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

2018-01-22张涵岳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谚语莫言方言

张涵 岳静

摘 要: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小说《蛙》中,莫言以方言的方式呈现谚语,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与生存智慧,使得作品生动活泼,极具感染力。

关键词:莫言 《蛙》 地方性谚语

一、引言

近年来,莫言和他创作的作品被更多的人关注,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叙事角度、美学风格等文学领域。从语言学角度对莫言小说进行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修辞学分析上。

莫言的家乡是山东省高密东北乡,属于北方方言区。他创作的小说《蛙》所讲述的故事以他家乡真实的人和事为原型,笔下的人物多数是乡村中的普通农民,其语言习惯也摆脱不了地方性习惯的影响,因此,莫言在其作品中运用大量山东方言。莫言作品特点鲜明,语言粗犷、极具张力。作品中山东方言的使用,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在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小说《蛙》中山东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及修辞功能进行分析。

二、《蛙》中地方性谚语的修辞特点

高密地处齐鲁大地的中东部,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谚语极其丰富。在小说《蛙》中,莫言运用山东高密东北乡方言的形式呈现谚语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作品中出现的地方性谚语,口语性极强,有着独特的修辞美。

(一)音韵和谐、用词精准

1.口语性强,讲究押韵

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一些句子的某些固定位置,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之感。谚语押韵的方式较灵活,有首韵、中韵、首尾韵等。小说《蛙》中的地方性谚语多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口语性极强,并且讲究押韵,押尾韵的现象较为普遍。例如:

(1)看着我那条小腿,奶奶其实是吓呆了。因为乡间有俚语曰:先出腿,讨债鬼。

(2)“蝌蚪,你这家伙,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吗。”袁腮道。

(3)“早就听说你们回来了,”他说,“看来真是‘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啊!”。

(4)“爸爸,祝贺你们,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你们创造了奇迹!”

例(1)“先出腿,讨债鬼”中,“腿”和“鬼”押韵。押韵使得句子具有节奏美,表现了当地人的传统观念并且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做了铺垫。例(2)“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中,“脸”和“短”押韵。意思是说,人的脸是万万打不得的,千万不要打人家的脸;骂人千万不要揭人家的短处。指做事要有分寸,要维护别人的尊严。例(3)“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中,“角”和“好”押韵;例(4)“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中,“花”和“芽”押韵。这类方言谚语在语音上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使作品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善用方言词,精准恰当

莫言在《蛙》的创作中,大量使用高密方言来诠释谚语,增强了地方性谚语的趣味性和文章表意的准确性,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例如:

(5)但她在王肝眼里是天下第一美人,说文雅点,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粗俗点,这叫王八瞅绿豆,看对眼了。

(6)“没劲了吧?”小狮子笑着说:“有本事你游啊,鱼狗扎猛子啊,青蛙打扑通啊……”

普通话中,有句谚语叫“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因为王八的眼睛只有绿豆大小,一只绿豆放在它的眼前,它只有“豆眼”的选择,“看对眼了”也就是看得眼睛不会动了,恰当、形象地描写出王肝对小狮子的爱慕之情。“扎猛子”在山东方言中指游泳时头朝下迅速钻入水中,在水中潜一段时间再露出水面,鱼和狗一般可以做到。“扑通”本身是拟声词,在高密方言中却可以作谓语表示动作,在这里形容青蛙在水里的状态。莫言在此处用方言词“瞅”来表示“看”,用“扎猛子”和“打扑通”形容动物在水里的状态,几个方言动词就赋予了谚语新的生命力,体现出其与普通话的差异,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行为取向。

(二)运用多种辞格,灵活生动

《蛙》中的谚语,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1.对比鲜明,比喻形象,夸张生动

对比,一般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

(7)王大叔卖的可不是泥娃娃,他卖的是艺术品。他说,大叔,黄金有价艺术品无价啊!当然啦,王肝大叔赚那几个钱,跟您肖大叔比起来,那真是拿水汪子比大海。

“水汪子”在山东方言里指有水的洼地。这里把王肝赚的钱比作“水汪子”,肖大叔赚的钱比作“大海”,以“水汪子”和“大海”相比,表示差别悬殊。谚语用在这里,生动形象,语意豁达。

(8)这样的人自然不能改,就像狗改不了吃屎。

(9)而一旦,当陈鼻、李手、王肝,我这些旧日的朋友知道了事件的真相,我只怕蒙着狗皮都无颜见人了。

(10)你姑姑手大也捂不过天来。她在我们公社的地盘上可以为所欲为,但到了外地就不行了。

常识告诉我們,狗天生就爱吃屎,过去几千年都是这样。例(8)中,“狗改不了吃屎”表示一个人本性难改,贬义。例(9)中,“蒙着狗皮都无颜见人了”义为“蒙着狗皮都不好意思见人”,表示非常羞愧。普通话中有句谚语叫“手大不遮天”,意思是手掌再大也遮不住天,比喻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例(10)中,带有地方性方言和口语特点的“手大也捂不过天来”(其中,“捂”同“遮”),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姑姑的能力是有限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对仗工整,节奏鲜明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蛙》中有些谚语使用了对偶的手法,前后两个结构语法相同,语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承,体现了结构上的均衡和内容上的对称。例如:

(11)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别卖关子了。

(12)五千八啊!五千八!陈鼻道,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例(11)中,“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两句对仗,比喻事物就在眼前。例(12)中,“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两句对仗,形容陈鼻赖账的决心。

上文提到的“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也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对偶的运用,使得谚语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三)語义上,多具有表层义与深层义

谚语的意义可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多数地方性谚语表意直白、通俗易懂,表层的意思就是谚语的本义,即通过分析各部分的词语义及其语法结构关系得出的意义。也有些谚语通过比喻、引申、象征等抽象方式使语义发生了转移,表层意义下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所谓深层义。深层义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结合语境由表层意义所派生出来的意义。

1.表层意义

反映当地农业、气象、生活的谚语,字面意思往往就是谚语的实际意思。《蛙》中多数谚语的表层意义即为实际意义。例如:

(13)我大娘家的老母鸡丢了,袁大哥掐指一算,说,鸭走水沿,鸡走草边,草窝里去找吧。

(14)万物土中生,懂不懂?女娲抟土造人懂不懂?土是最有灵气的。

(15)父亲白了母亲一眼,说你瞎胡闹,她是给人接生的!我母亲说:人畜是一理。

(16)卫生院院长,你们都认识他,那个忘恩负义的小畜生,河西村黄皮的儿子,大名黄军,外号黄瓜的那个小子,想当年也是我把他从他娘的肚子里拽出来的小王八羔子,上了两天半卫校,听诊找不到心肺,打针找不到静脉,诊脉不知道寸、关、尺的半傻子,竟然也当上了院长!当年他上卫校时,还是我找卫生局沈局长说了情,可他“一朝权在手,翻脸不认人”。

旧时候的山东农村地区大都自家养鸡、养鸭,鸭子习水,一般沿着池塘等有水的地方活动;而鸡这种家禽一般活动在长草的地方。“鸭走水沿,鸡走草边”这句谚语直白地反映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实际。例(13)中,“我”大娘的老母鸡丢了,袁大哥就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谚语推算出“我”大娘家的老母鸡沿着草边走的可能性大,丢了的话该去草窝里找。例(14)中,谚语“万物土中生”来自女娲以泥土造人的故事,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是从土来的。这句谚语体现出山东高密人对土地和大自然的崇敬,表现当地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例(15)中,“人畜是一理”意思是人和牲畜遵循同一个道理。例(16)中,“一朝权在手,翻脸不认人”指有了权力之后,就不认识之前帮助过自己的人了。

2.深层意义

有些谚语除了具有表层意义还具有深层意义,深层意义多由字面意义通过比喻、引申、象征等抽象方式派生出来,常见于地方性的事理谚、哲理谚、社会谚等。《蛙》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例如:

(17)姑姑: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你明白不明白?

(18)是的,这的确是我自己的事,我说,老兄,我也要提醒你,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自己小心点儿!

例(17)中,“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字面意思是鸡蛋裂缝后很容易坏掉,产生异味,招引苍蝇。其派生出来的意思指,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平白无故出现的事情。例(18)中,“没有不透风的墙”字面意思是墙都是透风的,后比喻事情做了就不可能不让人知道,同普通话中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意思是一样的。

与谚语的表层意义相比,深层意义多通过联想、引申等方式所产生,因此,《蛙》中的这类谚语更富有哲理,发人深思。

三、《蛙》中地方性谚语的修辞效果

小说《蛙》中蕴含地方民俗风情的谚语,向读者展示了高密东北乡农民所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呈现出一幅幅当地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地方性谚语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简练的描述客观事实,揭示事物客观真理

《蛙》中的山东谚语准确传神、干练简洁,形象地表达事物蕴含的深刻道理,是山东高密东北乡农民群众生活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浓缩和升华。如“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枝发了芽”。千年的铁树开花和万年的枯枝发芽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小说中,“爸爸”说这句话表明他们实现了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创造了奇迹。这种原本当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再如,“鸭走水沿,鸡走草边”,语义明确,简单直白,一句话就把事实的真相说清了。可以看出,《蛙》中的地方性谚语朴素而又深刻,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始于当地民间,又在当地广泛流传的谚语是老百姓情感的真实流露。《蛙》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方言谚语,通过人物的对白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匹马也拉不回转”指脾气倔、固执,无论别人怎么劝,也不会改变主意,用“三匹马”也拉不回头。“回转”,山东方言里指回头、返回。《蛙》中,陈鼻形容王肝爱慕小狮子,说他“三匹马也拉不回转”,塑造出一个对小狮子一往情深的王肝的形象。再如,用“手大也捂不过天来”表现出“姑姑”处理计划生育工作手段强硬、能力巨大,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普通农民群众对待计划生育工作的抵触和企图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用“一朝权在手,翻脸不认人”来形容卫生院院长黄军忘恩负义,人品极差。作品用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性谚语生动地刻画出王肝、姑姑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描写风土人情,反映地域社会文化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尤是如此。莫言重视民间文化,必然会将山东高密东北乡特有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反映在语言中。《蛙》中的方言谚语,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沾亲三分向”,意思是只要是亲戚(沾亲带故)都要偏向三分,表示为人处事偏袒和袒护自己人,体现了当地对家庭和宗族关系的重视。“贱名的孩子好养活”是说名字简单、接地气的小孩子养活容易;“耳大有福”指耳朵大的人有福气。这两句谚语都反映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淳厚的精神风貌。“走遍天涯海角,还是故乡最好”意思是无论走到世界上哪个角落,还是觉得自己的家里最好。这句谚语表现了山东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也反映了山东人旧时候反对四海为家的封闭落后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定势是山东地区的语言文化受儒家思想和旧时农耕社会的经济模式影响,因循守旧的社会心态逐步形成,从而反映到地方性谚语中。

四、结语

莫言曾经说过,“谚语、歇后语是他童年听习惯了的最熟悉的声音,是伴随他成长的一种精神气氛,也最早开启了他对世界的感知。”谚语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山东民间谚语以一种世俗文化的形态,深刻地记录了当地人民思想和心态的形成。莫言在《蛙》中以方言的方式呈现谚语,音韵和谐,修辞手法多样,语义表达或简练直白,或蕴含丰富哲理。地方性谚语的使用,反映了山东地区真实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玉,吴晓棠.莫言小说中高密方言的延续性特点及其独特魅

力——以《檀香刑》和《蛙》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8):130-132.

[2]施旸.莫言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点及作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

学报,2016,(2):30-31.

[3]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胡续静.莫言小说《蛙》语言艺术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2014.

[5]王学凯.山东谚语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7.

[6]胡群昌.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钟舟海,陈芳.客家谚语的修辞特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6,(6):79-84.

[8]王利.山西壶关方言谚语的句法、语义、修辞特点分析[J].乐山

师范学院学报,2015,(1):58.

[9]金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文学语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张涵 岳静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300072)

猜你喜欢

谚语莫言方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谚语趣画