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途径研究⋆
2018-01-23郭俊征
◎郭俊征 李 玮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效益得到稳步提升。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在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
近年来,受益于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河南省的农机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河南也非常重视农机服务情况,使得农机保有量和服务率均处在全国前列。从保有量来看,以地处河南省中部的叶县为例,截止到2016年底,共有各型拖拉机3万多台,收割机2200多台,其中小麦收割机1400台左右,玉米收割机860台左右,马铃薯收割机16台,花生收割机13台。另有秸杆还田机2000台,打捆机50台。这些农机不但保证了本县每年80万亩小麦、75万亩玉米和其它15万亩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而且还服务了周边县区的农业生产。从服务率来看,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7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但是,具体到主粮服务种类上,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譬如,土地耕作和小麦收种机械化水平比较高,达到了98%左右,水稻机收水平超过了85%,玉米机播率为89%。比较低的是玉米机收率,仅为68.3%左右,而且绝大部分还是穗收的方式,机收籽粒刚刚起步。由于河南省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3,因此,在玉米机收领域潜力还非常大。与此同时,河南省在利用新型农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譬如,农用航空器等先进农机快速发展,不但减少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药效利用率,能够适应各地种植模式繁杂的情况,加快了高效植保机械化的发展。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河南省的各级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河南省的农机服务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以及农机专业户等,主要提供农业机械的作业、销售、租赁、推广、培育、维修、信息服务及中介等服务。截止到2015年底,河南省农机合作社超过了590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小麦、玉米、水稻机收、深松整地等重点作业环节,这些合作社承担和组织了全省80%的跨区作业量,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服务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尽管河南省农业机械化率比较高,但是仍存在服务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谓服务不平衡,是指平原地区农机服务率高,山地、丘陵地区农机服务低。据笔者调查,平原地区除了农户自己的菜地和个别经济作物用地之外,绝大部分都已实现机械化耕、种、收。而许多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和机械服务成本的限制,尚无法实现机械化服务。所谓结构不合理是指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代表的主粮生产基本上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服务(其中玉米机收率略低些),而经济作物机收率仍比较低,本文前述叶县目前只有马铃薯收割机16台,花生收割机13台就是这种状况的一个缩影。
(二)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弱
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以及农机专业户等多种经营主体数量的逐渐增多,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原有的监管、农机试验、推广、修配等职能逐渐弱化,服务作用越来越不明显。目前,河南省各县的农机管理体系大多是由县农机局、农机技术推广站以及农机安全监管部门组成,通常是一套人马三块牌子,一般只有10多人。到了乡镇一级,就只有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或者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了。这些机构有不少是有名无实,技术力量非常薄弱。从人员设置上看,有些乡镇设有专职的农机员,有些乡镇则没有设置这一岗位。至于村级,基本上已没有农机管理和服务组织。这样的机构和人员构成在农闲季节还勉强维持运转,到了农忙季节,是根本无法满足管理和服务需求的,许多规模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得不自己解决所需服务。
(三)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小,“小而散”特征明显
农机服务组织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和载体,近年来,河南省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截止到2016年上半年,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了5900个,有力引领了全省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2017年的夏收工作中,农机合作社作业量达到全省机收面积的85%左右,已成为市场主体。但是,在数量众多的农机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规模比较小的“小组织”。譬如,一些农机合作社规模偏小,农机种类少,只有2-3台机械,5-6个人操作,固定资产30-50万元。导致综合作业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服务能力和范围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农机合作社仅仅是挂了张牌子,仍然是农机所有者各自为战,基本属于睡眠或僵尸合作社。此外,还有许多农机专业户分散经营的比较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当前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全省种植结构多样化,解决农机服务率不平衡问题。
(四)农机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联系不够紧密
虽然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众多,但是农机服务的周期性或者说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其管理方面比较松散。具体来说就是农忙季节由于要开展耕、种、收服务,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因此需要做一些管理工作。譬如一些种植单季稻的地区,插秧机的作业时间大约是20天;小麦联合收割机如果采取跨区作业,时间大约将近30天……所以,在这些时间段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甚至吃住都在一起。而到了农闲季节,耕、种、收工作都已完成,农机服务方面基本上无事可做,所以农机服务组织成员也没必要天天呆在一起,基本上是各忙各的事,有的人还会趁农闲时间去从事一些二、三产业的工作。因此,缺乏规范的制度建设,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些组织在管理方面是比较松散的,统筹协调和凝聚力方面都不够强,农机服务组织的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五)农机维修网点和人员不足,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农机维修难是一个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的难题。据笔者调查,近年来,农机维修行业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农机维修基本上由机主自己解决。一般情况下,处在“三包”期内的农机维修由生产厂家负责,由于厂家安排的维修人员数量很少,所以很难及时为农民提供服务。“三包期”一过,不少厂家便不再提供维修服务。另外,农业机械种类多、品牌多,且零配件多不通用,购买比较困难,再加上农机配件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很多机械不兼容,导致许多维修网点不敢增加零配件储备(储备过多容易过时报废,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进一步增加了维修的难度。此外,农机维修网点也比较缺乏,目前,多数乡镇只有1-2家农机修理部,每个修理部只有3-4名工人。到了农忙季节,农机出现故障在所难免,需要维修的农机往往排成长队,根本无法及时维修。而将近90%的农机手只会修理一些小毛病,稍大一点的故障只能送到维修部修理。一旦出现机器趴窝的状况,机主往往损失巨大,以联合收割机为例,耽误一天,机主就会损失2000-3000元。所以,农机维修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河南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增加政策倾斜力度,扩大农机服务范围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因此,各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应根据中央这一精神进行调整。2015-2017年,河南省选择了11大类33个小类87个品目机具列入补贴范围,其中农用航空器作为新产品补贴试点。并对粮油生产关键环节的部分机具品目敞开补贴,如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薯类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捡拾压捆机(含压捆机)、粮食烘干机、花生收获机等。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补贴资金规模,选择部分关键环节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可以看出,这一补贴的重点仍在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这是符合“确保谷物基本供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要求的,同时也兼顾了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发展所需机具,有利于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
(二)健全基层农机管理体系,拓宽农机服务领域
当前,针对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的现状,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利于搞好农机化服务出发,厘清其服务范围,明晰其工作重点。县级农机主管部门重点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各乡镇农机站的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工作协调、监督,资金筹措等工作。乡镇农机站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政策宣传、农机推广、技术培训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尤其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好安全教育和监管,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譬如,在技术培训方面,可以不定期邀请农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到本地,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使用、故障处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也可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参加组织管理、信息交流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合理规避市场风险。此外,基层农机管理部门还要因地制宜,把农业机械化推广的领域从粮食领域向林、牧、副、渔等领域扩展,做好新型农机的宣传与推广,加强对农机服务组织指导、协调,做到推动而不强迫,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推动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抓好省级示范社建设,带动全省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规范的农机合作社往往都有精通维修的技术人员,信息渠道多且准确,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比较明确,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避免单机作业的缺点,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机所有者选择组建农机合作社或者直接加入某个农机合作社。鉴于这种现状,应大力抓好各级示范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为此,河南省于2015年从省财政拿出500万元扶持资金,重点培育和壮大了100多个农机合作社,并成为本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又将工作放在突出抓好130个全国和299个省级示范社建设上,示范带动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譬如,在高标准粮田“万亩方”内,选择了部分农机合作社实施提升工程,有关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作业补助、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等财政支农政策优先在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中安排试点。
(四)提高农机合作社组织管理水平,创建品牌形象
针对农机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完善组织机构,做好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结合每位组织成员的自身条件,统分结合,做好分工协作。其次,要对统一安排所掌握的农机作业供需信息,机车调度,并安排专人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理。再次,要规范作业合同的签订,作业费用结算以及后勤保障等工作。使每位成员都享受到同样的权利和责任,营造团队氛围,增强凝聚力。当前,在小麦、玉米、水稻等主粮生产领域,耕、种、收的机械化率已非常高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也要重视服务重量的提高,要把“提高服务理念,创建品牌形象”作为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适应当前各地农机作业竞争形势变化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这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关键。
(五)政企联动,开创农机维修服务新模式
维修网络建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机维修网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更好的保证。从政府角度来说,农机系统要结合农村的现状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引导企业或个人开办农机维修网点,形成以“生产企业为骨干、经销商或维修网点为基础,专业及流动维修摊点为补充的农业机械维修网络”,这种网络一旦建成,就会形成“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的服务格局,确保农业机械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农业生产服务之中。针对新型农机不断出现的现状,农机系统要联合生产企业及早举办农机修理技术人员培训班,及时掌握新型农机的维修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机修理人员通过入户的方式讲解农机保养、故障检测、修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使农机所有者掌握基本的维修技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不耽误农时。从企业角度来讲,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配合政府的产业布局,提供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农机4S店”就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模式,它实现了以农机销售、培训、维修和处置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使得农机所有者在农机质量、维修质量和保养等方面享受“一条龙”服务。
(六)进一步完善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将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强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使更多的农机人受益。当前,许多农机手通过安装手机APP利用“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信息服务平台”查找信息,实现了作业市场、配件市场和维修市场信息渠道的有效链接,供需信息、作业进度、天气状况、交通路况等信息更加通畅,日常保养和使用技巧知识的普及使农机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还降低了作业成本,提高了农机服务者的经济收益。在信息化服务方面,除了政府部门的服务之外,农机企业也可以大有作为,譬如,奇瑞重工通过打造“互联网+农机”平台,形成了信息指挥系统、服务直通车、移动服务站、终端支持系统等“四位一体”的高效互动服务体系,通过微信服务平台的设立,可以实现综合信息推送、在线知识查询、在线视频故障诊断、精准定位显示等功能,特别是图片和视频在线交流和分析,可以提高故障诊断和处理效率,真正实现与用户“零距离”互动,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维护保养服务。
[1]徐玲玲,崔天天.农机合作社发展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7(5).
[2]刘文武.发展农机合作社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05).
[3]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就2015-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答记者问[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5-08-03(4).
[4]宋海英.姜长云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研究——基于8省份小麦种植户的问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5(09).
[5]祝华军,刘小伟.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