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变法浅谈北宋中期文人政治的人文气象

2018-01-22张若琼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北宋变法

张若琼

摘要:北宋王朝,承气度恢宏的盛唐气象,结束了中原五代十国的局面。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各类主流思想趋于融合,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

人文文化是以文人为核心为载体存在的。北宋的士大夫们积极出仕,在政坛间活跃。而其所富有的人文气息也势必会在北宋政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与影响。

关键词:北宋 变法 人文气象 文人政治

文人政治形成源头要追溯到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宋祖有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最高统治者以文官政治为其统治基础,大量吸收士大夫到官僚队伍当中,文人们有了做官的机会的同时也同样获得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机会。除此之外,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也是人文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宋太祖明文规定,不杀言官,宋朝后代的统治者们将这个原则贯彻落实的很好,所以言官们敢说,也不怕死,逐渐有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官政治给北宋带来了极大影响,文化上,造成了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文化之繁盛,“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1]。政治上,人文气息的种种体現对于北宋的时局甚至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

人文气息在政治上的体现其一在执政方式上。文人不等于政治家,出色的文人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北宋的政治恰恰是文人的政治,也就是说,文人身份是其本质身份,政治身份是附带的,相比起来是不那么重要的。北宋的文人们处理政事时无可避免的会带上一些其特有的人文气息。文人者,君子也,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才艺,道德要求极高,也因此他们在政事的见解上更多地以人文关怀的角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来看待,导致了他们在很多政事的处理上有失偏颇并且具有一定局限性。北宋两次著名改革,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已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实行短短一年而夭折,一年后变法尽废,保留下来的东西很少。“然更张无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稍行,而朋党之论浸闻上矣。”[2],充分体现出文人的政治局限。熙宁变法,更是不用提,王安石摩拳擦掌信誓旦旦要让国库充盈,但所作所为仍然无法逃离出文人局限的窠臼。“...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3],这里的所说是王安石变法中争议最大的青苗法。此法理论上看似完美,全国推行时却出现了很大问题。司马光等人认为青苗法是夺民利,频频抨击整个变法,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最大阻力。从中足以看出两点,一是司马光作为一个文人看待政事时会主动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思考利弊,而这有时往往会忽略现实背景与改革的必要性,这点从他之后的种种观点中都有迹可循。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王安石作为一个文人搞政治的局限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一不体现了人文气息。

其二是执政理念。人文气息主要表现在北宋文人对于政治的理想与自身的主体精神上。北宋的致君尧舜的呼声,比之盛唐更大。大批文人涌入政治权利核心,当学者与官员的角色逐步整合,士大夫的理想也理想转为可实现的目标。比起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家来说,北宋文人们在政治上的抱负更加具体化理想化。他们以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以致君尧舜,回归三代为最高政治理想并付诸行动。[4]二程主张法先王之道,行尧舜之治,认为“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4],王安石终其一生,以追求尧舜之治为理想政治, 但王安石认为“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要“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以达到“变更天下之弊法”的目的。由此可见,北宋文人们对于致君致政理念虽各有不同,但其本源无一不指向致君尧舜的国家治政之道。也正是因为文人们有了行道的概念与理想,“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才有了形成的可能性。士大夫要勇于治国,敢于治国“明道以后,宰执诸公,皆代天工以临群动者也。天下之事, 唯君与我坐而论之,事至而行之,可与则与之已耳,可革则革之已耳...”士大夫们不再仅仅是皇帝统治天下的工具和附属品,逐渐有了一定意义上的主体精神,做到了孟子所说的“乐其道而忘人之势”。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古以来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本质上都只是皇帝巩固统治的一种方式,他们大多时候缺乏一定的主体意识,也很难做到为理想政治而献身。而北宋文人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他们从来都不缺乏为理想放弃仕途与指日可待的美好前程的勇气与决心。这种博大的人文气象在始于北宋初期兴于北宋中期,在以后的各个朝代的朝局中还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其三是执政手段。人文气象所带来的是手段的复杂与多样性。做为文人士大夫,自然是讲究以和为贵,身为政治家,争斗是却无法避免的。但前面已说过,北宋的文官本质身份是文人,其次才是政治家。这就导致了他们对待自己的政敌的的手段往往是温和而不具有较大杀伤力的,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也无法真正为变法扫清障碍,成为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变法,反对的人不少。这其中有他的恩师欧阳修,他的旧友曾巩,司马光,还有他看重的苏子瞻。司马光是保守派,认为“后世所宜谨守,不可失也”保守派并不是贬义词,一个国家能延续百年,定然有很多东西值得保留与肯定。司马光反对变法,是因为他认为变法夺民利以富国家,甚害于加赋,绝非致君之术。二者年少时已是好友,君子相交数十年,在行道的认同上高度统一,然而在如何行道上产生了分歧。至此二人决裂。然而司马光仍然承认“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概正是如此。王安石为变法,贬了很多人出京,其中包括司马光和苏轼。苏轼属于中间派,他不反对变法,但反对过激主张渐行。“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立条例司,遣青苗使,敛助役钱,行均输法,四海骚动,行路怨咨……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苏轼官小声音大,在朝中影响极大。王安石将他外放通判杭州。然而乌台诗案,王安石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帮了苏轼一把。文人胸怀可见一斑。变法没有成功,王安石遭小人陷害毅然捧还相印,归隐江宁。他在金陵“半山”定居,怀念起友人,会感叹:“司马十二,君子人也”“言之再四,众莫知其意。”苏轼取道金陵,拜访王安石,王安石高兴迎接,二人相谈甚欢。

元佑元年,王安石去世,远在京城的司马光此时早已再次拜相,尽废新法,然听此噩耗,他潸然泪下。“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实在无愧王安石所言:“司马十二,君子人也。”北宋政治的君子之交,人文气象显露无疑,着实令人佩服。

人文文化的关键一词在于“理想化”,执政方式太过理想化从而形成一定局限,执政理念理想化将政治抱负提升到回归三代的高度,执政手段典型的文人式理想,体现的是北宋士大夫文人身份与官僚身份的碰撞所体现出的复杂性。这种人文文化所展现的人文气象实质上也是一种文人风骨的体现,虽然不可避免的带有身份的局限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后世文官集团对于皇权的制约起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北宋中期政局变化莫测,变法与复杂的党争相伴随,从士大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来看,人文气象在整个政治朝局的更替变化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至哲宗之后,这种人文气息在政治上的体现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均逐渐减弱,党争的本质不再围绕行道的方式而转为私人恩怨与新法旧法间摇摆。这种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也由此走向式微。

参考文献:

[1]陆游.《陆放翁小品》吕居仁集序[M].北京:文艺出版社,1997.

[2]宋史·卷三百一十四[Z].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司马光.与王介甫书[A]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60[C].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4]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长沙市雅礼中学1619班)

猜你喜欢

北宋变法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