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里,谁还不是个演员?
2018-01-22思小妞
思小妞
最近我所在的城市变天了,晚上收到我妈发来的微信:你那里降温了,注意加衣保暖啊。我回复:收到,好的,外加一个笑脸。过了一会儿,我妈又发来一条微信:你这份工作是不是受了不少委屈?
我:嗯?怎么这么说?
我妈说你翻翻最近咱俩的聊天记录:
妈妈:还在加班吧?按时吃饭。
我:收到,好的。
妈妈:回去了么?打车小心。到了回个信息。
我:收到,好的。
无论我妈说什么,我都会回复一句:收到,好的。
“收到,好的!”是我每天在工作中对同事、领导和客户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没想到,职业病带进了生活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刚入职时,HR员工培训的会议上就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大到报告、小到“收到”,让我印象特别深。久用成习惯,日常生活中也改不了口。
我问了身边关系不错的朋友,才发现大家工作几年后,对公司的一些“规矩”早已“深入骨髓”,几乎形成了生理条件反射。
@小林:
医疗器械公司 销售助理 入职一年
以前在大学时,同学们会说我的脸很“臭”,放在现在大概就是那种不苟言笑的高级脸吧。工作一年后,现在的我连哭嘴角都会不自觉上扬。
经常跟我的上司去见客户,微笑已经成为生理习惯。我们公司是大公司嘛,业务培训比较全面,当时就“微笑”这件事还上过专门的课。现在,我不仅见到客户自动微笑,开会、同事讲话、爸妈打视频过来都会条件反射把笑容挂在脸上。虽然笑得时间长了脸会僵,但也有好处,至少爸妈觉得我工作得很开心。
@薇薇
某大型电商公司 市场专员 入职两年
我的工作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开会,和团队开会沟通项目、和客户开会提交方案、跨部门合作协商分工……逐渐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人对我说“咱们沟通一下”这类话,我会非常自然地拿起手边的工作笔记和油笔,准备在上面记录些什么,哪怕这只是个不到3分钟、确认进程的口头沟通。
有一次,领导让咱们团队的人在会议室碰头商量一下团建的事儿。我带着纸笔就去了,20分钟后确定了团建流程,我在笔记本上写下:
x月x日,团建记录:2点xxx KTV、6点德庄火锅。
@晨
某咨询公司 商业分析师 入职三年
工作三年,我突飞猛进的两项技能:一个是酒量、一个是PPT水平。前两天整理电脑文件夹,才发现工作这些年做的PPT要翻好几页屏幕。咨询行业大概对PPT有种迷之喜爱,而且视觉化一定要做得好,能用各种表格和图形展示的绝对不多写一个字。
其实有时候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但为了凸显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格调,必须拿图表“砸晕”金主爸爸们。
现在我做PPT,职业习惯是先不构思框架和草稿,直接在脑海里构图,想想什么样的图表展示出来能更显高级。
类似于这些不同行业的职业习惯还包括:做外贸的朋友学会用字母简称来表示“行话”;在组织架构复杂的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发邮件时会按照职务级别高低来输入收件人;从事新媒体的朋友点开任何一篇文章会先忽略内容而是直接拉到底部看阅读量……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规矩,入职后我们会像海绵那样自动吸收。有人觉得有些规矩更像是演戏——演给领导、客户和同事看的,比如PPT的每一页都真的有必要插入表格么?而有人将其视作职场专业性的体现。
其实只要我们的工作需要和人接触、打交道,职场就是“刘老根大舞台”。而这些“演戏”有时候也有它的好处:
它能让你尽快熟悉和运用自家的规矩,在工作中节约沟通成本、团队合作更顺利。
朋友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公司特别流行写周报,一周工作结束后,每个人几乎还要用1小时的时间来写周报,总结本周工作情况、列好下周工作计划,还有固定的格式。
一开始朋友特不习惯,感觉这种行为很形式化,感觉像是做做样子。后来他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能让老板、团队领导了解每个下属的工作情况,省去了不必要的沟通,团队之间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涉及跨部门合作时);更重要的是,每次到年终总结,前半年的工作都忘得差不多了,这时翻翻之前的周报,事件、进展、结果写得清清楚楚。
它还能塑造你“专业”的形象。
例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天主动和同事问好,即便不熟,这些“演戏”能让老板觉得你靠谱、同事觉得与你相处舒服、客户觉得你专业和安心,那么专业人士的人设就稍微建立了吧。
其实职场上谁不是在演戏呢?领导给你画饼、同事给你挖坑、客户给你脸色,人人都是演员,有义务要唱好自己的那出戏。究竟能演成影帝/影后,还是永远的面瘫,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
想要在职场上成为影帝/影后级的演员,修炼的重点有四条:
第一,还是要以完成本职工作、KPI为首要任务,这是职场专业性的根基。
朋友前段时间招进来一个新人让她特别头疼。怎么说呢,这位新人应该看过不少成功学,皮毛功夫学得特别好:领导布置的任务每次都是“收到,没问题”,结果Deadline到了,方案拿不出来;写邮件称呼、标点从没写错过,格式也很规范,但看完整封邮件你就是不知道他想说啥。
戏做得再足,目标没有完成,怎么评都是演砸。
第二,周围的人觉得舒适么?
大学同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他想既然是外企嘛,讲话必须是“Lucy这个case你来follow OK吧,不然我Fire掉你整个team!”这种风格的,况且自己也在国外混了个硕士,讲话不加些英文不体面。
万万没想到,虽然是外企,但他们团队从领導到同事,没人起英文名,大家沟通也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团队内部沟通邮件也是全中文。试用期六个月转正后,团队帮同学开欢迎会,大家也熟悉了,终于向他吐露了心声:能不能好好说人话!
第三,你的演出是否带来额外“收益”(与钱无关的那种)。
比如,也许你并不喜欢主动和同事微笑问好,但为了留下好人缘的印象,就让自己带上了日剧女主角的暖系笑容,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主动问好了,以前冰冷的办公室开始变得有人情味了。
最后,别忘了问问自己内心的感受。
演戏演久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人戏合一”,自己渐渐适应了角色,在大环境里如鱼得水;另一种是演不下去了。比如一个一心只想尽快致富的员工待在一家以画饼和煲鸡汤为主业的公司里,他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虽然职场上人人都是演员,但我们也要挑对剧本。只是,最终,希望我们能捧回自己应得的那座小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