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探究

2018-01-23张阿兰

法制博览 2018年2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教师队伍宪法

张阿兰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迈向了法治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只有宪法得到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党和国家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让全社会形成学习宪法、尊重宪法、拥护宪法、信仰宪法的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投身法治中国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要培育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宪法意识。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社会主体对宪法基本内容和宪法精神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总和。[1]宪法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及其民众对宪法以及宪法精神的理解与认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宪法意识的高低无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性,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途径来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

一、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意义

青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法治中国的未来。在法治中国建设中,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者、推动者的重大使命。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现实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在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要求

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领导人首次进行宪法宣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境界,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新高度。然而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在于法治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在全体公民中的树立程度,只有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奉,宪法和法律才能被真正赋予权威性和至上性。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切实在大学生中开展宪法意识培育工作,让大学生自觉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实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立足点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指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宪法教育条件和适宜的宪法意识养成环境,以此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宪法意识的系统的培育实践活动。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目的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储备力量,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宪法意识培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些年,高校校园暴力事件有增无减,恶性的违法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危害校园稳定、威胁校园平安、和谐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法律意识不强,生命意识淡薄,遇事冲动,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走极端,发生校园暴力事件,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教育不仅仅要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更要增强学生的法律素质。宪法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二、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踏上新征程。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经过有意识的培育,才能让宪法成为大学生的信仰。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也面临着诸如: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地位有待提升、高校宪法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增强、高校法治文化环境有待改善、宪法意识培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地位有待提升

大学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的宪法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社会的实现程度。提升全民的法治素养,必须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这一基础性工作。但就当前来看,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地位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不太重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在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却未受到特别重视,在宪法宣传教育工作上往往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一阵风”应付检查,也未能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具体落到实处;二是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体系还未建立。表现在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机构和管理组织去有效整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体系;三是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尽管宪法意识培育重要,但高校开设宪法类专门课程相对较少,多数高校基本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宪法教育。

(二)高校宪法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高校宪法课堂教学是培育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重要途径。自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课堂教学始终是宪法教育的主渠道。而对众多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主渠道中的主渠道。目前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个课程进行宪法知识的学习和宪法精神培育。但当前,高校宪法教学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考核等几个方面都有待加强。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着内容如何与时俱进、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宪法知识与宪法精神“入脑、入心”的问题;二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导,但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97后”、“98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灌输方式不仅不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在教学考核方面,存在着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未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三)高校法治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缺少不了特定的法治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需要改进高校校外、校内法治环境。就校外而言,国家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整体氛围不强。全民普法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对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宪法意识同样具有很好的作用。但由于普法宣传活动在深度、广度、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也导致高校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就校内而言,一是高校法治文化活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形式大于内容,宪法内容与宪法精神无法融入活动中,也无法建立起学习宪法的长效机制,文化教育活动难让学生入脑、入心;二是高校法治制度文化的缺失。制度文化是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的关键。由于传统原因,我国各高校内部各类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依法治校的法治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教师团队实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最终效果。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宪法信仰、宪法素养和教学技能是当前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教师队伍最首要的工作。当前,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需要提升。当前,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队伍中不仅有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也有许多非法学专业的教师。尤其是非政法类院校,承担大学生意识培育工作的人员构成更加复杂,不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有大量的学工、团委、宣传部等工作人员。由于专业性和理论性不强,导致宪法意识培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提升。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对宪法内容、宪法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经过有意识的培育,才能让大学生遵守宪法、捍卫宪法、崇尚宪法、信仰宪法。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宪法培育问题,需要从如下路径加以解决。

(一)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凸显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地位

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去重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有效整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体系。一是要实行党委领导负责制度。学校党委直接肩负起宪法意识培育工作的责任,并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效果纳入相关负责校领导工作绩效的考核之中;二是要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进行科学完善的系统规划,建立健全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机制。要明确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主管机构及其职责,按照国家法律文件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工作领导带头学习宪法的有关知识和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维护宪法的尊严和实施;三是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把宪法教育作为独立的一门政治理论课独立出来,凸显宪法教育的重要地位;四是统筹学校的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等法治教育活动,有效推进法治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法治文化。

(二)以“三进”活动为载体,着力改革宪法教学

要提升宪法教学实效性,需要以“三进”活动为载体(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为载体,在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考核评价等方面下功夫。首先,在内容上进行系统设计与充实。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与学习宪法结合起来。在开展宪法教育中要把宪法教育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习宪法修正案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写入宪法的重大意义。[2]其次,改革宪法教育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法治新闻讲解、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形式的课内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论育人、实践育人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育人效果。[3]再次,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指标,改变单一评价,把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期末考试相结合,实行多元评价。

(三)发挥校内、校外合力作用,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宪法意识培育的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宪法意识培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5]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需要发挥校内、校外的合力作用。就校外而言,要发挥社会媒体对宪法的普及教育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4]新闻媒体为法治宣传教育、以及宪法实施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社会媒体要注重以案说法、以案普法,通过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一个人人学宪法,人人遵守宪法的文明社会。就校内而言,一是以“宪法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普法教育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都会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专家讲座等活动,以此来普及宪法理念、宣传宪法、让宪法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二是组建“宪法宣讲团”,发挥线上线下宣传教育作用,构建宪法宣传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系部新闻、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扩大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力。同时组建“宪法宣讲团”。宣讲团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建立起“学法、护法”的长效机制,让宪法的意义及功能得到彰显和贯彻落实。三是高校要依法治校、完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和制度,将一切活动都纳入法治框架,构建法治校园。

(四)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提升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教师队伍也要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增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品德素质。过硬的品德素质,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队伍应具备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素质。在教师的选拔和配置上首先必须重视道德品行的考核,看其是否具有过硬的品行,对师德要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要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高校应开展对教师队伍宪法知识、宪法精神和宪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外出考察、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三是健全教师队伍的考核与退出机制。应当定期开展对宪法教师的宪法教育水平的考核,做出及时反馈和措施。同时探索高校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确保教师队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教师队伍宪法
宪法伴我们成长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宪法伴我们成长》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