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民族身份选择的对比研究

2018-01-22付超然韦杰芩王瀚卿唐晓倩红庄佳欣杨英杰

祖国 2018年23期
关键词:对比研究

付超然 韦杰芩 王瀚卿 唐晓倩红 庄佳欣 杨英杰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族际通婚,民族间广泛的通婚随之带来了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身份选择问题,民族文化习俗,传统观念和当前的民族政策等因素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相比于民族内部通婚家庭来说,族际通婚家庭的子女往往会碰到一个如何选定自己民族身份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民族身份选择的现状及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已有文献,对该问题进行论证、补充。

关键词:社会认同理论 民族身份选择 对比研究

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不断交流使得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并且由于我国各民族对待文化有较好的包容性,民族文化相接近的一些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吸收程度更高。这对这些民族的人选择他们民族身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民族身份选择的研究,在学术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的几乎没有,而在社会上普遍都是从单一的角度进行探究。而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结合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构建起一套具有项目特色的研究体系,同时也是社会认同理论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调查的社区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肃省榆中县。其中,积石山县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截至2011年,该县总人口为25.8万人,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十个民族。而榆中县隶属于甘肃省兰州市,截至2016年,榆中县总人口为43.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仅占人口总数的1%,且主要为回族。两地分属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差异较为明显。

以积石山县和甘肃省榆中县的5个乡镇作为抽样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98%,缺失率2%。本文重点分析两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400份问卷。问卷涵盖不同地区的不同乡镇、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从民族身份选择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该数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行性、信度效度。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1.深入积石山县和榆中县进行问卷发放,通过问卷发放对积石山县与榆中县当地人民进行调查,收集关于影响民族身份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个人及群体内部的因素。

2.同时进行结构式访谈,收集关于民族身份选择的资料,分析个人做出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深入了解民族身份的选择对当地人民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二、结果分析

(一)问卷分析

在榆中县的典型问卷数据中,仅有9%的人来自族际通婚家庭,由此可见该地区的族际通婚率较低;有39%的人认为族际通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但只有10%的人在结婚前考虑过族际通婚,可见该地区的群众对于族际通婚这一行为相对排斥;有50%以上的人认为民族身份对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有80%以上的人愿意后代继承自己的民族身份,96%的人从未考虑过改变自己的民族身份且即使条件允许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民族身份,可见当地大部分群众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

在积石山县的典型问卷数据中,有31%的人来自族际通婚家庭,由此可见该地区的族际通婚率相对较高;有50%以上的人认为族际通婚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可见当地群众对于族际通婚的态度相对开放;有70%以上的人认为民族身份在生活中积极影响多一些,可能因为该地区为民族自治地区,对当地居民相关政策较多;有62%的人愿意后代继承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有24%的人觉得无所谓或让后代自己选择民族身份,可见当地群众对于民族身份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

(二)访谈分析

在榆中县我们将访谈案例分成两个群体,分别是非穆斯林群体和穆斯林群体。榆中县的非穆斯林群体以汉族为主,而穆斯林群体的人数较少,主要为回族。社会认同理论的框架下我们分析了榆中县的非穆斯林群体与穆斯林群体(主要是汉族与回族)对于民族身份的选择情况。榆中县的汉回两个群体生活在同一区域,有着共同的特征,但是也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在同一地域不同民族的视角下,无论是汉族群体还是回族群体,大家对于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程度都非常高,同时也愿意让后代继承自己的民族身份。大家都在主动塑造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身份并传承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积极区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但这两个群体的文化传承方式完全不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传承的方式不仅局限于衣食住行,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表现。而汉族则重在形式,只有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上才会体现出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让我们从根本上对比出二者的差别。

在对积石山县进行调查的同时,我们同样划分出了非穆斯林群体与穆斯林群体。在积石山县非穆斯林民族聚集的村落中,基本以汉族为主,也有少量土族、藏族。这些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中生活习惯已基本相同,具有较大同质性。同属汉族这一民族,但是积石山县的汉族群体与榆中县的汉族群体并不完全相同。积石山县内的汉族群体认为民族身份对生活没有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民族身份选择上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而榆中县内汉族群体却不尽相同,他们积极地区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所以民族身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二者同属于一个民族,仍有许多共性,如二者在与穆斯林民族的通婚问题上态度一致,这种相对保守的态度也增加了两个汉族群体的社会认同,提升了积极区分的动力;这两个汉族群体都很少与其他民族发生矛盾,与其他民族相处十分融洽,他们更愿意建设自己的内部群体,但是也能很好的处理与外部群体间的关系。

积石山县的穆斯林群体人数较多,且大多是聚居生活,也有部分混居。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积石山县生活的穆斯林民族同质性也比较强,在日常生活中,如:信仰、饮食、服饰上都有较多相似的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区分内外群体的标准,内群体即具有相同信仰的人,外群体是信仰不同的人,因此穆斯林群体内族际通婚现象较多。在积石山县内,由于穆斯林民族与非穆斯林民族都是分别聚居生活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自己内群体的人接触更多。两个群体除了风俗习惯存在差异以外,在思想观念上共性的方面还是比较多的。积石山县的穆斯林群体和非穆斯林群体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在对后代的身份选择方面,穆斯林群众的后代基本选择跟随父亲;而非穆斯林群众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会选择改变原有的民族身份,以求获得政策便利。

而积石山县的穆斯林群体与和榆中县的穆斯林群体在内外群体的区分标准上,都是以宗教信仰作为标准进行区分。在民族身份选择问题上,两者也有着一致性的选择。但是,因为榆中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交通也更为便利,榆中县的穆斯林和外群体的接触也更多,当地穆斯林居民与外群体的族际通婚现象也较多;积石山县的大部分穆斯林更多是和自己的内群体进行互动,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因此与外群体间的通婚现象也较少。

三、结语

人们的身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之上的。民族身份这样的社会认同也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到群体的成员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通过对两地的对比研究可发现,无论是两个地区的哪一群体,都通过社会分类来识别环境,同时也识别并对自己進行分类,进而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原则而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认同。也即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

当建立起这种认同后,人们就会做出相应的选择。两地各族人民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身份,且在自己与后代的民族身份选择上,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究其原因,是他们背后深深文化底蕴、历史渊源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周靖.族际通婚及子女的民族身份选择状况的统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廖惟春.族际通婚与民族身份选择——宁夏石嘴山市兴民村回汉通婚家庭的田野考察[J].宁夏社会科学,2016,(02):173-177.

[3]刘永刚.边疆治理视野下跨界民族成员的身份选择与公民身份建构——以云南省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10-115.

[4]严庆.认同的差异与选择——评张宝成论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国民族视阈下的巴尔虎蒙古人身份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06):191-193.

[5]金彦龙.民族身份背后的利益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

[6]李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7]肖敏霞.汉族-少数民族通婚家庭子女的民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09.

[8]闫焱.民族身份的寻求[D].西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Z18008)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作者简介:付超然,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级社会学专业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类。)

猜你喜欢

对比研究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晋中学院2012~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结果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