街上被中国人袭击,造成一死二伤,1名凶手被逮捕,其他逃亡。军令部遂决定趁此机会“坚定”日本的国家意志,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经与海军省的协商后,军令部发出以下出击命令。第八战队、第三、第二十二驱逐舰队,以及特别陆战队1个大队被派往上海,特设第十一航空队(4架大攻、6架中攻、12架战斗机)前往台北集中,并决定在上海着手改造公大机场。*公大机场位于上海共同租界东区的黄浦江附近,实际使用是在1937年9月以后。这片土地建造有日本的多家纺织工厂,实为日本的权益控制之下。

9月26日,军令部与海军省召开了海军首脑会议,制定了《对华时局处理方针》,内容如下:

一、迅速确立对华膺惩的国家意志,特别是致力于寻求陆军与海军的步调一致。

二、准备对华开战的同时,以增派军力为威压方式,促使外交交涉的进展(要求蒋介石保证禁止排日并担负责任,且承认华北分离工作和降低关税)。

三、要求得不到承诺的情况下,采取以下方案:①海陆军共同坚守上海;②海陆军共同保护性占领青岛;③海军对华中、华南的战略要地进行封锁;④海军对华中、华南的机场及主要军事设施进行轰炸;⑤陆军出兵华北。

永野修身为了实施这一方案,在10月13日召开的广田内阁阁僚会议上,要求内阁做出决议,明确日本的“国家意志”。然而,此时的陆军仍然坚持谨慎论,认为根据目前军备的现状,需要尽可能避免用兵,这导致海军的主张没有通过。即便如此,海军当局仍然在第二年1月8日确立了《对华时局处理方针》,按照以下军事部署,拉开了临战准备的架势。

一、特别陆战队:上海兵力2000人,汉口200人,近期上海增加200人,汉口增加100人;

二、①第十一、十二、十三航空队及镇守府特别陆战队各1个大队做好出击准备;②第一、第二航空战队携带炸弹等所需武器,做好应对紧急派遣的准备;③第八战队、第一水雷战队准备应急派遣。

三、机场的建设:①建设台北、济州机场,保证随时可以应急使用的状态;②抓紧建设改造上海公大机场,使其可以应急使用。

海军指挥层在1936年秋,就已经做好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计划和准备。他们所需要的就是等候一个越洋轰炸的理由,确定与陆军协作出兵,并促使内阁发表声明,挑动全面战争的爆发。1937年8月14日、15日参加越洋轰炸的中攻飞行队驾驶员中,很多人在一年前发生的北海事件中,就已经受命准备轰炸中国。贺屋航空队还根据《对华时局处理方针》,自1937年2月份开始日夜不休的进行了远距离飞行训练。这一训练包括从贺屋基地飞往台湾屏东机场,再飞往大连基地的测试,以此检验中攻的燃料消耗、无线电波效果、飞行员疲劳度医学的监测等数据。

急切希望将中攻投入实战以获取临时军费预算的日本海军,错过了1936年进攻中国的机会。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海军指挥层认为这是海陆军协作发动侵华战争的千载难遇的机会。为了破坏和平谈判,其策划了大山事件,并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在近卫文麿内阁发表《坚决膺惩南京政府》的声明之后,迅速对南京进行了越洋轰炸。

二、 海军的阴谋“大山事件”与越洋轰炸南京

由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存在着一定的偶发因素,因此当地的中日两国军队最终签订了停火协议。然而,陆军参谋本部的统制派代表武藤章、田中新一等战争扩大派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一举解决华北分离工作的问题,提出对中国的“一击论”,压制了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不扩大派。近卫文麿内阁根据陆军的要求,认可日军出兵华北,并将事件命名为“北支事变”(即七七事变)。

在前一年未被陆军支持的日本海军,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于是借势进入临战准备,预谋将战事从华北蔓延到华中、华南。

在此局势下,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石原莞尔等不扩大派,根据天皇希望尽早解决事变的心态展开了停战工作。近卫内阁后来也同意了《日华停战条件》,日本政府计划与国民政府在水面下秘密进行“和平谈判”。国民政府对此表示响应,双方于8月9日在上海开始了谈判。日本海军对此深感忧虑,认为如果和平谈判成立的话,中日将恢复到停战状态,于是不惜策划阴谋以期破坏谈判。就在当天的黄昏,上海特别陆战队队长大山勇夫按照计划,故意前往中方控制区挑衅并被中国保安队射杀,制造了“大山事件”。日本国内舆论对此一片哗然,高呼要“暴支膺惩”,这一单词后来也成为了日本侵华的一条标语。8月13日,上海特别陆战队进攻中国守军,八一三事变爆发,侵华战火从华北蔓延到了上海。海军航空队原计划在当天即从九州大村基地和台北基地出动中攻,对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行越洋轰炸,后因台风的影响,轰炸延期至14日和15日开始。当时的日本军部、政府、国民对此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尚未发出宣战布告的情况下,就悍然向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发动轰炸的行为,毫无疑问是公然违反战时国际法的罪行。

8月13日晚间举行的日本临时阁僚会议上,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态度强硬地敦促陆军向上海派遣军队。在第二天晚间举行的临时阁僚会议上,米内又促使近卫内阁发表了“暴支膺惩”的政府声明。在这一声明的号召下,日本政府将“北支事变”更名为“支那事变”,陆军派出了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日本的侵华战争在海军阴谋的干预下最终扩大为全面战争。

三、 空袭南京成为战略轰炸的“先驱”

1. 空袭南京

1937年9月10日,上海公大机场完工后,大连郊外周水子基地的第二联合航空队(司令官三竝贞三)立刻进驻上海。该机场始建于1936年日本水兵在上海被射杀之后,地点位于公共租界东区之外,黄浦江北段转向的拐角区域,是一个长700米、宽200米的小型飞机场,由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南面的高尔夫球场改造而成,现为上海海洋大学军工路校区。

在8月15日之后的越洋轰炸中,由于中国空军战斗机及地面防空火力的抵抗,大量日军飞机被击落击伤,于是一周后日军改为夜间轰炸。但是在上海机场建成之后,日军可以在白天出动战斗机为轰炸部队护航,对南京等地的轰炸频率也愈发增加。

9月14日,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南京空袭部队(指挥官三竝贞三,以第二、第四、第五空袭部队为基础编成)对南京进行车轮轰炸,第一空袭部队则前往广东轰炸,第三空袭部队前往汉口、南昌等内地中国空军基地轰炸。

在大规模轰炸南京作战开始之前,指挥官三竝贞三在上海公大机场向空袭部队发布了《空袭南京壮举之际,告各级指挥官训》的命令,其中写道:

我们将在敌国首都上空进行一场有史以来无人做到的空中决战壮举。在空袭计划中,我们不选择偷袭,而是选择与敌空军进行决战的原因,不仅在于我们拥有着性能卓越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还在于我们坚信拥有着世界上为之夸耀的空战实战技能。希望战斗机队指挥官能够以必胜的信念歼灭敌军,发扬我海军的武威。

第一阶段空袭一旦成功,我军将在制空权的护佑下,连续进行轰炸作战,摧毁南京市内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所有机关设施,直至让国民政府真正屈服,让中国民众真正认识到战败为止,我们不会放慢进攻的步伐……这次空袭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今后事变的战果,希望各指挥官意识到战局的重要性,充分周密地制定计划,并果敢地进行实施,取得期望的成功。*二联空机密第98号《南京空袭部队战斗详报》别纸第三、防卫省防卫研修所图书馆战史史料②支那事变39。

三竝所说的“性能卓越的九六式舰载战斗机”,原本不具备长距离越洋轰炸的性能,但是从上海出发的话,就拥有了攻击南京、汉口、南昌的续航能力。正是出于此战的经验,设计师堀越二郎被要求开发出了具有更长航距、更快速度、更强战力的零式战斗机。

三竝在文中明确了轰炸的目的在于摧毁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军事、政治、经济机能,让国民政府屈服,让中国人民切身感受到战败。这一在当时尚无前例的对敌国首都所进行的战略轰炸,成为了现代战争主要形态的“先驱者”。

9月19日早7点55分,在空中决战、一举获得制空权的命令下,日军45架飞机首次从上海公大机场出发,对南京发动了空袭。

9月19日至9月25日为止,海军对南京的空袭共进行了11次。日军共派出军机291架次,击落中国战斗机48架,投下炸弹355枚,重量32.3吨。日方的战死者(含失踪人员)共18名,损失飞机10数架。通过《南京空袭部队战斗详报》所记载的作战记录,海军航空队很快就掌握了制空权,此后的空袭作战如同是在进行空袭实战演习。在这一战斗详报中记载的轰炸位置包括以下地点:

大校机场、兵工厂、宪兵司令部、警备司令部、中央电台、雨花台炮台、富贵山炮台、航空署、防空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部、南京市政府、南京站、浦口站、首都发电厂、南京市国民党党部、财政部、军政部、北极阁防空指挥所、军医司、船政厂、交通兵团。很明显,对南京战略轰炸的目的,就是逼迫国民政府屈服。

对于从飞机上投下炸弹的一方而言,由于看不到受害者的惨状,因此对于被卷入空袭的普通市民的生死完全是无动于衷。有关南京市民遭受空袭的惨状,笔者在《难民区百日》*[日]笠原十九司著,李广廉、王志君译:《难民区百日》,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南京空袭的每一天”一章中做了叙述,在此仅挑选一例。

仅9月25日一天,日军发动了4次空袭,从上午11点到下午5点,共有94架飞机出击,投下了129枚炸弹。下关的首都发电厂被轰炸的过程中,因躲避上海战事而避难的难民收容所被击中,100多人被炸死。国立中央医院虽然在屋顶上用油漆刷上了巨大的红十字标志和“中央医院”几个汉字,但也成为了轰炸的目标,被投下了近20枚炸弹,炸死炸伤工作人员,并导致医院设施无法使用。当天午饭之后,罗伯特·威尔逊医生趁着空袭的间隙,赶往金陵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进行紧急手术的路上,目睹了平房被炸毁、胸部被倒下立柱砸中死亡的男性,以及在防空洞入口处被炸得七零八散的尸体。只此一天,南京市民就死伤数百人,伤千余人。

海军航空队长时间持续的空袭,使得国民政府的首都机能瘫痪,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官员、广大市民都感受到了恐怖与失败感。国民政府之所以仓促选择放弃南京退守内地,与战略轰炸所带来的物质、人员和精神上的损害有着很大的关联。

2. 国际联盟对日本空袭的谴责议案

日军在对南京的越洋轰炸中,为了避免飞机的损失,采用了夜间超高空投弹的方式,这使得许多炸弹偏离所谓的军事目标,导致了大量平民的死亡。为此,8月29日,驻南京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5国外交代表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呈文敦促日本政府停止轰炸,文中写道:

8月26日晚,针对南京的大规模轰炸,明显无视非战斗员的外国人及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认为,对于任何国家的政治首都,特别是尚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首都所进行的轰炸,缺乏人性及国际礼仪的考虑,因此敦促日本当局给予适切的关注,对局势进行控制。(后文略)*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编译:《南京事件资料集①美国相关资料篇》,青木书店1992年版第22页。

早在8月、9月份,美国已经开始通过新闻报道,反映了日本海军对南京等地的空袭所引发平民遇害的情况。诸如前往上海公共租界区避难的数千市民被日机轰炸、被日军烧毁房屋又被炸弹炮弹炸死的市民,这些报道以照片、新闻电影、杂志、宣传册的方式在美国人当中广为流传,美国国内对日军不顾平民死活的暴行进行谴责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南京的悲剧,也被驻守南京的新闻记者及摄影师记录后传到了全世界。

日本海军对于不设防城市的轰炸,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引发了世界舆论的谴责。9月13日,第18次国际联盟总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9月27日英国代表在中日纷争咨询委员会上提交了谴责日本行动的议案并获通过,其中称:“对于中国不设防城市所遭受的持续空袭,英国政府深表担忧,希望委员会能够根据这些相关记录,对此行为进行明确的谴责”。*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3 中日战争II》,青木书店1972年版,第41页。

第二天,《国际联盟关于轰炸城市的谴责决议》在国际联盟总会上一致通过:

日军飞机对中国无设防城市进行的空袭问题上,我们在经过紧急商议后认为,空袭导致包括大量妇女儿童在内的无辜人民失去了生命,对此我们深表哀悼,并认为在世界上制造如此让人恐怖和义愤的行为,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余地。由此对以上行为进行强烈的谴责。*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下)》,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55年版,第370页。

美国虽然没有加入国际联盟,不过罗斯福总统受国际联盟谴责议案的影响,于10月5日在芝加哥发表了著名的“隔离演说”:

没有宣战布告、没有警告,没有正当理由,就出现了让妇女儿童等平民百姓遭受无差别轰炸屠杀的恐怖景象。我们担心这种好战的倾向会逐渐蔓延到其他国家,因而他们应该被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隔离出去。*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战史丛书—支那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75年版,第311页。

演说中未提国名,但很明显是对日本海军空袭中国不设防城市的强烈批判。其中还指出为了防范日本那样侵略成性的传染病影响到其他国家,国际社会应该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而将其隔离,也就是通过经济、政治的手段制裁日本。第二天,国务卿哈尔也发表声明:“日本的行为违反了国际关系的规范原则,违反了九国条约以及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12月3日,开拓了常州基地的第二联合航空队,对南京进行了连续的空袭。蒋介石在11月20日宣布迁都重庆,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等机构也相继展开了迁移工作。蒋介石则作为最高国防会议主席(是年9月9日设立)留守南京,指挥南京保卫战。然而,随着日军对南京防卫阵地的入侵,蒋介石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主张坚守南京的蒋介石也在亲信的一再劝说下,于12月7日早上乘飞机撤离了南京。

四、 “帕奈”号事件——偷袭珍珠港的序曲

1. 美军炮舰“帕奈”号被击沉

日本海军第一联合航空队上海派遣队和第二联合航空队为了掩护第十军及上海派遣军进攻南京的地面作战行动,对进攻南京途中的常州、丹阳、镇江等不设防城市进行了轰炸,对溃散的中国军队进行机枪扫射,对撤退车队进行轰炸,对火车站、火车、铁路等运输工具进行轰炸,旨在阻断向南京败退的中国军队退路并歼灭之。

在此期间,针对南京的空袭作战仍在持续。12月3日,第二联合航空队在南京东南方向约130公里的常州开拓了基地,所属约半数的机群也随之进驻,对南京发动空袭。此后,日本海陆军在南京、芜湖方向的立体作战愈发便捷,空袭的程度也愈发激烈。12月13日南京沦陷为止,海军航空队自越洋轰炸开始对南京的空袭次数达到了50多次,参战飞机数量900余架次,投弹160多吨,南京市民每隔两天半就要面临一次空袭的灾难。而除去南京之外,日军在上海、杭州、南京一线的参战飞机数量达到5330余架次,投弹900多吨。

12月12日,全面包围南京城的日军对中国守军进行了最后的猛烈攻击。日本舰队逆江而上,进抵至南京江面下游的乌龙山炮台。日本海军第三舰队航空队、第二联合航空队下属的第十二、第十三航空队的舰载轰炸机、舰载战斗机、陆上攻击机等机群不间断地对南京城内外阵地及浦口进行轰炸。

当日上午,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电告常州基地的第二联合航空队司令部称:“今早,南京上游约20公里江面上,满载败逃中国士兵的约10艘商船正在逃跑,陆军对此敌无攻击手段,请海军航空队代为攻击。”*奥宫正武:《海军航空队全史(上)》,朝日Sonorama1988年版,第113页。

受此命令,第十二航空队司令三木守彦决定出动所有军机前往轰炸中国商船队。12点40分,第十三航空队指挥官村田重治率九六式舰载攻击机3架,奥宫正武率九六式舰载轰炸机6架,第十二航空队指挥官小牧一郎率九四式舰载轰炸机6架,潮田良平率九五式舰载战斗机9架,共24架飞机从常州基地出击。

下午1点30分,村田率领的先头部队发现了南京上游约45公里处长江中停泊的美国炮舰“帕奈”号和标准石油公司的3艘商船。村田的机群虽然只有3架飞机,不过每机挂弹6枚60公斤炸弹。村田自己驾驶的飞机在没有遭遇“帕奈”号防空炮火的状态下,率先俯冲轰炸,第1、第2枚炸弹击中了“帕奈”号,受此致命伤的“帕奈”号在2小时后沉没。

“帕奈”号隶属于美国亚洲舰队的扬子江警备队,属于吃水较浅的内河炮舰,长度58.2米,重量450吨,配有2门3英尺炮和10挺30毫米机枪,目的在于护卫长江流域的美国商业利益。

当日正好是周日,美国船员完全没有预料到日军的轰炸,和平日一样处于休息日的懒散状态。8名船员还前往停泊在附近的标准石油公司“美平”号上喝啤酒。

“帕奈”号的船员包括休斯舰长等共59名、美国驻南京大使馆馆员4名、美国记者5名、商人2名、英国记者1名、意大利记者2名。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之前,美国驻华大使尼尔森·约翰逊等主要工作人员随国民政府一起迁往了武汉,自11月23日起,只留下二等秘书爱利生等4名工作人员留守南京。后为了躲避日本海军对南京的轰炸,12月9日起大使馆临时关闭,工作人员前往配备无线电通信设施的“帕奈”号内工作。对于美国而言,日军的轰炸也是对象征美国政府的大使馆机关的轰炸行径。

2. 记住“帕奈”号

“帕奈”号被击中后,2名美国水兵死亡,1名意大利记者死亡,“帕奈”号护卫的美国商船“美安”号船长也被炸死,该事件的死者共计4人,休斯舰长等3人重伤,10多人负伤。

同一时间,奥宫指挥的6架九六式舰载轰炸机对“帕奈”号下游停泊的英国炮舰“圣甲虫”号、“蟋蟀”号发动了攻击。但受到英军反击后,日机判定其为英国炮舰,遂停止了轰炸,此事件中无人死伤。然而停泊在芜湖的另一艘英国炮舰“瓢虫”号则遭受第十军野战枪炮兵第十三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的地面炮击,导致1人死亡、1人重伤、多人轻伤。

桥本欣五郎是日本推行法西斯主义的国粹主义者,他与参谋本部的少壮派军官组成了樱会,策划了三月事件、十月事件等一系列未遂政变。十月事件和二二六事件后,其受到行政处分转为预备役,但又在日军进攻杭州湾登陆作战之际被再次征召,作为野战枪炮兵第十三联队长参与进攻南京,在执行歼灭芜湖附近中国撤退军队的任务时引发了“瓢虫”号事件。

“瓢虫”号事件和“帕奈”号事件显示出日军存在着不受政府控制的“暴走”体制,为美英两国此后联手抗击日本提供了一个合作的重要契机。

“帕奈”号事件发生后,日本海军与政府承认军机没能识别悬挂的星条旗,误以为是中国船只而进行了轰炸,并对此表示谢罪,全额向美国支付了赔偿金,还组织了妇女团体前往美国展开谢罪活动。罗斯福总统在当时还并不愿意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虽然他不认为是“误炸”,不过接受了谢罪和赔偿。日本则将美国政府接受谢罪、赔偿的行为看作是事件“圆满解决”的证明,日本至今也未思考过“帕奈”号事件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

此后,美国民众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加入了一条“不忘‘帕奈’号”的标语。美国海军军官内部在干杯之际,也会互道此言,以誓向日本海军复仇。美国政府与国民坚信日本海军敌视美国,故意炸沉“帕奈”号,导致美国的对日感情恶化。此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更加使得美国国民愤慨于日军的残暴行径,产生了全国性批判日本侵华,支持中国抗战的局面。美国对日本商品的抵制随后演变为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的呼声,美国的领导层也对日本政府无力控制军队的局势产生不信任与危机感,为了警惕再一次遭受偷袭,美国海军、航空兵力也日益增强。

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珍珠港被偷袭之后,美国国民喊出了“不忘珍珠港”的口号,“帕奈”号事件重新被提起,并被冠以“珍珠港序曲”的标题。在“帕奈”号事件30周年之际,美国出版了多部相关的历史书籍。

美国的历史书籍中,“帕奈”号事件被称为“偷袭珍珠港的序曲”、“美日战争的序曲”。虽然两者在规模上差异很大,但是日本海军通过偷袭战术攻击美国舰船,以此挑起战争的模式上,两者毫无差异。

3. 证明“偷袭珍珠港序曲”的三个人

山本五十六作为日本海军航空队之父,在“帕奈”号事件发生的时候担任了海军次官。他替代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施展手腕平息了“帕奈”号事件的影响,避免了美日断交和开战的危机。面对日本国民,他制造出美国政府已经接受日本“误炸”的道歉和赔偿,圆满解决事件的假象,另一方面又加紧制定对美国开战的偷袭策略。1939年,山本就任联合舰队司令官之后,开始策划偷袭珍珠港的方案并展开针对训练。就在“帕奈”号事件4年之后,他指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使日本陷入了美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深渊。

第二个人是指挥第13航空队直接炸沉“帕奈”号的村田重治。

由于炸毁“帕奈”号,村田受到了海军表面上的处分。1938年3月他又重新复出,就任第2联合航空队的分队长。同年8月,他参与汉口大轰炸,获得五等勋章瑞宝章。1939年2月,他又参与了对海南岛城市、村落的轰炸。

1941年12月8日,号称“雷击王”的村田率领机动部队第一梯队40架鱼雷攻击机出击,其本人发射的鱼雷击中了美国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受到了山本五十六的表彰。

第三个人是驻守常州基地的第二联合航空队参谋,参与处理“帕奈”号事件的源田实。源田曾经参与过9月19日轰炸南京的作战,他基于中日航空战的经验,向堀越二郎提出了设计新型战斗机的详细要求。

1941年2月,源田受大西泷次郎之托,负责研究《珍珠港作战计划》,成为了偷袭珍珠港作战的设计者。4月,源田就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南云忠一)参谋,他认为应该主要使用航空鱼雷攻击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由于珍珠港水深仅12米,鱼雷的浅海发射技术存在困难,于是他提拔村田重治成为“赤城”号航母的航空队长。偷袭珍珠港的当天,源田在“赤城”号的舰桥上收到的第一份报告就是村田发来的“我军鱼雷击中敌主力,效果甚大”。

“帕奈”号事件几乎已经从日本国民的记忆中被忘却,如今的历史类辞典中也很少收录,教科书上更是不去涉及。历史书籍中即便提到,也只是只言片语写道美国政府认可了“误炸”,事件“圆满解决”。

正如本文所述,“帕奈”号事件是“偷袭珍珠港的序曲”,这一历史已经通过日本海军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历史的验证。

【笠原十九司 日本都留文科大学名誉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译者芦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员】

猜你喜欢

航空队南京海军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晓褐蜻
彩色照片里的中国(1944~1945年)
我的海军之梦
“我党第一支航空队”诞生始末
南京·九间堂
封面人物·杨海军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汉口上空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