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创新发展轨迹探析

2018-01-22王春美

中国广播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王春美

【摘要】广播媒体的变革创新一直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透过40年来我国广播媒体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管窥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脉络在传媒领域的投射与影响。本文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通过对多家电台改革实践的综合考察,总结了中国广播创新发展的主要进程,探析其间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改革开放 广播改革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蕴含着大众传媒激活、变革、融合转型的发展史。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广播媒体置身社会发展的浪潮,经过频率专业化、类型化改革,应对电视发展、互联网冲击,转型升级与互联网媒体融合,正走在创新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关键阶段。回顾过去,从以节目为核心的单项改革到探索整套节目的合理布局,从系列台的创建到频率专业化的纵深推进,再到融合时代的市场再细分,各家电台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以市场需求为方向,充分配置内外资源、探索合理的运行机制。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广播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组织运营以及管理模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竞争环境的适应,也是对音频传播特性的挖掘和发挥。

一、从“报纸翻版”到“自己走路”:以节目为核心的单项改革

“文革”十年,除少量外事新闻和庆祝活动新闻外,广播电台几乎完全被取消了新闻采访权。①地方电台自办的节目很少,几乎全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中央电台)的节目,而中央电台的节目多数情况下全文照播“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红旗》杂志)上的报道和文章。广播变成了报纸的有声版,“早上报摘,晚上摘报”是对当时电台形象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置身市场经济大潮,大众媒体亟须回到信息传播的正常轨道上来。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广播电视要“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要求广播电视要着重解决在宣传上“自己走路”的问题,广播媒体随后开启了以新闻为突破口的宣传改革。各家电台开始大规模调整节目,增加从消费者、市场角度出发的经济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社会新闻。广东、北京等地电台改变过去地方新闻基本上靠剪报的状况,增加自采新闻的比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新闻部,采访队伍逐步壮大,到80年代初已达30多人;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自采新闻稿件逐步增加到地方新闻的七成左右,中央电台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占到播出稿比例的50%以上。广播新闻的总量得到扩大,时效性有了提高,具有鲜明风格的广播评论得以回归。在强化新闻和新闻性专题的同时,各家电台相继增加了文艺节目的比重,转播和播出了大量文化活动,并相继成立文艺部,从音乐、文学、电影、美术、舞蹈等各个领域广泛取材,丰富音乐、戏曲、广播剧节目。此外,顺应人民生活和国民生产的需要,不断增设生活服务类节目,开办不同内容的教育性节目。以北京、广东等地电台为代表,沿着“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思路,对广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做出大幅改革,推出了《听众之声》《生活顾问》《大众科学》《农村天地》《小说连播》《新闻之窗》等节目。地方电台节目逐步实现了由转播为主到自办为主,恢复和创办了一批较为贴合实际的广播节目,中央电台也在1985年提出“精办节目、提高质量”的改革设想。

这些改革在不同的节目、不同的范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一时期的广播改革只是有限的、局部的改革,仅限于节目层面。整体来看,电台的改革意识还没有完全契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广播的总体结构、节目形式,还没有彻底改变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搬来的旧体例、旧模式。大多数节目是这个台播了、那个台播,内容雷同,编播呆板,各台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听众的收听要求相差太远”。②及时拓宽对广播功能的认识,全面发挥广播优势,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成为摆在电台面前的一个艰巨课题。

二、由“微观改革”到“总体效益”:探索整套节目的合理布局

1986年前后,中国报业出现了以数量增加为中心的第一次办报热潮,电视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在竞争中提高广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迫切之需。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开播,1987年1月1日中央电台经过全面调整后的节目出台,这两件事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即由单项改革进入整体改革。③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在推动着中国历史车轮前进的今天,游离于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介是肯定没有出路的”。④在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广东地区,广播率先感受到了冲击。改革开放不久,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当多的听众,特别是城乡青少年,被香港地区的广播所吸引。香港的广播“同广东电台当时刻板单调的节目形式、不考虑听众需要的编排、远离群众生活的内容和居高临下的口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广东电台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得出“广播应当讲究总体效益,力求形成总体形象”的结论。⑤从1985年起,广东电台开始着手以“频率”为单位的总体节目改革,于1986年12月推出了珠江经济台,该频率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旨,以中、低文化层次的听众和经济界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为主要对象,推出大板块节目,改变“录播”方式,启用主持人直播,开通热线电话,改变了30多年来国内电台一直沿用的节目结构和传播形式,开创了广播传播形态和话语语态的一次大变革。

1987年1月1日,中央电台经过一年酝酿和准备,按照“加强新闻、精办专题、搞活文艺、扩大服务”的思路,架构起以新闻为骨干、以文艺和专题为两翼、以服务型节目为补充的节目内容组合体系,特别是创办了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午间半小时》和《今晚八点半》两档节目,采取了节目主持人的形式。《午间半小时》涉猎的内容都是广大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敏感问题,时代感强,雅俗共赏;《今晚八点半》节目以听众点播的内容为主,涉及音乐、曲艺、电影剪辑、人文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在广播界风靡一时。中央电台的节目改革在广播界影响很大,四川、浙江、吉林、河南、黑龙江等电台随后也对节目的总体布局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中央电台和珠江经济台的改革,代表着当时广播节目改革的一股潮流,即从对单个节目的调整过渡到对整套节目的策划。各家电台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广播除了具有宣传功能以外,还具有沟通信息的功能,包括扩大信息源、增大节目信息量、重视受众信息反馈、加强信息的双向流动等。⑥

三、从“局部调整”到“整体布局”:广播系列频率的创建

(一)时代背景:竞争与生存的激烈对撞

20世纪80年代末,广播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电视的迅速普及,直接冲击了广播收听市场。据原商业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统计,1975年年底我国各地电视机仅有46.3万台,到1991年年底全国电视机已达2亿台。全国省级电视台全部开播,各直辖市、地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成立。在北京,1983~1988年短短5年,电视就超过了广播的覆盖人口。看电视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养成了习惯,电视的发展削弱了广播的地位,许多广播人才转投电视。与此同时,广播事业发展的内生需求激烈爆发,随着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办台成本陡然上升,各家电台都面临着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的缺口,江苏等地甚至出现了广播电台靠借贷过日子的现象。在天津,电台每年的事业经费不足日常开支经费的五分之一,还要承受事业发展、节目录制中心建设的沉重压力。在北京,当时北京市财政局每年拨款电台仅200万元,只能勉强维持人力支出,1991年起北京电台入不敷出,开始举债,到1992年共负债170万元。⑦外有电视竞争,内有发展后劲不足,广播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二)经济广播的发酵和系列广播频率的创办

在珠江经济台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兴办经济广播的热潮。从1988年到1991年,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已经有了14家经济广播频率。⑧经济广播不但通过播送广告取得收入,还开展咨询服务、信息经营、实业开发等活动,许多台的经费基本自给,从而为电台走自我发展道路探索出了一条路径。比珠江经济台晚几年出现的各地经济广播不仅在宣传业务方面进行了改革,而且对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行政后勤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经济台的创建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而它的诞生,又为广播宣传如何服务市场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的广播传播媒体本身如何走向市场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他分台借鉴经济台的经验,从办节目到经营管理,都步入了一个新的天地”。⑨在成立经济台的基础上,一些拥有多个频率资源的地方电台办起了不同定位的专业广播,形成了“系列电台”。

早在1985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就设立改革目标,计划经过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逐步将6个频率(即6套节目)办成多层次、多功能的系列台,满足不同类型听众的多方面需要,使听众在同一时间里可以选择收听不同内容的广播。在这一理念带动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从1987年3月起对广播节目进行宏观的、整体的改革,按照系列布局的原则,到1993年共设有新闻、经济、文艺、教育4个中波频率和音乐、文艺2个调频广播。⑩上海于1987年6月推出了“一局五台三中心”的新体制,初步实现了系列台的构想,到1993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成立了新闻综合、文艺、音乐、市场经济、交通信息、外语教学、英语、浦江之声等8个系列频率。其他具备条件的省、市纷起效仿,开始酝酿开办系列广播。相比广东、天津、上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系列广播筹建工作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自1993年起相继创办了新闻、音乐、儿童、交通广播,1994年又开办了文艺、教育广播,“用不到两年的時间一口气”完成了系列广播布局,形成7套播出频率7个专业广播的播出格局。1995年,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成含珠江经济、音乐广播、卫星广播、文艺广播以及羊城交通广播、教育广播和股市广播在内的系列广播格局。

此时,我国的广播电台大都是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办台结构,系统内部重复劳动现象严重,面对广播发展的低谷,必须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系列台的创建使得广播播出面貌焕然一新,广播节目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生动,在多地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体制的初步转换,频率资源的优化,广播规模的初步形成,为电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创造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

四、从地方到全国:专业化改革的纵深推进

系列广播初创仅仅是在整体上完成专业化的布局,根据广播的不同社会功能,将各类节目按频率大体进行了分类,频率总体突出了服务功能,但是无论从频率定位还是节目设置来说还没有完成精准细分。世纪之交,广播媒体的专业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向纵深推进,表现为专业化改革在地理范围和改革深度上的双向拓展。

(一)既有系列广播频率定位的调整和完善

率先完成系列广播频率布局的电台不断针对广播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将频率间的差异定位进一步区分,明确各自的目标定位,如199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提出“红绿灯”原则,严格界定各专业广播的所属领地,2001年又提出“绿地理论”,协调各专业频率主打内容和内容的比例关系。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频率定位,如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在原有新闻综合、经济、文艺等系列广播频率的基础上,开设健康频率和旅游频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把儿童广播合并到教育广播,把教育广播转型为首都生活广播,撤销生活广播,建立体育广播,持续优化频率资源配置。

(二)国家电台“破冰”:“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推出

一直以来,国家电台肩负着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对节目采取谨慎改革的态度。2002年,作为国家电台的中央电台改革开始“破冰”,开启了专业化大幕。中央电台实施“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为核心的改革,完成了原有节目的重新定位,陆续推出了9个专业化频率。紧随其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陆续推出了轻松调频、劲曲调频和环球资讯广播3个专业广播。2003年1月,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将当年定为“广播发展年”,要求加快广播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步伐,省级以上电台要按照频率专业化的要求,推出具有特色的专业频率品牌,同时每个频率都要打造出两个以上叫得响的特色节目品牌,力争广播收听率有一个较大提高。此次会议前后,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在全国迅速铺开,广播节目布局和节目形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广播的贴近性进一步得到体现,收听率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步扩大。

(三)类型化广播频率的出现

频率专业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还表现为类型化广播的出现。2002年,中央电台推出的音乐之声称得上是国内第一家类型化、格式化音乐广播,它以播放流行音乐为主,音乐和主持人语言有严格的比例限制,节目以2小时为一个段落。此后几年时间里,国内涌现出大连音乐广播等20多个格式化音乐频率。格式化编排不仅出现在音乐类型广播频率中,同时出现在新闻频率中。2004年,中央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呼号改版为新闻广播,采用大板块直播。2005年开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属于全新闻广播定位,采用了格式化的编排方式,以1小时为单位,每小时又分为若干内容板块,全天即时滚动播出最新鲜的新闻资讯。国内其他一些打出全新闻广播旗号的电台也都根据自身情况对这种编排方式进行了引进,采取了半格式化的编排方法,如上海东广新闻、杭州新闻和江苏全新闻调频等。

(四)交通广播的崛起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各地出现开办交通广播的热潮,并“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地区推进,由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张”。据相关机构统计,1994年之前成立的交通广播频率占所有交通广播频率总数的27%,1995年至1998年间成立的占33%,1999年之后成立的占40%,规模最小的交通频率仅16人,最大的达116人,“同城火拼、同城競争”成为全国交通频率的总体格局。2003年至2006年,交通广播的收入总额分别为6.6亿元、9.6亿元、12.1亿元、15.2亿元。2006年的收入总额比2003年增长了约120%。 交通广播的出现和迅速崛起标志着“中国广播从固定媒体转变为移动媒体,受众接收方式发生巨变,为广播发展打开全新思维空间”。

五、从内容到受众:融合转型中的市场细分

距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后,广播媒体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传播渠道借助互联网有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有了阶段性积累,表现在各家电台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产品以及对各类社会网络资源的积极利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播行业继续进行着专业化、细分化的探索,基于受众需求的细分频率不断出现,节目与新媒体的联动增强。

早期的广播专业频率大都是以内容资源作为划分标准,如音乐频率、新闻频率、文艺频率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基于受众需求的细分频率不断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针对移动人群的市场细分。一些省级广播电台和城市广播在继续发展交通广播的同时,开始重点关注私家车群体的收听需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私家车广播应运而生。经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省级广播电台设立私家车广播的一共有12家,分别为福建、河北、广东、广西、重庆、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陕西、新疆、黑龙江;在省会城市中,有10家城市广播拥有私家车广播,如杭州、长沙、南昌、南京、昆明、济南等;另外,一些经济发达的重点城市,如深圳,也设立了私家车广播。在交通广播占据收听市场的最大份额的当下,私家车广播以一种更加细化、专业、高端的服务等获得了都市听众的信赖。

在广播类型化改革的过程中,故事广播的阵营不断壮大,到2015年年底全国故事广播频率已经接近50家。此外,以女性为传播对象的对象性广播节目不断涌现,目前已有近10家省市台开设了女性广播频率。还有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旅游频率也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现。2009~2016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研究发展中心每年都对全国60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电台进行跟踪调查。统计显示,8年间60家电台共有101个频率的呼号或定位发生改变,新增频率69个。新开频率与定位改变频率,是各家电台对专业化布局的持续调整与完善。

新的频率定位注重契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接收习惯,在目标受众、平台创建、内容编排等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2015年2月2日,上海东广新闻广播全新改版,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新闻广播”,频率整体主要受众目标由传统广播听众调整为互联网人群和移动用户,搭建全新的业务平台,逐步创建以东广新闻直播节目、互动为主的客户端、官方网站等,同时完善现有新媒体合作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形成互联网新闻广播产品集群。

六、结语

每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广播持续推进体制机制的合理性建构,全面培育核心竞争力,逐步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广播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在创新与改革中,中国广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也在新的环境和挑战下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和适应。在告别传统的广播事业发展模式过程中,在借鉴国外广播发展模式和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广播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专业化改革尊重了广播媒介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使其从单一的“喉舌”概念中释放出来,展现丰富个性,凸显服务功能。从各地电台创新发展的实践轨迹来看,广播改革是有阶段性的。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电台之间有差异,阶段性改革的内容、重点也不同。各个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得成效的大小,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身物质基础、人员素质、主观努力大小的影响和制约。不管哪种情况和成效大小,纵观全国多家电台改革的实践,大都是由局部到全局、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深化的。广播媒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是广播努力回归本原的过程,也是不断得到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过程,广播革新和发展会顺着这一轨迹持续下去。

注释

①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第292页。

②白玲:《广播的跨域——广东广播插图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04页。

③⑥白谦诚:《广播电视节目十年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2期。

④⑤ 余统浩:《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诞生和一年来的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8年第1期。

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大音京华——纪念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58页。

⑧何光:《拓宽广播改革的思路——在<全国经济广播电台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摘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年第5期。

⑨⑩宋银章:《蓬勃发展中的天津广播电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走一市多台的广播改革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第8期。

吕浩才:《在加快“两个转变”中谋求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12期。

谭天、赵敏:《中国广播亟待第三次升级转型——破解广播发展困局的思考》,《新闻记者》,2012年第10期。

赵多佳、许秀玲:《内容 受众 传播——广播专业化概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57页。

严文明、孙鹿童:《国内私家车广播的现状与发展》,《新闻前哨》,2013年第9期。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

(本文编辑:聂巧)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