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

2018-01-22白海燕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人民改革开放

白海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总结40年来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利益是检验一切得失的标准,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关键词:改革开放 基本经验 人民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1]四方面的重要成就全部冠之以“中国人民”,一方面切实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取得的,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持人民利益是检验一切得失的标准,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中一层含义是指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另一层含义是指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人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60年代初,针对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自发产生的“包产到户”的生产形式,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就提出著名的“黄猫黑猫”论,他讲到“群众要求,总有道理,不要一口否定,不要在否定的前提下去搞。”[2]1978年之后在农村开启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在城市中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都充分发挥了人民的首创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实践的充分结合,正如邓小平所讲,“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党的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人民观,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眾观,先后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人民主体”的观点。1994年,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以人民群众为本”的观点,他讲到:“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4]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提出“人民主体”的概念,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提到科学发展的问题讲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5]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此前,在很多场合他都表达过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提到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得到人民支持,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当前,党要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条“逐梦”之路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参与。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是建立在党的历任领导集体对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这一理念有着清醒的认识。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立党之初就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成功,改革各项政策的落实必须以人民群众支持为前提。

邓小平曾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1992年南巡,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讲到“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一次重申了这一根本标准。

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治党不严的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是第四代领导集体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新认识。

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正是坚持人民导向与人民立场,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年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有效净化了党内政治风气,密切了党群关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秉持人民利益是检验一切得失的标准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改革的推进,社会的变革,人民的利益与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做到始终代表最人民根本利益,能不能做到人民群众始终如一的支持,关键在于党能否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变化着的利益需求,并及时响应。

1978年促动中国改革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对于改善生活状况的迫切需求。1978 年、1979 年邓小平相继访问东南亚、日本、美国,这一系列的访问考察使邓小平更加看清了中国的落后与停滞。他讲到“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二百五十美元,在全世界次序恐怕是一百位以下。这个状况不改变,人民是不高兴的。”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加快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计划、市场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的,即人民共同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會结构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在利益需求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要兼顾各方面利益,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提出人民利益既包含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也包括文化利益。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以人为本的内涵人是发展的前提、动力和目的,人在社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的认识到,当前人民除了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外,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是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十四条方略中,有针对性的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健全民主制度;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明确了这项事业的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才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才得到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讲话[DB/OL].2018-04-10.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4:323.

[3]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DB/OL].1994-01-01.

[4]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DB/OL].2001-07-01.

[5]胡锦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DB/OL].2010-04-06.

[6]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18.

(作者单位:包头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人民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