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8-01-22张怀青章丽
张怀青 章丽
商南縣位于秦岭东南麓,陕、鄂、豫三省八县结合部,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革命老区县。全县辖全县辖10个镇(办),108个行政村18个社区,总面积2307平方千米,总人口24.6万。其中坡耕地、荒山达30万亩。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历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于1970年在山上引种成功,将茶叶栽培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商南县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北端的新兴茶区。因境内光照充分、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土壤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将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我县脱贫攻坚步伐。
1 发展成效
商南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始终把茶业作为头号优势主导产业来抓,按照“规范化建园、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科学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认真研究制定茶叶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先后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茶园基地建设补助办法》,自2013年起,县财政每年列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重点支持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幼园管护、产业宣传、科技培训重点环节;同时每年争取中、省、市扶持茶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茶、务茶的积极性,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山上建基地、山下深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创新高,技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新路子。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建茶园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可采摘茶园19万亩,无性系茶园3.2万亩,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11万亩;年产茶叶3900吨,产值达4.9亿元。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有5万人,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茶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商南茶“香高、味浓、汤绿、回甜”的显著特点,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现已研发生产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茯砖茶五大类二十多种茶产品,以“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秦园黄茶”、“商南白茶”、“商南龙井43”、“金丝翠芽”为代表的绿茶和以“秦岭壹号”为代表的红茶产品多次荣获“国饮杯”、“中茶杯”和省优农中心名优茶评比金奖;“双山”、“秦露”、“秦岭红”、“秦园春”、“邵山”和“商茗”等六个茶叶商标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县茶叶联营公司生产的“商南泉茗”、“商南乌龙茶”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茶叶联营公司、沁园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陕西恩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鸿德农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获有机茶生产认证。商南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商南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全国名茶百强县”和“中国名茶之乡”,2016年依据品牌价值评价有关国家规定,经专家评审、技术机构测算、品牌评价发布工作委员会审定,“商南茶”品牌价值为3.04亿元。
2 存在问题
2.1 茶园建设标准低,单产低。商南县大部分投产茶园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的山坡茶园,建园基础差,标准低,品种混杂,管理粗放,亩产不足 30公斤,只占全国平均亩产的一半,茶园效益低。目前全县仅有无性系良种茶园3400多亩,急需对低产茶园进行技术改良,引进推广无性系优良茶叶品种。
2.2 茶叶初制加工网点不足,部分鲜叶不能及时加工。部分边远山区茶园建起来了,但清洁化茶叶初制加工厂未及时建设,茶农所产鲜叶面临加工难,影响到产茶区农民收入。
2.3 茶产品单一,科技支撑不足。我县茶叶产品多为炒青绿茶,逐步发展有乌龙茶、白茶、黑茶、红茶、茯砖茶,名优特产品比例不大,茶叶品牌多而杂,无茶粉、茶多酚、茶饮料等下游产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且专业技术人员仍然缺乏,新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培训推广不够,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没有全面形成。
3 建议与对策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找准产业发展短板,扩大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融合。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构建和优化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发展高标准良种茶园,加强茶园投入品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质量安全,促进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大力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共享发展、助力脱贫。引导人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宜茶贫困地区流动集聚,积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茶产业基地。
3.1 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园生产力水平
商南县现在茶园面积已经达到20万亩,从茶园面积上来讲是陕南茶区第二大县,但单产低,生产力水平低。必须尽快制定有关政策,鼓励茶农在稳定外延扩张的情况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对低、老茶园进行提质改造,用无性系优良品种逐渐取代有性群体种。无性系优良品种引进要与商南生态环境、土壤条件相适应,尽量从当地群体种中通过选择优良单株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选育和发展适合商南生态环境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无性系优良品种。提高茶园管理科技水平和茶园生产力水平。
3.2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助推脱贫攻坚。
3.2.1 建立合理联结关系。积极探索各类茶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我调整种养结构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放大茶产业扶贫效应。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脱贫需求,通过股份联结、租赁联结、订单联结、服务联结和劳务联结等方式,构建贫困户与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多途径带动宜茶贫困户增收脱贫。
3.2.2 推进产权经营权改革。积极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托管、出租、入股、转包等方式,流转贫困户茶园经营权,促进茶产业规模经营,让贫困户获得改革性收益。鼓励有帮扶意愿和带动能力的茶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就业,帮助宜茶贫困户扩大改造茶园种植,提高茶叶种植效益,参与茶叶加工和销售,多渠道增加宜茶贫困户收入。
3.3 塑造商南茶叶品牌,实施科技兴茶,提高产业化水平
名茶,不等于名牌,强势品牌的缺失已经成为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塑造茶叶品牌方面,谁先抓住主动,占得先机,谁进入的壁垒就低,投入的相对成本就小。因此,必须迅速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塑造鲜明独特的“商南茶”市场形象。
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力量对传统茶产业进行优化,利用“全价利用,跨界发展”理念,彻底打破茶产业终端产业链的技术瓶颈,深入茶叶产区进行现场指导, 帮助群众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无公害的有机茶园,发展茶叶清洁化生产与加工,建立一批能够带动茶叶质量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的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具备良好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监测体系的龙头企业,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和清洁化水平,改进茶叶加工生产工艺,加快茶叶加工连续化、自动化和清洁化进程 提高产品质量。
3.4 改变茶叶生产理念和产品结构,延長产业链
尽快改变商南茶只生产春茶和名优绿茶的生产理念,改变茶叶生产的产品结构,利用夏秋茶资源组织生产红茶、黑茶和其他茶产品,满足消费者吃茶、喝茶、用茶、乐茶的多层次需求,延长茶叶产业链,拓展茶叶市场的增值空间,跨界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医药产品,茶日用化妆品等茶产品。在目前我国以泡饮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茶品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引入茶资源全价利用的产业价值理念,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茶叶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商南县茶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全价利用、跨界开发,打造全新的商南现代茶产业推进平台,积极推进茶产业升级,促进商南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1.陕西省商南县茶产业发展局;
2.陕西省商南县飞播造林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