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当然要“潮”起来
2018-01-22洪克非邓崛峰喻玲
洪克非 邓崛峰 喻玲
一袭白色长裙,目光坚定自信,神态谦和温婉。这就是蓝茵茵。
近日,在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活动中,藍茵茵被评选为10名全国最美教师之一,随后她又荣膺“湖湘英才”殊荣。
“从授业解惑到确立人生价值,从家国情怀到正人正己,这位‘80后思政教师,用思想触及心灵……”这是“2018年寻找最美教师”颁奖晚会上对蓝茵茵的颁奖词,也是对她从教11年的真实写照。
蓝茵茵出生于教师世家。2007年,硕士毕业的蓝茵茵,听从父母的建议,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思政课号称最难上的课,也是最容易让学生走神的课。蓝茵茵却较着劲要把最难上的课上精彩。她说:“我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也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一堂课大家都难熬,会让我怀疑工作的意义。”
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长沙理工大学综合教学楼201教室经常传来阵阵歌声。这是音乐课吗?不是。这是蓝茵茵上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她是个音乐发烧友,喜欢把音乐作为带领学生走近历史的向导。讲鸦片战争时,听河北民歌《种大烟》;讲太平天国运动时,听山东民歌《洪秀全起义》;讲到抗日战争时,则自己唱起《铁蹄下的歌女》……
除了音乐,蓝茵茵还喜欢在课堂玩“穿越”,将个体生命体验代入历史情境,与同学们一起体会有生命的历史。
在一次大型公开课上,讨论到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时跪还是不跪时,蓝茵茵突然问:“同学们,如果你们也能穿越,怎样处理当时的外交事务呢?”熟悉“套路”的同学们踊跃响应,给出了各种可爱的答案。而蓝茵茵的“终极”答案是:历史没有“如果”,而且当时的外交怎样办都不行。接下来,她对自给自足的农业国与新兴资本主义工业国的矛盾、中西方国际关系理念与实践的差异等,娓娓道来,让学生们频频点头。
蓝茵茵对教学方法的尝试,不仅停留在音乐和穿越上,“音乐和穿越只是媒介和向导。大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内容才是王道。”
为了将形式和内容充分融合,蓝茵茵将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中英文双语教学课程,变成了同声翻译课。长沙理工大学以工科为主,很多学生毕业后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掌握相关专业术语,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理论学习既接地气,又有实用性,这门课成了“爆款”课程。
一名学生笑着说:“蓝老师的课堂有三多:慕名蹭课的多、用手机拍照摄像的多、课后要签名要合影要联系方式的多。”
“蓝氏十问”
蓝茵茵有个外号叫“蓝氏十问”。因为她课堂上喜欢提问,下课后,还喜欢问学生“哪些是你们感兴趣的”“你们想听到什么”,等等。
“我们课堂互动环节较多。比如,讲到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最后集体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知识,并引导他们对真知识感兴趣。这让我很有成就感。”蓝茵茵说。
对于上好思政课,蓝茵茵有三点心得: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要多讲身边事,才会有共鸣。
2017年,一部电视理论节目一一《社会主义“有点潮”》,使蓝茵茵从校园走向了校外。作为该节目主讲者之_的蓝茵茵,以清新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高冷的理论故事化、形象化,引起强烈反响。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牵手大众,向更广大的人群讲好中国故事。”这是蓝茵茵近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
青春的信任不容辜负
“蓝老师的课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解答成长的疑惑,帮助我读懂世界,读懂中国,也读懂了作为青年的责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申军辉回忆说,10年前,他的整个本科阶段,最爱听的就是蓝茵茵的思政课。
申军辉本科专业是会计学。2017年,己担任成都某国企财务副总的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母校攻读思政专业研究生。他说,“蓝老师的思政课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每一代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境遇,也重任在肩。”
蓝茵茵还是学生辅导员,经常与学生聊天。有一次,她和一位工科生闲聊时,谈到民主,这位同学很偏激。蓝茵茵便与他一起讨论“民主到底是目的、方法还是手段”。她说:“我不直接去跟学生讨论对错,而是回归问题本身,研讨资料、分析问题,把概念一个个定义清楚。”经过多次讨论,这位学生学会了遇到问题先冷静思考再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了更加包容的心态。
“理性、客观才是追求真知的态度,不理性就走不远。”蓝茵茵说。不少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比较迷茫。蓝茵茵鼓励他们先试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多读读学校的培养方案,多跟任课教师交流。女生遇到感情问题,也喜欢跟蓝茵茵交心。蓝茵茵总是耐心倾听,热心引导。她说:“青春的信任不容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