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彤彤的弋阳
2018-01-22周亚鹰
周亚鹰
一
红彤彤的弋阳,呈现在世人眼前的,首先是红彤彤的龟峰。在遍地都是红壤的弋阳县,其南部,滚滚西流的信江边上,耸立着一簇簇不算太高的峰林。每座峰峦都是红色的,有些山峦经年累月风侵雨蚀,表层氧化变成了黑色,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轻笼着一帘薄薄的面纱。有些山峦的表层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堆积了一层浅浅的土壤,上面长出一些灌木,有马尾松、山茶树之类的硬质树木,也有山楂、刺莓、荆棘和杂草,这让山峦增添了不少生气,当然,大多数山峦仍然是光秃秃、圆溜溜的,顶多会在春雷过后,借着南方湿润的空气,在岩层的表面东一簇西一簇地长出一片片墨绿色的地皮菇来。
在中国的南方,这样的地貌并不少见,据说有七八百处之多,人们根据其外表特征,给这种红色岩体取了一个非常形象、非常好听、非常富有诗意与想象空间的名字——丹霞地貌——红色的霞、赤色的焰、燃烧着的山,红彤彤的岩。更为神奇的是,所有的丹霞山岩,都有碧水相伴,或河流贯穿,或山溪萦绕,或湖泊围聚,这就使得所有的丹霞地貌都成为风景优美的地方,人们将它们打造成风景区,招徕大量的游客。2008年,富有智慧的中国人将南方最为有名的六处丹霞山岩打了个包,组了个团,以“中国丹霞”的名义,向联合国递交了申请,两年后,拿下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称号,这六处丹霞山除了江西弋阳的龟峰和隔壁的龙虎山外,还有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的崀山和萬佛山、浙江的方岩和江郎山。
这六地的丹霞奇岩我全都去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弋阳的龟峰,这并非因为我的远祖是弋阳人,完全是因为龟峰自身的神奇与绝美,方圆近百平方公里的龟峰,耸立着无数的山峦与岩石,每一座山峦都神似一只乌龟,每一块石头都像极了一只乌龟,简直就是一个龟的王国,龟的乐园,古人云龟峰“无山不龟、无石不龟”,确实非常贴切,我曾多次来到龟峰,每每看见那巨大的迎宾老龟和嬉戏的三叠小龟,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幕幕多姿多彩的海景画图来——群龟嬉戏于海,或玩闹逗趣、或静卧养神、或交头接耳、或负重前行——忽然间天崩地裂,海枯石烂,时间在刹那间定格。于是,群龟幻化成山、幻化成岩、幻化成石,而西天那一抹落霞,将这些岩体与山石染成了红彤彤的一片,因此,便有了眼前这绝妙的神奇的红彤彤的龟峰。
如今的龟峰已是五A级旅游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游人如织,看来,这红彤彤的龟峰,像我一样喜爱她的人还真的不少啊!
二
红彤彤的弋阳,奉献给世人的还有红彤彤火辣辣热乎乎闹哄哄的弋阳腔。在中国戏剧日渐式微的今天,又有几个人知道弋阳腔呢?其实,弋阳腔真的是一种了不起的历史存在,它是中国戏曲高腔的鼻祖,不但对中国所有高腔产生过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所有高腔的祖宗,它还是徽剧的前身,而徽剧又是京剧的前身,也就是说,当今盛行于神州大地的国粹京剧,还得叫弋阳腔一声“爷爷”,由此可见弋阳腔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弋阳腔源于南戏。南戏大约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7)诞生于浙江温州,自诞生之后,便一直跟北方的杂剧分庭抗礼。南戏传入弋阳,主要是因为古信州(今江西上饶)弋阳县跟浙江永嘉地区地缘毗邻,温州丽水地区的人口往江西频繁迁徙的同时,把南戏也带到信州弋阳。此外,还跟两个弋阳人有关,这两个人名叫陈康伯和周执羔。陈康伯和周执羔都是南宋时期的弋阳人,一个是宣和三年(1121)进士,一个是宣和六年(1124)进士,陈康伯后来官居宰相,封鲁国公,周执羔官至吏部尚书,当时的国都已经南移武林杭州,举国上下喜好南戏,陈康伯和周执羔也是南戏的热衷者,同时期的大诗人王十朋是温州人,也是陈康伯和周执羔的好友,王十朋当时在信州府任知州,做了陈康伯和周执羔的父母官,王十朋曾经赠送给陈康伯一批南戏剧本,这批剧本对于南戏在弋阳的传播至关重要。再看周执羔,他曾任太常丞,主管过国家的礼乐,既要监制乐器,完善乐章,健全国家的礼乐制度,还要到民间去访缉旧闻,搜罗乐舞人才。可想而知,当时已经盛行的南戏理所当然地进入周执羔的视野,而且,周执羔一次因“继母疾,乞归养”,一次因“丁母忧,回弋阳”,两次告假回到老家弋阳,期间,他当然要将南戏带到弋阳并发扬光大了。
当然,南戏进入弋阳后,仍然是南戏,从南戏发展到正儿八经的弋阳腔还有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百年以上,直到元末明初。在弋阳,南戏与当地方言俚语、民间音乐、山歌民谣、民俗风情、道教音乐甚至民间武术杂耍等元素相结合,并吸收北曲的营养成分,辗转改益,历经岁月,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戏剧——高腔,即弋阳腔。同时,还向北传播,最终形成了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这就是中国戏曲史上所谓的四大声腔。
弋阳腔从一开始就是民间的、草根的、群众的艺术,它汲取了弋阳这片红土地丰富的铁质,吸收了弋阳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弋阳人民的习俗,最终发展成为适合普通老百姓口味的戏剧,而与之对应的昆曲,则发展成为适合文人雅士和士大夫口味的戏剧。因此,弋阳腔一旦形成,就迅速蔓延开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流传,而且,弋阳腔的民间性和草根性加快了它传播的进程。弋阳腔每传播到一个地方,便迅速与当地的文化、习俗、语言、腔调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的高腔剧种,如湘剧高腔、川剧高腔、北京的京腔、浙东的高腔、绍剧的腔调、徽剧、滇剧、闽剧、粤剧、潮剧以及湖北、山西、陕西的清戏,等等等等,可以说,中国几乎所有的高腔,都是受弋阳腔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形成的。
再来看看弋阳县的情况。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下基层走村访户,弋阳县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在弋阳,我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全县大约有六百多个自然村(不包含户数极少的散村),人口大约四十万(其中县城约十万人),可是全县却有五百多个戏台,其中明清古戏台就有五十多个,赣地最古老最经典也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戏台就在弋阳县的西李村,也就是说,在今天的弋阳,差不多每个自然村都建有一个戏台,在农村,平均每五百人就拥有一个戏台。我曾经随弋阳县的文化工作者吴升林和王建亮前往多个村庄看戏,那种像赶庙会一样热闹欢乐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老百姓脸上洋溢出来的十足的幸福感让我感动万分。我曾经站在弋阳县曹溪乡的那个气势恢弘的古戏台前,怀想着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锣鼓喧天,高腔响起,戏台上弋阳弟子倾情表演弋阳腔,唱的是古老的连台大戏《目连救母》,戏台下万首攒动、人声鼎沸,帮腔呼应之声此起彼伏,台上台下响者云集——弋阳腔已经深深植根于弋阳这块富含铁质的红土地上了,已经深深植根于热情奔放的弋阳人们的内心深处了。
今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弋阳腔,已经被隆重地保护起来,我想,弋阳腔应该能够走得更远一些,走得更好一些,因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响;因为,在弋阳县五百多个戏台上,红彤彤火辣辣热乎乎闹哄哄的演出场景已经频繁再现了。
三
红彤彤的弋阳,还哺育了一批又一批铁骨铮铮的硬汉。自古而今,弋阳这块红色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的奇伟男儿,他们就像丹霞山岩上的松,正而直,坚而韧,不屈不挠,不亢不卑。他们立足的是弋阳红土,胸怀的却是家国天下。他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着奇伟的精神向度,他们的内心就像龟峰的丹霞山岩一样红彤彤火辣辣,他们是陈康伯、周执羔、谢枋得,他们是方志敏、黄开湘、汪东兴,他们是邵式平、方志纯、吴克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都叫“弋阳硬汉”!
我曾经站在弋阳县港口乡一个叫南山的小山村前,我思索着一个问题:出生在这个山村的“真宰相”(《宋史》引)陈康伯是从哪里得来的基因呢?除了满腹的诗书才华之外,他的勇气、正气、骨气和硬气到底从何而来的呢?在风雨飘摇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里,他怎么就敢跟位高权重的奸相秦桧叫板呢?他怎么就敢跟以高宗皇帝为首的一大批主和派作坚决的斗争呢?他怎么就敢当众烧毁高宗皇帝“如敵未退,散百官”的诏书呢?他怎么就敢死谏皇帝御驾亲征亲率军队终于赚来难得的胜仗呢?
还有那个叫谢枋得的弋阳人,这个人号叠山,现在全国各大城市一般都会有一条街道叫叠山路或叠山大道的,就是为了缅怀他。这个谢叠山明明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一副铮铮铁骨。他一生的事迹,完全可用“惊天地泣鬼神”六个字概括。谢枋得也曾从政,但他终因不阿权贵,一度抛弃功名,流离于江湖,以卖卜教书为业。但是,当元兵大举攻宋时,他却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他变卖家产,八方奔走,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他甚至手持兵刃,亲自率兵与元军展开肉搏血战。为了国家与民族,谢枋得付出了全部,包括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其伯父抗元战死,其父因忤高官冤死,其妻其女其仆女拒降自尽,两个兄弟和三个侄子被元军俘虏后拒绝投降而被迫害致死。在南宋覆灭后,他长期流亡在闽地,他誓死不做元朝顺民,他活着不是因为惜命,他是想伺机而动,东山再起。元朝建立后,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才名与威望,元朝朝廷先后五次派人诱降,但每次都遭到谢枋得严正而无情的拒绝。元朝皇帝无法可施,就将谢枋得押至大都,在悯忠寺,知道复国无望的谢枋得绝食五天,以死殉国。得知父亲死讯之后,谢枋得的长女谢葵英投水而死,追随父亲,以明抗元之志。明朝景泰皇帝追赐谢枋得和文天祥谥号,文天祥赐忠烈,谢枋得赐文节,文山(文天祥号)与叠山(谢枋得号)作为忠臣不贰的典型代表,被后人誉为“爱国主义两座山”。今天,我置身信江边上的叠山书院,瞻仰着先贤的雕像,咀嚼着先贤的事迹,只觉得脉管里一阵阵的冲动与贲张,尤其是叠山先生那两句自勉的话:“清明正大之心不可以利回,英华果锐之气不可以威夺”,更是直刺我的内心,直逼我的灵魂。
谢叠山以身殉国627年后,一个年仅17岁的弋阳少年来到了叠山书院,这时的叠山书院虽然已经更名为弋阳县立高等小学,但关于谢叠山的事迹仍然源源不断地传入这位少年的脑海里,叠山的爱国精神影响了这位少年的一生,他以家乡先贤谢叠山为榜样,立志终生报国。这位少年就是后来中国共产党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关于方志敏的事迹无需我来赘述,这里想说的是他的气节,爱国、清贫、创造、奉献,把所有赞扬一个人的好词全都堆在方志敏的身上都不为过,但我只想用一句弋阳话来赞美他——硬汉!不为名动,不被利诱,不畏艰难,不惧生死,一个无比浪漫气质的文弱书生,却有着让天地颤动、令风云变色的浩然正气,有着一身比钢铁还坚硬的硬骨头。如今,我每次捧读《可爱的中国》和《清贫》,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屹立在龟峰的主峰骆驼峰上那棵巍然屹立的不老松来。
说到弋阳硬汉,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是方志敏的表弟,名叫黄开湘。世人或许不知道这个名字,但我保证他的事迹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红军决定长征后,指挥湘江战役保卫中央突围转移的是他;遵义会议召开期间,担任警戒任务保证会议顺利进行的是他;带着部队奔行数百公里泥泞山路并指挥22名勇士爬铁索飞夺泸定桥的是他(当时他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的上将杨成武是政委);率部第一个翻越大雪山、第一个过草地、被誉为神兵从天降攻下天险腊子口的还是他……红四团也因此被誉为“长征的开路先锋”。黄开湘是从弋阳县最高的大山磨盘山里走出来的箍桶匠,擅使一柄斧头,武艺高强,肉搏战时凭借一把利斧杀敌无数。为了表彰他,周恩来赠他作战怀表,朱德把从张辉瓒手中缴获的手枪送给他,毛泽东则夸赞他说:“有斧头将军(指团长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指政委杨成武)为先锋,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因此,他获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号——斧头将军。可惜这么一个硬汉,却在长征胜利后得了伤寒,高烧时仍然喊冲喊杀,迷迷糊糊之中搂响了手枪,没想到打死了自己。去年,我们以弋阳腔的表演样式,打造了一台大型舞台剧《斧头将军》,将黄开湘的英雄事迹搬上了舞台,这台戏两度进京演出,反响十分强烈。
弋阳是个古县,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红土地不知孕育了多少优秀的弋阳儿女,弋阳的硬汉远远不止上文所列这些,他们是一个群体,一个庞大的群体,且看一组数字——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算起,为革命而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接近一万人,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因为支持革命而牺牲的广大弋阳民众,要知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弋阳全县人口也就是十余万人啊,也就是说,差不多每十个弋阳人中就有一个烈士,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比例啊!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脑海里就想起遍布在弋阳各地的红砂岩上那一簇又一簇迎风摇曳的松林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