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书台上的百年守望

2018-01-22许幼飞

当代党员 2018年24期
关键词:黄葛树走马乡长

许幼飞

从精神生活匮乏到“心灵相对富足”

——改革开放40年,既是国家民族物质财富创造能力不断上涨的40年,也是人民群众精神不断充实、精神状态不断提振、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40年。

2018年11月5日,九龙坡区走马镇义园茶楼。

一方说书台上,80岁的刘远扬,端起桌上的盖碗茶抿了一小口,清了清嗓,又将手中九方镇尺忽地拍下——“啪!”

他要开始讲故事了。

见刘远扬要开始了,原本热闹的茶馆瞬间安静下来。

“改革开放,故事万千!今讲一段:科学种田!”刘远扬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在唱歌,“我隔壁有个张二嫂……”

作为土生土长的走马人,刘远扬从小就常泡在茶馆听故事。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也开始在茶馆讲故事。

茶馆、故事、老街……每当这些记忆符号串联起来,就会引得刘远扬的心绪如泉喷涌——

听而迷

1950年的一天,走马古镇口,黄葛树下。

傍晚时分,树下还围了一群人。人群中,一位头上缠头帕、身穿长衫、腰上插着旱烟杆的汉子正在讲故事。

“解放前抓壮丁的军官、保长,特别招人恨。有一次,两个抬滑竿的抬到一个国民党军官。在过桥的时候,两个抬滑竿的说:

‘你丢得到手不?

‘丢得到手。

说罢,两人把肩头的滑杆一抛,就把军官抛到桥下去了。”

…………

“丢得好!”汉子话音刚落,人群中便传来阵阵喝彩声。

12岁的刘远扬,挤在人群当中,直听得入了迷。“那个时候夏天没有空调,晚上家家户户都到院坝歇凉,大家唯一的娱乐就是讲故事、摆龙门阵。”

走马镇,是成渝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千百年来,天南地北的客人川流不息,带来了各地的新鲜见闻和奇闻异事。

而将这些故事收集、整理,再以走马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和讲述出来,就形成了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马镇民间故事”。

在走马古镇,黄葛树下、茶馆里、戏楼中,都是听故事的好去处。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刘远扬开始尝试讲故事:“上学那会儿,我成绩不好,喜欢逃课,但没到放学时间不敢回家,只好拉着几个同学到操场给他们讲故事。”

起初,只有两三个孩子愿意跟他逃课。但随着刘远扬讲的故事在校园传开,越来越多的孩子跟着他溜出教室。

“全班20多个人,有11个都跑到操场听我讲故事。”刘远扬笑道。

不过这惹怒了教书先生。先生追到操场上,罚刘远扬站了一天。

“那时之所以痴迷讲故事,并非完全出于虚荣心,或多或少还因为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喜欢和厌恶。”刘远扬说,对于喜欢的人物,他会让其在故事中更伟岸;憎恨的人,他又会通过设计故事结局,让他们下场悲惨。

迷而讲

成年后,刘远扬跟随镇上同乡,来到城里建筑工地上,砌房子修高楼。

“一间房子住十多二十人,晚上没事做,就开始摆龙门阵。”刘远扬乐呵呵地说道。

就像在学校里那般,刘远扬的故事也在工地上传开了。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常常有人跑来找他讨教故事。

“每次讲到悬念的地方,我就故意放缓语速,吊起他们的胃口。”刘远扬说,“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抓住我的胳臂,催促我快讲。”

随后,在修襄渝铁路时,刘远扬进入部队文工团,经常下连队和地方演出。这些经历让他的故事储备愈发丰富。

20世纪70年代,刘远扬回到走马镇务农。

很快,爱摆龙门阵这一特点,让他在镇上出了名——

“以前兴‘八分制,耕地、犁田等等,要非常上手才能评八分的。”顿了顿,刘远扬继续说道,“本来我应该评八分的,但生产队给我扣了五厘。”

为什么生产队要扣五厘?

“因为我喜欢摆龙门阵,他们对我不满,意思是不要老是摆龙门阵,还是要专心做农活。”刘远扬说。

但这并没有打击刘远扬讲故事的积极性。在田间地头,他仍旧乐于跟他人讲故事。

“这是一种‘口头艺术,并不需要固定的场所,哪里有人哪里就能讲。”刘远扬说。

登台讲

198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村支书捎话来,让刘远扬赶快去见乡长。

“我当时懵了,还以为自己犯什么事了。”刘远扬称。

怀着忐忑的心情,刘远扬迈进乡政府大楼,敲响了乡长办公室的门。

“老刘,快进来。”乡长热情地招呼道。

待刘远扬坐下后,乡长才道出找他的缘由:“过几天,有上级领导来视察,乡里想准备一场小型的文艺演出,希望你能上台讲几个故事。”

“这……”刘远扬面露难色,自己从没有上过台,万一讲砸了怎么办?想到这里,他拒绝道:“不会讲。”

“老刘你就别谦虚了,大家都知道你会讲故事。”乡长劝说道。

“忘光了。”刘远扬生硬地回答道。

看着固执的刘远扬,乡长有些无奈:“这样,你先回去砍根竹子来。”

从办公室出来,刘远扬走向后山竹林,砍了一根细竹:“我以为,乡长要我砍竹子是表演其他节目用的。”

“这么细的竹子既不能编箩筐,也不能编簸箕,究竟用来编啥子哟?”看著丈夫带回一根细竹,妻子伍国珍好奇地问。

“编故事咯。”刘远扬随口回答道。

“咯噔!”电光石火之间,他心里竟然轻轻一颤。

那一瞬间,他明白了乡长的意思——故事忘了,还可以编。

一星期后,刘远扬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三个故事走上了舞台——这是他生平首次正式登台。

此后,乡里大小活动刘远扬都去献艺,听他讲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多。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重庆市文化部门在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在走马收集到了10915则民间故事。走马故事庞大的体量,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

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远扬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不仅有国外游客专程来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也不远万里赶来听故事。”刘远扬笑道。如今,他讲过的故事已1000多个。

讲而悟

2018年11月5日,走马镇义园茶楼。

30分钟后,说书台上抑扬顿挫的“歌声”渐歇。

“谢谢各位父老乡亲的捧场,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刘远扬欠身行礼,又拿起茶杯呷了一口。

“好!”台下传来阵阵叫好声,安静的茶馆再次热闹起来。

2008年,为使走马镇民间故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走马镇党委、政府将武庙戏楼整修为茶馆,并交由刘远扬管理。

次年4月,刘远扬和老伴儿伍国珍开始在这里讲故事,每个月讲两场。“我们都爱摆龙门阵,有时候她还跟我争起讲,争不赢就怄气。”

除了固定讲述场所、讲述时间,走马镇党委、政府和其他非遗传承人,正通过自己的力量,守护着“走马镇民间故事”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

一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寻求符合新时代听众需求的讲述形式。

“走马民间故事在当下应与现代艺术元素相融合,才能走得更远。”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有会会长刘万能说。

为此,茶馆故事会的讲述人根据自己的讲述风格和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增加娱乐元素,例如尝试融入音效特技、创编“音画故事”、排练故事情景剧等。

二是进一步传播推广走马镇民间故事,将故事从茶馆延伸到走馬镇的其他角落。

举办“民间故事讲述培训班”,集中培养民间故事传承人才,在当地中小学举办“民间故事汇讲”,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编撰出版《黄葛树下是我家》等教材读物,让走马镇故事从茶馆走进校园。

三是政府助力,为走马镇民间故事注入新内涵。

近年来,重庆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采录民间故事、建立传承人考核制度、对优秀传承人给予奖励等举措,加大对走马镇民间故事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下一步,当地将充分挖掘走马镇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载体,建成文创休闲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称。

夕阳斜下,刘远扬蹒跚着离开了茶馆。

路过黄葛树时,他扭头看向一旁的石碑——“黄葛正扬走马镇,一语千言万人心,今古悲欢故事里,明朝尽是听说人”。

在夕阳的余晖中,这几行大字熠熠生辉。

【心声】

让民间故事走向大众,必须具备可看性和可听性。我借鉴评书的舞台形式,再经全新编排创作,从最开始主动上门请缨表演被拒,到现在有人登门邀约表演,走马故事开始“走出去”,这让我对传承充满了希望。

——九龙坡区走马镇民间故事保有会会长 刘万能

国家这些年来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川剧的创新,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国外的观众对于这样的探索是接受的、欢迎的。但不论采取怎样的新手段和新技术,我们都要留住川剧的魂。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 沈铁梅

猜你喜欢

黄葛树走马乡长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黄葛树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葛树小蠹虫危害的发生及防治
走马
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