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8-01-22张建海
张建海
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的特有资源优势,并立足当地农业经济建设基础,一方面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制约性因素,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白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策略加以解决,从而确保白银市农业产业化能够与时俱进,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涵盖一万六千多字的报告中,众多重磅信号释放出来,其中,通过解读,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所体现的精神之一。全国各地围绕这一精神应有之义不断结合地域特色,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多渠道、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化不断转型升级,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体现出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地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这一欣欣向荣的背后,也存在着呼声大雨点小,走过场图形式,看似轰轰烈烈的农业改革,并未带来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白银市积极响应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结合自身的特有资源优势,并立足当地农业经济建设基础,一方面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县域特色农业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还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制约性因素,出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下潜”深究,并就出现的新问题通过有效策略加以解决,从而确保白银市农业产业化能够与时俱进,稳定持续快速的发展。
1 白银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凸显地域特色
白银市结合地域资源和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优势农产品向规模化发展,加速创建优势知名品牌,形成了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根据山区、沿黄灌区、高扬程灌区等这些区域特点,初步形成了山区、沿黄灌区、高扬程灌区三大特色产业带。在干旱半干旱山区(会宁大部、靖远、平川一部分)、沿黄灌区(靖远、白银区一部分)、高扬程灌区(景泰大部、靖远北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三类地区分别侧重发展部分品种。在沿黄灌区和交通沿线,构建以精细蔬菜、优质瓜果等产品为主体的高效立体农业带;在高扬程灌区,构建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经济带;在干旱山区,构建以小杂粮、脱毒马铃薯等产品为主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带。全市发展瓜菜面积达96.42万亩,其中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瓜菜面积17.78万亩;枸杞、大枣、皇冠梨等优质林果基地面积40万亩;以糜谷、荞麦、豌扁豆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80万亩,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基本建成瓜果、蔬菜、粮油、畜禽、小杂粮及中药材等六大类特色农产品系列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两大体系。
1.2 建设优势产业基地
在三变改革不断深入之时,白银市大力打造特色产业、特色品牌、特色基地,进一步打响白银特色农业品牌,扩大农产品的竞争力,根据山区、沿黄灌区、高扬程灌区等这些区域特点,着力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截至目前,共创建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68个(国家级7个、省级20个、市级7个、县級34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74家(国家级7家、省级9家、市级13家、县级45个)。
1.3 培育特色龙头企业
白银市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龙头企业率先发展壮大,近年来,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发挥带动效应,通过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多种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截止2013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年销售收入31亿元,有160多种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有21家龙头企业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了华惠牌大麦麦芽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2018年以来,新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园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75家,家庭农场发展到611家。2018年上半年,甘肃会宁建伟食用油有限责任公司、白银林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景泰县神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会宁县金铃养殖有限公司、甘肃品高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甘肃省列为第八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至此,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35家。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短缺
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瓶颈问题就是发展资金的短缺,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社会资金吸纳渠道狭窄。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地区的主产品种单一,特优品种少,加工品种少,鲜食品种和常规品种比较多,有些地方跟风盲目种植,造成产品滞销,还有的因结构不合理,订单种植面积实际小却出现大面积种植,造成销售困难,农民受损,受益空间遭受挤压,出现投入多产出少利益小等问题。
2.3 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产业服务体系
一些地区,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农技推广人员缺失,新技术推广缓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太成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产业服务体系。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扶持
采取由上到下的组织机构建立,指导发展农产品规模的责任分工,积极争取国家省上对农产品政策扶持的项目资金,拓展资金的多渠道引入,结合各地区特点,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把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全域经济考核内容,强化激励机制。努力化解融资瓶颈。制定农村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扩大农村农业信贷规模,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等,建立以政府为主或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担保机构,缓解发展特色优势农业融资瓶颈问题。
3.2 产业体系与品牌培育相结合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的步伐,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健康发展,拓宽市场空间。做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场)、示范县建设,不断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同时,进一步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着力培育营销主体,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为农产品营销主体和核心,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鼓励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将分散的小农户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
3.3 拓展产业链条
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建设产后处理生产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配送、储藏保鲜业。通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支持龙头企业销售农产品,开拓销售市场。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凍设施投入,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新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方式,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实现有效对接。加快农产品市场平台建设。通过高效灵活的激励促销机制,加大由省内到省外农产品销售力度,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在市外形成配送灵活、四季销售、保鲜供应、长期稳定的外销网络,积极开拓全国乃至国际高端市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
3.4 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
积极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研究发布等工作,做好线上线下市场分析,逐步提高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科学引导企业、基地、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科学有序组织生产营销。大力支持品牌企业组建产销联盟,积极协作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互利共赢格局。不断规范常规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程序和物流程序,从而建立运作有序、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确保能够为全市乃至是全省、全国甚至国外供应四季足量、保质保鲜的特色农产品。
作者单位:中共白银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