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法律保底线 修良知得大道

2018-01-22李铁祥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良知公共安全公共交通

李铁祥

近期,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到公交“互殴”,发生在公共场域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也引发了关于社会文明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严治党,铁腕正风反腐,干部作风得到空前转变,党的面貌为之一新,政治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一系列文明风尚建设,净化着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文明、理性正在成为时代的底色,支配着我们的公共生活。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期发生在公共场域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事件才显得格外刺目,引发舆论普遍谴责。现就10.28重庆万州区公交车坠江事件谈几点思考:

首先,我认为要坚守不可突破的法律底线。这起恶性事故发生后,我们发现,原来国内竟然发生了那么多起打公交车司机和抢夺公交车方向盘事件,只不过是那些没有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说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绝不是个例。在这些事件中,坐过了站、走错了门以及收费、服务态度等,都成了乘客动手打公交车司机的理由。有的更是使用暴力殴打正在行驶中的公交车驾驶员,危及车辆行驶安全,通常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裁决,虽然有的事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他危害了车上乘客、路上行人车辆等不特定的生命或是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可以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这个罪并不是一个轻罪,起刑期为3年,最高可处死刑,可是在全国各地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判决处罚不一,这严重降低了对公共安全的保护。有的地方直接就按民事纠纷处理,这样很不妥当。

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面对流动社会,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在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凡是对公共交通驾驶人员有殴打行为,不管后果,一律都是犯罪,很明确,很普及。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让依法治国的国策在我们的生活中能看的见、摸得着。因此,国家立法机构必须将抢夺公交车方向盘、击打公交车司机等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行為尽快纳入刑法,量刑标准既要参照国际惯例,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必须对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行为处以重刑,从法律层面上最大限度的阻止此类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事件发生。这样才能使得公众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也使得想殴打的人自己克制自己。

其次,我认为要培育深入人心的规则意识。在对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的评论中,仍有少数网友认为,乘客坐过了站要走好长时间,而司机就是踩一脚刹车的事,为什么不能停一下?这说明一些公民的规则意识还很淡薄,假如再遇到类似情况,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必不会做出与乘客刘某同样的举动。

规则是生命的“安全带”,正是因为有了各种规则,整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才能维持正常良性运转。如果社会成员规则意识越强,这个社会运作的效率就会越高、越顺畅,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成为获益者;如果规则意识成了一种社会稀缺品,则社会运转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付出生命代价。“一个不守规则的乘客,一位处置不当的司机,让15条生命瞬间逝去。”人们在愤懑、感慨、悲叹的同时也在反思,假如车厢里有人警示抢夺方向盘的法律后果,有人上前进行有效制止,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确实,当我们的社会氛围,能对不守规则的行为尽快给出否定评价和制止行动,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就能大大减少。因此,除了在法律层面上加大对危害公共交通安全行为的惩处力度外,还有必要从道德层面对此类行为加以抨击和教育引导。媒体、舆论和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危害公共交通安全行为的抨击和教育引导的力度,使人们清楚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行为是严重违法的,知道其对他人和自己的严重后果,合力扭转当前社会存在的危害公众安全和损坏社会风气的等破坏规则的行为,让此类悲剧不再发生。

第三,我认为要守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良知。王阳明说:“欲修大道者,应先修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指人天赋的道德观念,良知良能即是良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从高铁占座到公交“动手”,违反良知的事件屡屡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遗憾的是,不文明行为把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一次关于事件的深入讨论,都是一次道德教育的过程。通过一次次教育和引导,向不文明现象勇敢说“不”的人越来越多,凝聚起全社会振聋发聩的良知呼声,努力促进社会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

作为全市的教育部门,应该担负起提高全市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任,在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基础上,强化良知良能教育。我们可以打造推动良知文化“九进”工程,倾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知教育”模式,通过讲传诵读唱等形式,让良知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进景区、进家庭、进商铺,以厚植良知文化优势,构筑良知文化传播平台,让良知文化浸润各领域,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彰显良知文化的价值意义。

古语讲,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事不关己、人人挂起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社会公共安全。既有法律、规则保底线,又用良知修大道,双管齐下,标本兼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希望在我们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思考人的现代化课题,推动构建与我们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适应、与我们的大国身份相匹配的精神文明。

猜你喜欢

良知公共安全公共交通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城市公共交通》杂志社简介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良知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