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默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2018-01-22杨文君
杨文君
摘 要: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然而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却没有真正运用默读进行教学。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版,再一次将默读作为基础阅读方式之一放在了初中的起始阶段,无疑应该抓住这次机会,重新认识并有效运用默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默读教学;部编本;初中语文
默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部编本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中将第三第四整整两个单元的单元目标设定为训练学生的默读,仅次于另一种更常见的阅读策略——朗读课文。为何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会默读?怎样才是正确的默读?作为老师,我们又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
一、明确默读教学的内涵
默读,顾名思义,就是默不作声的阅读。但不是说,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是默读。学生不能发出声音阅读,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的默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默读,就是我们要挖掘的默读教学的内涵。
二、挖掘默读教学的价值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默读是阅读方式中一种常见但高级的方式,是与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默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仅速度快,而且很实用。然而大多数时候,教师仅仅是安排学生“默读”一遍课文而已,默读教学形同虚设,忽略了默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能领会第四学段(7~9年级)。所以作为施教者,我们不应只把提高阅读速度作为教学目标,更不应该把它作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的手段,所谓领会就是教师要让学生看到默读在理解文本中的好处,引导学生看到它对于我们终生学习的作用,这也恰恰吻合核心素养中所说的培养“应对以后生活的一种能力”。
2.突出阅读的个性化,注重真实体验
语文课堂常见的阅读方式有四种,一是有感情朗读,朗读时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美、感情美;二是分角色朗读,多用于小说阅读课中,朗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还原文中人物语言(口头与肢体)交流的情境,体会人物性格、情节冲突;三是齐声诵读,多用于正式开始上课前或进入正课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上三种方式都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解读与体验。所以,作为第四种阅读方式的默读,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喜欢或不解的地方多读,对不感兴趣或易懂之处快速浏览;阅读较慢的同学可以充分咀嚼,阅读较快的同学还有思考的时间。这才是符合个性需要的阅读方式。
3.给予学生静心思考的机会,对文本进行沉淀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看到自己,读懂人生。也就是说阅读是一个由外在材料到内在体悟再到外在生活的逐渐沉淀的过程,不少学生读书只是停留在走进文本阶段,被语言、情节或人物所吸引,没有沉淀到更深的阶段,体悟到更深的哲理。而采用默读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营造读书的氛围,使心浮气躁的学生稳下来,静下来。所谓宁静致远,只有学生静下来才会潜心研读文本,沉浸在文本中,去理解,去判断,去思考,去体悟。
三、运用默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合默读的文本
默读这种阅读方式绝不是通过几篇课文就能训练好的,所以我们必须总结一下适合默读的课文有什么标准。以部编本为例,七年级上册的两个默读单元既收录了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经典名篇,也有广受好评的新贵如《植树的牧羊人》,但仔细甄别不难发现,这几篇课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字数多、篇幅长,语言平实自然,有一定深度内涵,且体裁多为小说。何者?其因有三:一是阅读长篇课文,学生很难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二是小说类文本素以情节取胜,行文中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唯有默读才能体会出情节起伏有致的精妙。三是有感情朗读课文只能误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上,忽略其背后深刻的文学意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造成对文本解读过浅过简的后果。
2.默读前对学生的引导
确定了文本,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篇目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布置教学任务。比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如果教学目的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就应在布置默读任务时,要求学生拿笔勾画与作者内心情感有关的词语。如果是要学会概括文章大意,就应该让学生勾画情节上的重点句子。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引导,才能真正发挥默读教学的价值。
3.教师对默读的把控
“非宁静无以致远”,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应巡视班级,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在学生默读进入状态后,教师可静于一处,此时尤其需要关注学生默读过程中的行为,对趴在桌上恹恹欲睡、随手乱翻一目十行的同学加以默讀提示引导,训练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细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2]张秋兰.默读与静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