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风展红旗如画
2018-01-23连允东
连允东
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全市12个县(市、区)都属于原中央苏区县。这是一块极具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率领红军在这块土地上展开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光辉的诗篇。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三明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翻开“三明红色文化”这本厚重的大书,可圈可点处不胜枚举,它是革命先辈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
“古田会议”后,为打破闽粤赣国民党军队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会剿”,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决定红四军全部离开闽西,转战江西,以求粉碎敌人的“会剿”,巩固闽西和发展赣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3日,朱德军长率领红四军第一、三、四纵队,从上杭县古田出发经连城、清流向宁化进军。10日,在清流击溃了妄图截击红军的国民党马鸿兴部600多人,11日经安乐抵达宁化城关,14日向广昌进军。担任阻击任务的红四军第2纵队,在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下,完成了阻击闽敌刘和鼎部队之后于1月7日离开古田,途经连城、清流、归化(今明溪县),16日进入宁化泉上,17日到达水茜,18日到达安远,19日翻越武夷山向江西广昌进发。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眺望着风雪中一面面猎猎红旗、山路逶迤中雄赳赳的红军战士,豪情满怀吟就了脍炙人口的词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伟大的词章极大鼓舞了宁化人民的革命斗志,当时就有10多个青年积极参加了红军。红军所到之处,积极宣传群众,号召群众武装起来闹革命。宁化早期党的领导者徐赤生主动向红四军领导联系,并得到“要迅速领导工、农闹暴动”的指示,随后召开宁化各地党的负责人会议,研究如何做好暴动准备工作,决定加紧农会的发动和建立自己的武装以及做好民团的策反工作。从此,三明的革命斗争步步深入发展。
宁化工农武装暴动
1927年8月,党在武汉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党的工作重点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受组织委派,一批在外地入党的三明籍共产党员,先后返乡开展革命活动和建党工作。1928年夏至1930年2月,沙县、宁化、归化、清流、大田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1929年,红四军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转战三明,掀开了三明革命斗争新的一页。1930年春,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途经清流、明溪、宁化、建宁播下了革命火种。宁化党组织经过半年的充分准备,1930年6月,在红四军的大力支持下,在徐赤生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曹坊、禾口、淮土、李七坑、城关西南五乡农民革命武装暴动。在闽西北片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暴动队伍收缴了民团武装和豪绅财产,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邱爵甲、吴树芬,解放了许多无辜受害的贫苦工农。随后成立了宁化南乡、西乡、李七坑三个区(乡)临时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之后,建立了三明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三明第一支地方工农武装——宁化县赤卫大队。此次农民武装暴动是三明区域内最大规模的武装暴动,揭开了党在三明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宁化县成为三明区域内第一个中央苏区县,三明也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的“乌克兰”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巩固和发展三明苏区,三明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与支前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明各县参加红军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宁化16000余人,清流6000余人,明溪3200余人,建宁8000余人,泰宁2800余人,将乐2500余人,沙县、永安、大田、尤溪、三元、梅列也有一大批青年参加了红军。闽西北苏区共有5万多人参加了红军、游击队和赤卫队,呈现“父子同上阵,夫妻一条心”的感人场面。当时全县总人口13万多人,每10人中就有1人参加革命,每3户就有1户是烈军属,是福建的中央苏区县中参加革命人数最多的县之一,被誉为“中央红军大本营”。当年淮土、禾口扩红成绩突出,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们模范区”的光荣称号,因宁化“扩红”成绩显著,多次被《红色中华》报载文表扬,从而成为中央苏区扩红重点县之一。
在“扩红”的同时,三明各苏区广大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支前运动,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大量军需给养。闽西北各苏区盛产稻谷,是中央苏区征集粮食的重点区域之一。1934年春,建宁正处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激烈战斗中,全县在50天的春耕突击运动中,收集粮食2万担供给红军。1934年2月,中央粮食会议决定开展普遍的收集谷子突击运动,划定宁化为中央粮食部派员开展收集谷子突击运动区域,至3月10日全县收集粮食3万多担,完成了突击收集粮食任务,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份之一。其中巫坊、横锁、武层三个区荣登《红色中华》报获“红榜上的收集粮食模范区”的称号。4月、6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开展“节省三升米捐助红军”和“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借给红军”的群众运动,分配宁化苏区5000担任务,完成7480担,超额2480担。在支前突击运动中,宁化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倾其所有。1931年春至1934年秋,共筹集粮食950多万斤,苏区货币超54万元以及大量银元、布草鞋、被装、军衣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成为中央苏区的支前重点县,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综观三明各苏区扩红与支前运动,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为历次反“围剿”战争提供了大量源源不断的战略资源。
“长征出发”四县之一
三明的宁化县是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9月上旬,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导致了中央苏区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将中央红军主力陆续撤出战场,从中央苏区突围。10月7日,朱德首先向在前线作战的红三、九、一军团下达将防御阵地移交给中央苏区各地方部队,撤离战场的命令,这实际上便是中央决定开始长征的命令。驻防宁化上曹、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奉命立即前往长汀向瑞金行进;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撤出石城防御阵地后,在宁化凤凰山进行短暂的集结补充。同时,驻防凤凰山、方田、隘门、淮阳一带的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少共国际师的一个团、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等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将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尔后,分别于10月10日前后经凤凰山向江西于都方向集结。10月16日至19日,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8.6万余人先后渡过于都河,向西突围实行战略大转移。值得永远铭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战略性决战——湘江战役中,宁化子弟兵所在的红三十四师(绝大部分将士是宁化籍的),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他们与十数倍的敌人浴血战斗,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宁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有137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在册烈士3301人(占三明烈士总数4700名的70%),成为三明第一英烈大县,宁化籍红军用生命铸就了长征胜利的不朽丰碑。
抗战文化东南名城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界人士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特别是永安的抗日救亡运动其规模更加宏大,也更为成熟和全面。1938年5月,日军侵占厦门,福州危在旦夕,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机关内迁永安,永安成为福建战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批中共地下党员、爱国进步人士,特别是许多教授、专家、学者、作家相继从各地云集永安,形成了一支广泛的抗战文化统一战线队伍。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团结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先后成立了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等近30家出版社;组建了40余个文化学术团体和群众组织;编辑出版了《老百姓》《福建民报》《民主报》等12种报纸及《现代青年》《现代文艺》等129种期刊、800多种各类专著;在永安各进步刊物发表作品和出版专著的著名作家、学者有100多人。可以说,长达7年之久的永安抗战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倾向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和政策。活动中发表的大量文章和文艺作品,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起到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抗战胜利的巨大作用,在福建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抗战时期我国东南半壁抗战文化中心、东南文化重镇,与重庆、桂林遥相呼应。同时,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总之,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有文化现象,有力地推动了后方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进步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位于永安燕西街道下吉山村春谷山庄的抗战期间福建省政府主席公馆,也是防日军轰炸的防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