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
2018-01-23李小云
李小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涵盖了乡村的方方面面,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从全国和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政策界和学术界都在尝试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作出界定。农业部原副部长陈晓华指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产业化经营组织为引领,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以及休闲服务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价值链的跃升、功能的拓展、多主体的共赢,让农民参与二三产业、分享增值收益。
笔者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产业链条上实现延伸拉长。以农业为中心,向产前和产后延伸链条,进而把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以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二是在空间布局上实现集群集聚。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导向等因素,一二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组织在农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三是在价值功能上实现横向拓展。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赋予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环境价值,使农业的功能拓展至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领域,内涵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从而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环保等产业的有机统一。四是在资源要素上实现流动渗透。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打破城乡各区域间的界限,改革要素流通与配置政策,保证要素流通和交易行为的合法性、顺畅性,进一步合理优化要素配置,保证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四个要素,互相渗透,流动畅通。五是在业态模式上实现创新发展。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六是在资源利用上实现生态循环。各地探索出了许多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治理路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七是在利益联结上实现互利共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在产业融合的同时,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以及风险共担、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关系,从而加深融合的持续性。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兴旺。通过三产融合发展,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多种功能得到开发,促进二产、三产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二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由对主食粮食的需求转向对肉、蛋、奶、菜等的需求,由对温饱的需求向生态空间、休闲空间、精神空间需求转变。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民增收从相对狭窄的农业领域向更为宽广的二三产业领域持续拓展,从农业生产单环节向全产业链持续拓展,从农业内部向农业外部持续拓展。四是有利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提高了农产品和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减少了农业对水、土、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建设和投资,完善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保存了乡村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维护了村落功能和农村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的突破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型。这种模式是指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主要是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建立起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效地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内部各子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是链条延伸型。依托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根据产业主体不同可细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种是以一产为基础的融合型。以现代种养业为主导,向产前延伸开展良种繁育、农资供销等,向产后拓展加工储藏、物流销售、休闲观光等二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促并进、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第二种是以二产为纽带的融合型。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将产业链向前后两端延伸,由单纯的加工向生产、流通、研发、服务等领域交融发展。第三种是以三产为引领的融合型。依托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三产,建立农产品原料、加工、销售、物流基地,拓展服务范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
三是功能拓展型。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
四是要素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大力推广引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栽培模式,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催化生成新的业态。
五是集聚发展型。因地制宜,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特别是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产业、产品品牌和价值不断提升,实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体上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还存在一些瓶颈因素。一是发展理念不清晰,不少地方仍然只注重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不重视农业的多重功能挖掘,缺乏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整体布局,这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通产业链的目的不相适应。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仍然不高,不少农村产业融合企业数量小而散,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待提高,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三是要素瓶颈制约仍较突出,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支撑仍不到位,融资难、融资贵、用地难、人才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四是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农户不能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五是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仍有待加强。对于这些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支持,持续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向纵深。
第一,要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种方式、类型和模式。一是促进农业内部融合,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农村特色加工流通业和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三是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四是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五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二,要培育多元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一是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支持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开展综合性服务、农业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是支持农民创业创新,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创新。四是加大政策支持,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重点支持带动或辐射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第三,要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打造联合品牌等,实现利益共享。二是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三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规避和防止风险,确保合同执行,维护各方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
第四,要切实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从财税、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健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支持,要积极争取将财政现有资金、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认真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二是加大税收支持,要积极争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等。三是加大用地用电支持,要积极争取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落实初加工用电享受农业用电等。
第五,要着力强化金融机构支持。一是要积极争取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努力扩大农村企业、农民和农户可抵押物范围,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等。二是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三是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积极发展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担保公司。
第六,要改革现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科技、农业、工业、旅游业、流通服务业等多部门,应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科学界定部门职责,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和跨空间的组织协同,力求打破部门分割局面,在不同地域政府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第七,要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做法。从国外看,日本提出“第六产业”概念、推动多种经营,韩国加强产业关联,意大利做大休闲农业,美国发展综合企业等,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值得学习借鉴。从省外看,安徽省自2012年起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紧密型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山东省提出了发展农业“新六产”的理念,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实现“三链重构”。黑龙江省探索了三江平原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覆盖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下游渠道开拓,实现从田间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增值,由过去的产业链利润最大化变为链条价值最大化。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